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案牽扯了10000多名將領被殺,唯獨藍玉最親近的手下沒被處決,這是爲何?

曆史小微賞 2023-04-30 17:44:00
明朝時期,1394年,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在一個案子中處決了10000多名開國將領,主犯便是大名鼎鼎的大明開國元勳藍玉,處決之前,藍玉質問朱元璋說:“你把我身邊的人都殺光了,爲何還要留下一個?”朱元璋冷笑道:“你和他有什麽可比性?”

古往今來,君王一怒,必有屍山血海。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的時候,曾經就發生了一個大案,幫助朱元璋打下江山的藍玉,被判了死刑,10000多人因此而死。

藍玉身爲開國功臣,深得朱元璋的器重,在朝堂上也是地位顯赫,沒想到最後因爲“謀逆”而被夷三族滿門。

按照常理來說,謀逆應該被淩遲才對,不過朱元璋顧念他的功績,還是給了他一個稍微“簡單”點的“剝皮”懲罰。

臨死前,藍玉望著威嚴的朱元璋,回想起當年的血戰誓言,說好的“同享富貴”,心中充滿了感慨。

他知道事情已經無法挽回,只能咬緊牙關,問出了最後一個問題。

“義父,因爲我一個人而牽連了數萬兄弟,我只有來生,才能報答陛下對我的恩情,也只有來生,才能彌補我害死的冤魂,只是,我還有一件事情,不明白,還請義父明示!臣聽說,陛下已經將所有與臣有關的人都殺光了,爲什麽還有一個人,明明是我的親信,陛下非但沒有責罰,反而將他放走?”

聽到藍玉的問話,朱元璋思索片刻,輕蔑道:“豈是你能比的!”

藍玉聞言,一言不發,帶著一絲悲涼,結束了自己輝煌而又不甘心的生命。

那到底是什麽人?藍玉是朱元璋身邊最有權勢的人之一,朱元璋爲什麽要在最後說出這樣的話?

他們說的那個人,姓俞,名叫俞通淵,他確實是藍玉的左膀右臂,對藍玉也是忠心耿耿,平日裏,藍玉也不會對他有所顧忌,可是朱元璋非但沒有責罰他,還賞賜了他一些産業,讓他安心回家養老,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這也是藍玉臨死之前,還想不出個所以然來找朱元璋的原因。

事實上,俞通淵能活下來,並非他與皇帝有什麽交情,也並非他在背後將藍玉的事情透露給皇帝,而是朱元璋看在他父兄的面子上才饒了他一命。

當年,朱元璋未登基之前,兵法精良,戰無不勝,可問題是,他是“旱鴨子”,陸戰厲害,卻不擅長水戰,實力很弱。

而此時,朱元璋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陳友諒,卻擁有一支精銳的水兵,令朱元璋頭痛不已。

恰好此時,俞通淵三人隨其父俞廷玉前來,俞氏乃是“水軍”中的佼佼者,以善于運用水軍而著稱,此時來到朱無璋身邊,簡直就是“久旱逢甘雨”!

有了俞氏的幫助,朱元璋迅速反敗爲勝,接連打了好幾場勝仗,最後陳友諒被殺,徹底掃清了朱元璋登基的最大阻礙。

尤其是鄱陽湖一役,朱元璋的戰艦被陳友諒的戰艦撞得支離破碎,俞氏兄弟奮不顧身,帶領軍隊用自己的身體將朱元璋的戰艦擡了起來,帶著士兵沖入敵陣,朱元璋很是感激,發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報答俞氏的救命恩情。

俞家父子歸順朱元璋後,俞廷玉以及二個兒子先後戰死沙場,等天下安定下來,俞氏一脈僅存俞通淵一人。

所以朱元璋才舍不得殺死他,因爲他不想被冠上一個忘恩負義的名頭,所以他想給自己的恩人留下後代。

最關鍵的是,俞通淵沒有什麽本事,朱元璋認爲他“不足爲懼”,雖然和藍玉走得很近,但他從來沒有背叛過自己,他說的話,都是對朝廷有利的事情,朱元璋思前想後,還是讓他回去養老吧。

從朱元璋對待俞通淵的態度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一件事,那就是藍玉之死雖然有“謀逆”之名,但並不一定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他真的叛變,俞通淵也會受到牽連,而且,藍玉現在已經是功勳卓著,位高權重,就算叛變,也沒有資格成爲皇帝,所以,他沒有必要做出這種不符合邏輯的事情,讓自己陷入困境。

所以,“謀逆”的藍玉,其實就是在“作死”。

他本來就是個武將,膽子也很大,可是他不懂君王之道,也不識好歹,仗著自己的功績,把皇帝堵了好幾次,覺得自己的權勢不夠大,又因爲平時不拘小節,結下了不少仇家,把自己的小命給搭進去了。

而且,朱元璋爲了避免他的手下在來日報複,從而對自己以後的子孫後代造成威脅,所以朱元璋采取了“斬草除根”的辦法,那就是將藍玉滿門抄斬。刑場之上,朱元璋說藍玉比不上俞通淵,並不是說的能力方面,只是對皇帝的忠心。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