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發文懷念摯友郭永懷:生和死,就那麽十秒鍾!

祖國網新聞 2024-04-04 06:30:27

2007年12月11日,錢學森的好朋友、著名力學家郭永懷的夫人李佩和錢學森的幾位學生來爲錢學森慶祝96歲生日。落座後,錢學森問李佩第一句話就是:“你有幾個孩子?”李佩回答:“我現在一個也沒有。”錢學森微微點頭,陷入了沉思。

2007年郭永懷夫人李佩探望錢學森並祝賀其96歲生日

郭永懷已經去世多年,而他和李佩唯一的女兒郭芹也因病于1996年離世。錢學森此時泛起的是對一位老朋友的懷念。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東榮成,193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1941年5月,郭永懷來到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空氣動力學實驗室,在馮·卡門的指導下,從事空氣動力學的前沿問題研究,並于1945年獲得博士學位。在加州理工學院期間,郭永懷和錢學森交往頻繁,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錢學森(前排左三)、郭永懷(後排左五)

1956年,郭永懷回國。當他走過深圳羅湖口岸時,就接到了錢學森托人帶來的信,信中這樣寫道:

我個人還更要表示歡迎你,請你到中國科學院的力學研究所來工作。我們已經爲你在所裏准備好了你的辦公室,是一間朝南的在二層樓的房間,淡綠色的窗簾,望出去是一排松樹,希望你能滿意。你的住房也已經准備了,離辦公室只五分鍾的步行,離我們也很近,算是近鄰。

錢學森和郭永懷的辦公室緊挨著,錢學森擔任所長,郭永懷擔任副所長。

錢學森和郭永懷在中國科學院力學所

不久,錢學森推薦郭永懷參與核彈研究。郭永懷爲解決原子彈的內爆過程、結構設計、氣動外形、環境試驗等諸多關鍵技術問題做出了卓越貢獻。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中國第一次導彈和核彈結合試驗在西北偏僻的戈壁灘上舉行,錢學森參與的是導彈研制,郭永懷參與的是彈頭、核彈的研制,這也是這兩位好朋友的又一次合作。

郭永懷輔導學生

1968年12月5日,在兩彈結合試驗成功的兩年後,59歲的郭永懷帶著我國第一顆熱核試驗的現場數據飛回北京。飛機著陸前,失事了……

當人們找到郭永懷的遺體時,看到他和警衛員兩人摟在一起,將公文包緊緊抱在胸前,包中的機密材料完好無損。

這個消息讓錢學森倍感痛苦,一個相知多年、合作無間的親密夥伴刹那間陰陽兩隔,留給錢學森的只是難以言狀的孤獨。

在那之後的很長時間,對好友的思念常常湧上錢學森的心頭。

1982年,《郭永懷文集》出版,錢學森在《寫在郭永懷文集的後面》一文中,深情回憶了這位相識近30載的摯友:

現在已是八十年代的第一春,還要倒數到第十一個冬天,郭永懷同志因公乘飛機,在著陸事故中犧牲了。是的,就那麽十秒鍾吧,一個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優秀應用力學家就離開了人世,生和死,就那麽十秒鍾!

十秒鍾是短暫的。但回顧往事,郭永懷同志和我相知卻跨越了近三十個年頭,而這是世界風雲多變的三十個年頭啊。

我第一次與他相識是在1941年底,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當時在航空系的有林家翹先生,有錢偉長同志,還有郭永懷同志和我,在地球物理系的有傅承義。林先生是一位應用數學家,傅承義同志專的是另外一行,錢偉長同志是個多才多藝的人。所以,雖然我們經常在一起討論問題,但和我最相知的只有郭永懷一人。他具備應用力學工作所需求的嚴謹與膽識。當時航空技術的大問題是突破“聲障”進入超聲速飛行,所以研究跨聲速流場是個重要課題,但描述運動的偏微分方程是非線性的,數學問題難度很大。永懷同志因問題對技術發展有重大意義,故知難而進,下決心攻關,終于發現真正有實際意義的是上臨界馬赫數而不是以前大家所注意的下臨界馬赫數,這是一個重大發現。

