開國少將被稱爲當代關公,文革中痛不欲生的哭喊,無意救贖張愛萍

今人說古 2024-05-10 00:38:44

陳外歐,與其他千千萬萬的紅軍指戰員一樣,出生于中國農村的貧苦家庭。陳家三代,無地無田,沒有資産。陳父給村裏地主打長工,結婚生女。後積勞成疾,身體垮掉,撒手人寰,留下懷有身孕的妻子和不滿10歲的幼女。

幸好得一遠房親戚相助,她們一家三口才得以活下。陳外歐出生後,十分瘦小,家裏又沒錢給他補營養,眼看孩子要活不成了,陳母只得忍痛,將愛子送給一個道士做養子。

陳母哪能不知道,這名爲養子,實爲長工,但她也沒辦法。道士資財頗豐,卻爲富不仁,只給小外歐吃餓不死的殘羹剩飯,給他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爛爛。他在道士家,真是當牛做馬,放牛、砍柴、種菜、餵豬、打掃、洗衣等等,小小年紀無事不做,從天沒亮忙到深夜。

10歲那年,陳外歐實在受不了了,跑回家裏。母子相見,抱頭痛哭。彼時母親已改嫁,他也有了個繼父。這繼父沒錢,但是個好人,不僅同意留陳外歐在家,還省吃儉用,送他上學。可日子剛好轉點,不幸又來了,繼父病逝。十多歲的陳外歐,獨自挑起養活全家的重擔。

革命,給了陳外歐一個改變自己、改變家人、改變整個國家的機會。他的姐姐、姐夫很早就入了黨;受他們的影響,陳外歐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被姐夫介紹進共青團後,國民黨軍就對蘇區開始“圍剿”。敵人的屠刀高高舉起時,他義無反顧地投身到紅軍中,開啓了自己的戎馬生涯。

陳外歐的本名叫陳外苟,因作戰勇敢,被王震注意到。王震知道他的名字後,關心道:“你現在是紅軍戰士了,取個好聽的名字吧,賤名不合適。我看就叫陳外歐吧。”

長征路上,已是團長的陳外歐身先士卒,在一場白刃戰中,左手的中指、無名指中彈。他沒有退下療傷,而是堅守在指揮崗位上。這對他來說,頂多算輕傷,算不了什麽。但很快,他意識到中指和無名指,無法恢複至以前那樣正常使用,于是他讓團裏的衛生隊長,將殘指割下,早點了事。

衛生隊長大驚失色,戰時沒有麻醉藥,斷指手術很難進行——病人痛得會亂動。陳外歐看出衛生隊長的難處,便說:“沒麻藥就不能手術了?古有關公刮骨療傷,我們紅軍戰士做不到嗎?”在陳外歐的威逼下,衛生隊長只得進行手術。

手術期間,陳外歐咬緊牙關,挺起胸膛,一動不動,一聲不吭,讓周圍指戰員無不動容欽佩。他也因此得了個在世關公、鐵骨將軍的外號。

據張愛萍回憶,他在1967年被捕入獄後,曾聽到過陳外歐的聲音,而且是那種聲嘶力竭、痛不欲生的哭喊求饒。張愛萍聽到後,覺得有些奇怪,懷疑他是不是瘋了。

陳外歐跟張愛萍是同齡人,陳55年授少將銜,是新中國國家測繪總局的首任局長,還擔任過軍委測繪局局長兼解放軍測繪學院院長。陳外歐的革命往事,張愛萍很清楚。如今聽他如此崩潰,張愛萍萬般情緒湧上心頭。

張愛萍在獄中,本來也是處于無比消極、即將崩潰的狀態。但在聽到陳外歐的哭喊聲後,他突然清醒過來: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自己必須活下去,像正常人那樣活!在這之後,張愛萍想盡各種辦法,釋放自己的思想,不讓意志與思想被人囚禁。

可以說,若沒有陳外歐這一聲哭喊,張愛萍很可能也會迷失。從側面也能看出,能在獄中堅持自我不崩潰,是那麽得不容易。

2 阅读: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