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終弟及,是否暗藏玄機?孫策子孫的悲慘命運

奇觀艦長 2024-04-28 06:05:15

三國時期,孫策在江東打下一片天地,可天妒英才,年紀輕輕就去世了。他的弟弟孫權接過了這份家業,成了江東的新老大。按理說,哥哥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弟弟應該好好照顧哥哥的子孫後代吧?可曆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裏卻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孫策打下江東基業,孫權對他兒子封賞卻很不夠意思。” 這話到底啥意思呢?咱們今天就來聊聊孫權當政時,孫策子孫的那些事兒。

“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

咱得明白,孫權剛接手江東那會兒,屁股底下的位子還沒坐穩呢。江東那地界,大大小小的勢力盤根錯節,孫權想要站穩腳跟,就得籠絡人心。而削弱孫策子孫的勢力,防止他們成爲潛在的威脅,就成了孫權穩固統治的必要手段。

說白了,就是孫權怕孫策的兒子長大後勢力大了,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得提前“敲打敲打”。 這就有點像古代皇帝怕藩王造反,得想辦法削弱藩王的勢力一樣。

江東內部派系鬥爭激烈,孫權擔心孫策子孫成爲各方爭權的旗幟,導致內亂。就是孫權怕那些想造反的人,打著孫策兒子的旗號搞事情,所以幹脆把孫策的兒子們“雪藏”起來,讓他們遠離政治中心,免得被利用。

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孫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把孫策的女兒嫁給江東大族陸家的陸遜,把自己的妹妹嫁給朱家的朱紀,都是爲了拉攏江東的豪門望族,給自己撐腰。

而對于孫策的長子孫紹,孫權只封了個吳侯,這爵位比他爹孫策差遠了,而且封地還被安排在偏遠的丹陽郡,擺明了就是想限制他的發展。

孫權的這些做法,雖然在短期內保證了江東的穩定,但也給孫氏家族內部埋下了隱患。你想啊,孫策的子孫們被這樣對待,心裏能沒有怨氣嗎?時間久了,家族內部的矛盾就會越來越深,最終可能會導致分裂。

孫策子孫在孫權當政時期的命運,既是政治鬥爭的結果,也是曆史的必然。

孫策去世的時候,他的兒子孫紹才十幾歲,還是個乳臭未幹的小毛孩,根本沒有能力和威望來領導江東。你想想,那些跟著孫策出生入死的將領們,會服一個小屁孩嗎?

而且,史書上記載,孫紹這小子性格比較驕矜,有點自視甚高,缺乏政治智慧。在那個爾虞我詐的政治環境裏,這樣的性格很容易吃虧。

孫紹被封到丹陽郡之後,也沒做出什麽突出的政績,更沒能建立起自己的勢力範圍。史書上關于他的記載寥寥無幾,跟他爹孫策的赫赫戰功形成鮮明對比。

孫策子孫的個人因素,也是導致他們在政治鬥爭中失勢的重要原因。說白了,就是他們自己不爭氣,給了孫權打壓他們的機會。

除了孫權的政治考量和孫策子孫的個人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曆史的必然性。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皇位繼承一般都是嫡長子繼承制,也就是傳位給正妻生的長子。孫權雖然是孫策的弟弟,但在孫策去世後,他作爲家族中最年長的男性,繼承大統也是符合當時的社會規則的。

政治鬥爭從來都是殘酷的,成王敗寇,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孫權爲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采取一些強硬手段也是不可避免的。

咱們看看中國曆史上的那些朝代,爲了爭奪皇位,兄弟相殘、父子反目的例子還少嗎?唐朝的玄武門之變,不就是李世民爲了奪取皇位,殺了自己的親兄弟嗎?

孫權自己也曾面臨繼承人的問題。他晚年的時候,選擇了孫亮作爲太子,結果引發了“二宮之爭”,太子孫和被廢,最終導致孫吳政權的衰落。

所以說,孫策子孫在孫權當政時期的命運,既是政治鬥爭的結果,也是曆史的必然。

孫策子孫在孫權當政時期,他們的命運就像是一場悲劇,既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也是曆史車輪下的必然結果。

孫權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不得不采取一些強硬的手段,來壓制孫策的子孫。而孫策的子孫們,也因爲自身能力和性格的缺陷,最終失去了在政治舞台上立足的機會。

孫氏兄弟的故事,就像三國曆史中的一段插曲,令人唏噓不已。它讓我們看到了封建制度下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也讓我們思考權力與親情之間的複雜關系。

說到底,權力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既能讓人實現抱負,也能讓人迷失自我。在權力的誘惑面前,親情往往顯得那麽脆弱。

0 阅读:35
评论列表
  • 2024-04-29 03:43

    孫權雖然只是封孫策的兒子爲侯 但直到孫權過世 都沒有動過他兒子 最後孫策兒子的死是孫皓幹的 這個鍋可別扣孫權頭上 反觀劉備諸葛亮一句濾封剛猛 恐難節制 毫不猶豫殺劉封 不知要好多少倍

  • 2024-04-29 23:15

    孫策死的時候不是只有26歲嗎?孫紹有可能十幾歲嗎?

  • 2024-04-30 00:34

    知道什麽叫真打壓嗎? 司馬炎教你,追封司馬師爲帝,然後爲了給這事擦屁股,直接幹掉司馬師的繼承人。 孫權反而是爲了保護自己大哥這麽唯一後人,才讓孫紹遠離政治漩渦,更別說孫紹能力平平。 強如李世民,都在生死殿前走了一遭才獲得政治的勝利。保護人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其遠離政治漩渦,一旦卷入,孫權想保都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