1946年秋,郭水懷同志任教于由西爾斯主持的美國康奈爾大學航空學院,我也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兩校都在美國東部,而加州理工學院在西部,相隔近三千公裏,他和我就駕車旅行,有這樣知己的同遊是難得的,所以當他到了康奈爾留下來,而我還要一個人駕車繼續東行到麻省理工學院時,我感到有點孤單。

1949年我再次搬家,又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任教,所以再一次開車西去,中途到康奈爾,這次我們都結了婚,是家人相聚了。蔣英也再次見到我常稱道的郭永懷和李佩同志。這次聚會還有西爾斯夫婦,都是我們在加州理工學院的熟朋友。我們都是馮卡門老師的學生,學術見解很一致,談起來逸趣橫生。這時郭永懷同志已對跨聲速氣動力學提出了一個新課題,這個問題比上臨界馬赫數問題更難,連數學方法都得另辟新途徑。這就是PLK方法中Kuo的來源,現在我們稱奇異攝動法,這項工作是郭永懷同志的又一重大貢獻。

郭永懷同志之所以能取得這兩項重大成果,是因爲他治學嚴謹而遇事看得准,有見識;而一旦看准,就有膽量去攻關。當然,這是我們從旁見到的,我們也許見不到的是他刻苦的功夫,嘔心瀝血的勞動。

我以後再見到永懷同志是1953年冬,他和李佩同志到加州理工學院。他講學,我也有機會向他學習奇異攝動法。我當時的心情是很壞的,美國政府因不許我歸回祖國而限制我的人身自由,我滿腔怒火,向我多年的知己傾訴。他的心情其實也是一樣的,但他克制地勸我說,不能性急,也許要到1960年美國總統選舉後,形勢才能轉化,我們才能回國。所幸的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新中國有億萬人民的團結,迅速強大起來了,我們都比這個日程早得多回到祖國。我在1955年,他在1956年。

郭永懷與夫人李佩、女兒郭芹在一起。

郭永懷同志歸國後,奮力工作,是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主要學術領導人;他做得比我要多得多,但這還不是他的全部工作。1957年初,有關方面問我誰是承擔核武器爆炸力學工作最合適的人,我毫無遲疑地推薦了郭永懷同志。郭永懷同志對發展我國核武器是有很大貢獻的。

所以我認爲,郭永懷同志是一位優秀的應用力學家,他把力學理論和火熱的改造客觀世界的革命運動結合起來了。其實,這不只是應用力學的特點,也是一切技術科學所共有的,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論,一方面是火樣的鬥爭,是冷與熱的結合,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裏沒有膽小鬼的藏身處,也沒有私心重的活動地,這裏需要的是真才實學和獻身精神。郭永懷同志的崇高品德就在這裏!

由于郭永懷同志的這些貢獻,我想人民是感謝他的。周恩來總理代表黨和全國人民對郭永懷同志無微不至的關懷就是證據。大家辛勤工作,爲翻譯、編輯和出版這本文集付出了勞動,也是個證據。是的,人民感謝郭永懷同志!作爲我們國家的一個科學技術工作者,作爲一個共産黨員,活著的目的就是爲人民服務,而人民的感謝就是一生中最好的評價!

郭永懷

1968年12月25日,中央授予郭永懷“烈士”稱號。同日,中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獲得了成功。1999年,郭永懷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是該群體中唯一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本文系《祖國》雜志社宋志嬌據相關資料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

1 阅读:61
评论列表
  • 2024-04-04 09:44

    錢老、郭老,胸懷國之大者!皆無雙國士!科學之楷模!炎黃子孫傑出之代表!于華夏星空永世璀璨!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