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晚年:至死不認漢奸罪,與日本妻不睦,與魯迅後人不相往來

陶陶讀曆史 2024-03-21 18:40:23
前言

周作人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在中國文化領域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是魯迅(周樹人)的弟弟。

但他在晚年卻死不承認自己是漢奸,還與魯迅的矛盾非常深,與其後人更是老死不相往來。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

周作人早年經曆

周作人于1885年出生在浙江紹興,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地方。在年幼時,他在三味書屋接受傳統教育。

周作人

周作人于1901年受國內新學風潮影響,前往南京進入江南水師學堂學習。在那裏學習了6年。

由于教材都是英文書,這幫助他建立了紮實的英文基礎。隨後,周作人與哥哥魯迅等好友前往日本留學。

這段留學經曆不僅拓寬了他的學術視野,也爲他未來成爲一位文學家和思想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日本留學期間,周作人積極學習各種知識,培養了自己的文學素養,爲他日後的文學創作和翻譯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11年留學回國後在一所中學教了4年英文後,他于1917年加入北京大學從事編纂工作。

之後周作人成爲了北京大學文科學院的教授,教授多門課程,同時還創辦了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並擔任首任系主任,不過因中日戰爭爆發而被迫停辦。

周作人還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周作人展現了他對教育、文化和社會進步的持續關注和支持。

在日本留學期間,當時家人覺得應該專心學業,而在生活上的打理不用親自去弄,便請了個照顧家裏生活的女傭羽太信子。

羽太信子在當時表現的溫柔賢惠,把家裏的上上下下大理的井井有條,深得周作人的心。

周作人與羽太信子

倆人在慢慢相處的過程中逐漸心生愛意,由于常常接觸,便有了戀愛結婚的想法。倆人在日本人結了婚並在回中國後把自己的妻子羽太信子帶回了家。

在生活上面,周作人與魯迅夫婦有著很大的隔閡,生活方式上有著非常大的差異,這也加速了兄弟二人的決裂。

羽太信子一改往日的在日本的姿態,在管理上周家錢財後,周家的日子卻顯得並不好過。

羽太信子是一個花錢大手大腳,揮霍無度的那種人,而周作人的所有錢基本都在自己妻子那裏,可以說是花的一分不剩,甚至還要靠借來花銷滿足自己。

右一羽太信子

相比之下,魯迅則是過得非常節儉。在這種問題上,魯迅曾勸告周作人改變這種生活方式,但周作人未能在家庭事務上扮演更爲主導的角色,因此無法控制妻子的消費習慣。

更甚至羽太信子甚至接來許多親戚一起居住,家庭消費變得更加日本化並且更加昂貴,最終導致了魯迅與周作人夫婦之間的矛盾。

魯迅一氣之下最終選擇搬離八道灣,結束了與周作人夫婦的共同居住。據魯迅描述,羽太信子並非溫順的女性,而是一個極具沖動和潑辣性格的人。

魯迅

在周作人與羽太信子之間的一場激烈爭執中,羽太信子展現出了她那富有攻擊性的一面,情緒失控,大聲抗議,甚至引發了她的親戚們對周作人的口頭指責。

周作人在學識和見識上具有淵博和卓越的品質,但在處理世事和大節上的選擇卻顯得出人意料。

而羽太信子的這種行爲使得性格懦弱的周作人感到無法反駁,從而在家庭關系中顯得比較被動。魯迅和周建人都認爲周作人意志薄弱,性情和順。

周作人

在魯迅搬出後,羽太信子在八道灣的地位逐漸上升,成爲了實際的主人。不久周建人也離開前去上海了,這不直接成羽太信子的天下了。

由于羽太信子的潑悍的性格,周作人在生活和精神方面直接受到了她的影響和控制。

成爲漢奸,被逮入獄

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周作人在這時並沒有離開,反而選擇留下來。

在1939年,周作人身上發生過一起神秘的槍擊案。

當時說有兩個學生前來拜訪,周作人心想來者是客,趕忙將其二人請了進來。誰成想,剛請進來沒一會,其中一位學生從衣服裏迅速掏出一把手槍,二話不說對著周作人就是一槍,這一槍直擊他的腹部。他們以爲自己得手後,迅速撤離。

不過這一槍並沒有對周作人造成什麽實質性傷害,剛好是打到了自己衣服上的紐扣上,巨大的沖擊讓周作人應聲倒地,不過只是受了點皮外傷而已,沒多會而就出院了。

這場神秘的槍擊案,也加速了他成爲“漢奸”的進度。之後才有人稱是覺得周作人親日,廢他非常不滿,才做出這種行動的。

槍擊案之後,周作人轉頭爲汪精衛效力,先後任僞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僞華北政務會教育督辦等,職位坐的是逐步上升。

後面還兼任了中日文化協會理事,在那時周作人通過撰寫大量文章來美化、鼓吹中日親善的文章,獲得了日本當局的認可和贊賞。

這些行爲使他逐漸沉迷于漢奸的角色,並在道德上走上了錯誤的道路。然而,曆史的車輪終將碾過漢奸的自尊和幻想。

1945年戰爭結束,日本投降後,同年12月,周作人被逮捕入獄。這讓他不得不面對自己曾經的選擇和行爲,反思並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1946年審判開始,周作人就開始表明自己的苦衷,對指控自己的漢奸罪並不服。

