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胡適、南懷瑾一致推薦,這部書一代偉人讀了17遍

謙德君愛讀書 2024-04-12 13:23:09

據有關資料記載,開國領袖毛主席一生曾經讀了十七遍《資治通鑒》,他本人回憶說,他在湖南第一師範上學的時候,就開始讀《資治通鑒》了。可以說,這部書對毛主席的影響是尤其深遠的。從中也說明讀史對我們每個人的重要性。

人生短暫,普通人一生的經驗,也不過是幾十年的光景。因此,要活得豁達通透,就一定要讀曆史。

讀曆史,身爲中國人便不可不讀《資治通鑒》,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史通史,司馬光和他的助手用了19年的時間才完成。詳細講述了從戰國初期到宋朝之前中國1362年的曆史,共計十六個朝代。

其中的興衰成敗,可以給人無數的啓示。

帝王將相、名儒學者

無一不讀《資治通鑒》

與曆朝史書爲帝王家著史不同,《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著作此書是爲了“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這個“治”字,不僅包含治國之道,也包含了治家、治身之道。

所以,這部書專門讓後人從曆史人物中學習智慧,吸取教訓,通過曆朝曆代的的興衰曆史,懂得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幫助我們獲得人生智慧。

在中國曆史上,無數人都熟讀此書。

毛主席一生曾經讀了十七遍《資治通鑒》,並評價說:“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恐怕現在是最後一遍了,不是不想讀而是沒那個時間啰……《通鑒》裏寫戰爭,真是寫得神采飛揚,傳神得很,充滿了辯證法。”

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評價此書說:“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

宋末元初的史學家胡三省評價說:“爲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爲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爲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

清代的顧炎武在《日知錄·著書之難》中曾說:(《資治通鑒》和《文獻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爲後世不可無之書”。

清代學者王鳴盛更贊歎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曾國藩在評價此書說:“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于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鑒》,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不僅古人對《資治通鑒》格外推崇,近人和今人對此書也格外熱衷。

胡適說:“我大概在十一歲時,我已經能自己看古文書了。看《綱鑒易知錄》,點讀《資治通鑒》,這便是我研究中國曆史的第一步。”

金庸說對他一輩子最具影響的一部書,就是《資治通鑒》。

作家馮唐說:如果只讀一部書,我就選《資治通鑒》。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從小讀古書,十三歲之前就點閱《資治通鑒》三次。

因此,作爲一個讀書人,如果沒讀過一遍《資治通鑒》,不免有些遺憾。

《資治通鑒》:一部人性的教科書

裏面蘊含修身、齊家、治國的大智慧

《資治通鑒》采用編年體的形式,講述了戰國初期至五代共1362年,國家民生的興衰曆史。書中記錄了大量的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尤其是對曆史的前因和後果記載得非常的明確。同時又分析曆史人物的品德善惡,管理政策得失,總結經驗。

比如在第一卷中,記載了智伯之亡的故事。

當初,智國預見性地知道智宣子選擇智伯爲後,將會給智氏一族帶來滅亡的結果,于是就另立輔氏,免于滅亡。可見,古人見微知著,從而遠離死亡之禍。

同樣在第一卷,還記載了趙簡子的故事。

他和他的兒子無恤講,如果晉國發生危難,你要到尹鐸治下的晉陽去躲避災難,不要覺得那個地方遠。等到後來晉國真的發生戰亂,無恤依照父親的忠告,果然躲避了戰亂。

《資治通鑒》在講曆史故事的同時,更是講做人、處世智慧。難怪它能被稱得上爲人類曆史上最強史書,內容涵蓋智謀、兵法、心理、做人、處世……

· 講唐太宗如何運用人才,則告訴領導者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樣,要能揚長棄短,量才而用;

· 講處事智慧,從故事中剖析出“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的道理,即爲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解決了難點,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

· 講做人處事,則需掌握勢態和度,因爲“物極則反,器滿則傾”,凡事要掌握度,走向極端必會走向反面。

《資治通鑒》還記載了許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都出自于它。

像看小說一樣看《資治通鑒》這是讀“通鑒”最快速、便捷的路

《資治通鑒》一共294卷,古文就有接近三百萬字,今天的人要讀一遍非常不容易。一般來說,讀這部書,有三種途徑:

直接讀古文,這要求你的古文功底非常好,一般人不容易做到;

讀文白對照本,文言基礎差一點,可參照白話讀;

直接讀白話。對大多數讀者來說,直接讀白話是最方便和快捷的方式,而且讀起來非常輕松。

因此,編者特別推薦這套由團結出版社出版、謙德文化出品的《白話資治通鑒》。

本套《白話資治通鑒》是《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的白話翻譯本(直接白話,沒有原文),由謙德文化組織多位專家學者耗費多年精力完成,白話流暢,尤其適合作爲《資治通鑒》的入門讀物。主編蕭祥劍曾主持編輯過大量古籍今譯圖書,廣受好評!如《文白對照群書治要》《文白對照史記》《文白對照綱鑒易知錄》《群書治要續編》等。

讀此書,您可以像讀小說一樣讀曆史。《白話資治通鑒》一年一年講述曆史的脈絡,前後的因果關系,就像小說一樣,任何人都可以輕松有趣地讀完,不僅能收獲曆史知識,更能懂得做人、處世、管理、謀略之道。

這套《白話資治通鑒》一共12冊,294卷,每卷都有題解,如果一天讀一卷,大約20頁,一年輕松讀完,多數人都可以做到。

學曆史的必讀之書

熟悉曆史事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1954年,毛澤東與吳晗談話時說:《資治通鑒》這部書寫得好。敘事有章法,曆代興衰治亂,本末畢具,讀這部書,我們可以熟悉曆史事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清代史家錢大昕說:“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鑒》。”

著名學者錢穆說:“此書直到清代乃至今天,還是一部學曆史的人所必讀的書。”

梁啓超評價《資治通鑒》時說:“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

讀《資治通鑒》,就像看高人下棋。曆史人物的每一步,都是一個棋譜。我們看多了,自會下棋了。

《白話資治通鑒》正是一盤智慧的棋局,打開你的曆史視野,開悟你的思維。

微信搜索關注“謙德讀書”,閱讀更多精彩好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