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女部長赴香港,釋放這一重要信號

政知見 2024-05-08 19:55:53

撰文丨余晖

5月5日至7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應邀出席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並訪問香港。

王曉萍此次赴港,意在:

深化拓展內地與香港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領域交流合作;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支持香港建設國際人才樞紐、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訪問香港期間,王曉萍有多個行程。

她分別與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鄭雁雄,以及香港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主席劉麥嘉軒等舉行工作會談。

另外,她還出席了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並作主旨發言。

政知君注意到,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是本屆特區政府舉辦的首個以人才爲主題的國際論壇和展覽會。

會議旨在向世界展示香港在“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並推介香港作爲國際人才樞紐和國家人才門戶的魅力。

本屆高峰會由三部分組成,包括7日的“國際人才論壇”、8日的“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以及持續兩天的“機遇彙人才博覽展”。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也出席了上述高峰會的開幕式。他在致辭時表示,人才是發展經濟和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力,香港有“一國兩制”優勢,是唯一同時擁有國際優勢和內地優勢的城市,有世界級營商環境,資金和人才自由流動,並有法治保障,是全球最安全的城市。

5月7日,李家超在微博上發文稱,“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展現香港吸引人才魅力。

他還提到,“很高興出席首屆‘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特別歡迎和感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率團來港出席並致辭。”

政知君注意到,這一高峰會,釋放了香港打造全球人才聚集“新高地”的重要信號。

今年1月,有外媒評論稱,近一時期, 國際人才對赴港工作、生活“望而卻步”,甚至出現人才“離港潮”。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1月22日的記者會上表示,上述有關言論“毫無依據,無視香港繼續成爲國際人才聚集高地的事實,不負責任地貶損香港自由和人權狀況,是對公衆和輿論的誤導”。

1月15日,《人民日報》發文稱,近年來,一些西方媒體鼓噪香港競爭力、吸引力下降,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專家和分析人士認爲,香港打造國際人才新高地已取得積極成效。

在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上,王曉萍提到:

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的2023年世界人才報告中,香港人才競爭力水平在亞洲地區高踞第二,表明香港是全球人才奮鬥逐鹿的理想之城。

李家超在社交媒體上也披露了相關數據。

他談到,自上任以來,政府積極推出一系列吸引人才措施,“搶人才、留人才”是政府施政重點之一。

截至上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約29萬份申請,當中近18萬份已獲批,逾12萬人才已抵港。

其中,全新的“高才通”計劃吸引來自世界百強大學的畢業生人才來港。截至2024年3月底,該計劃共收到約77000宗申請,其中超過61000宗獲批,超過47000人已來港。

根據統計,在“高才通”計劃下獲批的人士,平均年齡中位數爲35歲,六成爲已婚人士,普遍攜同家人赴港。他們每月收入中位數約5萬元,約四分之一高達10萬或以上,約一成更達20萬或以上。

政府估算“高才通”計劃可爲香港帶來每年約340億元的直接經濟貢獻,相當于本地生産總值約1.2%。

李家超表示,他明白人才選擇到另一個地方發展是重大決定,部分人要帶上家庭適應新環境,但不論對個人或家庭來說,人才選擇來港發展,必然是最有價值的重大決定,“人才來到香港可以勤奮工作,盡情玩樂,全情享受。”

在此次高峰會上,王曉萍還提到,中央政府重視香港在人才領域發揮的重要作用,全力支持香港與世界各地開展更廣泛和緊密的交流合作,吸引滿懷夢想的創業者,來港施展才賦、施展抱負。

“支持建設粵港澳高水平人才高地,吸引全球高層次創新人才、企業和科研機構聚集,帶動灣區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資料| 新華社 人民網 央視 人社部官網 香港商報等【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政知新媒體獨家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2 阅读:24452

政知見

簡介:觀政識局,知行見遠。北京青年報旗下時政類移動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