然而他還在狡辯、賣慘,說自己是有苦衷的,一大家子也要生活,生活也很困難,只能這麽做。

在場的每個人的眼神裏都充滿了譴責和審視,周作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當被問道盧溝橋事變,日本人都打到北京了爲何還不走時,周作人卻聲稱自己並沒有背叛國家,反而是在試圖拯救國家,在這是在維持教育呢。

在公布的罪狀中有他在僞任職期間的一系列行爲,包括編寫僞教科書,協助調查資料和鼓吹中日親善的文章等。

這一些列的證據擺在周作人的面前,讓他啞口無言,他面色慘白,低頭沉默不語。

11月16日,周作人被判處有期徒刑14年。審判的鍾聲敲響,裁決書發落,周作人的命運從此改變。

他深陷絕望之中,被指責爲國家的叛徒,這一刻,他的人生徹底墜入黑暗的深淵,再無回旋之路。

周作人閉上雙眼,感受著心靈的撕裂和絕望的沖擊,他知道,這已經是無法挽回的結局。

審判的塵埃落定,周作人將面對著更加殘酷的未來,一個無法改變的命運已在這審判之時镌刻在他的生命裏。

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周作人搬回了自己的老房子,由于妻子平常金錢上的奢靡,讓周作人不得不另想法子來賺錢維持生計。

在1951年的時候曾給毛主席寫了一封六千多字的長信,裏面的內容雖然是有自己之前所做事情的檢討,更多是還是爲自己的辯解,並表示自己不是漢奸。

他還說了房屋問題,要求不要沒收他的房子趕走他。而秘書胡喬木認爲周作人應當要承認自己的錯誤,並接受悔過。

並指出他已經在寫稿子維持生活了,以後也可以繼續這樣。毛主席說道:

“文化漢奸嘛,又沒有殺人放火。”

毛主席認爲這方面的人才還是稀缺的,他還是可以做翻譯工作的。于是對此作出了批示:“照辦”。

孤寂晚年

周作人與羽太信子晚年的日記記錄了他們之間的矛盾和疑慮。羽太信子的情緒狀況非常不穩定,一點小事就能引發她的病症。

羽太信子的疾病給兩人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周作人在日記中多次表達了自己的煩惱和不滿。

對此,周作人深感焦慮和無奈,日記裏的“真不知好歹”、“惡魔”等等,這些話都透露出他對信子病態行爲的不滿和困擾。

他對信子情緒化的反應感到無法理解,同時也意識到這種狀況對兩人的感情産生了巨大的破壞,他們之間的感情也被消磨的所剩無幾了。

1962年,羽太信子去世,妻子的去世對于周作人來說雖然感到心理上的寂寞,卻覺得精神上不再受壓與她,覺得輕松些了。

周作人晚年也並沒有跟魯迅的後人周海嬰有往來,可以說周海嬰對周作人是有非常大的敵意的。

“漢奸”的名頭也讓周海嬰對他可謂是“老死不相往來”,這也讓周作人的晚年生活充滿了孤獨和沉寂。

他在晚年的歲月裏逐漸淡出了文壇,與朋友的交往也日漸稀少。他在北京的家中過著安靜的生活,除了偶爾的親友探訪和文學界的交流,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自度過。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的衰老,他的精力和活動範圍逐漸有所減弱,生活也變得更加甯靜。

在晚年,周作人也對自己的人生和文學道路有過一些反思和回顧。

他或許會回憶起年輕時的志向和夢想,思索過去的種種選擇和抉擇。或許他也會對當下的生活狀態和自己的文學成就有所懷疑和不安。

1967年5月6日,周作人去世,享年82歲。

周作人是一個充滿複雜且具有爭議性的人物。他致力于翻譯工作,且在中國文學的傳播與推廣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他對文學的熱愛與執著,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使他成爲了中國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然而,周作人的一生也充滿了坎坷和曲折。他在一些立場上曾受到過一些非議和打擊,尤其是在中國近現代動蕩的曆史時期,他的立場和觀點常常受到質疑。

但無論如何,周作人的文學成就和對中國文學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他對中國文學界的影響將會長期存在並繼續發揮作用,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

結語

周作人作爲一個文學家、思想家,在中國文學界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學的探索以及對文學批評的貢獻都具有深遠意義。

但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卻當起了漢奸,在晚年時期還在不斷狡辯死不承認。對于他晚年的遭遇,我們可以感到同情和憐憫,也從中得到了警示:在人生道路上,我們應該謹慎選擇,以免將來爲自己的決定付出代價。

1 阅读:107
评论列表
  • 2024-03-21 22:14

    當然不認,這是原則問題。他蠢,但絕對不傻。

  • 2024-03-23 08:20

    自取其咎,無可憐憫。

  • 2024-03-22 16:33

    自作自受,一失足成千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