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之的七千南梁白袍,和項羽的八千江東子弟,打起來誰厲害?

尋根拜祖 2024-03-30 07:09:49

陳慶之的“白袍軍”以七千破三十萬,偉人說“再讀此傳,爲之神往。”

亂世出英雄,神奇的中國總是在不經意間“天降猛男”,比如陳慶之,這位梁武帝身邊的小侍從,人到中年後突然開挂,連梁武帝都驚訝,小陳同學“本非將種,又非豪家”,咋就無師自通成了一代戰神了呢?

是的,陳慶之出身貧寒,幼年就是梁武帝蕭衍身邊的一個童仆,當然,那時候蕭衍還沒稱帝,否則他就要“挨一刀”了。

等到蕭衍稱帝後,陳慶之就不適合留在宮裏了,所以他被授以散官,閑養起來,那時候他才18歲。

皇帝前邸的親信怎麽會被閑置呢?太浪費了吧?沒辦法,陳慶之實在有點拿不出手,他沒讀過書,只能算是粗通文墨,當文官不擅長。他身體瘦弱,連弓箭都拉不開,騎馬技術也不行,稍微跑快一點就會被掀下來,也不是當武將的料。

文不能提筆,武不能上馬,又不想當公公,梁武帝只好“自認倒黴”,將他當廢柴養呗。

就這樣,陳慶之被圈養了二十三年,直到普通六年(525年)的一個意外事件讓他獲得了“閃光”的機會。

那年,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趁亂稱帝,卻被擊敗,無奈之下便向北魏的死敵南梁請求歸附。不費一槍一彈就白得戰略要地徐州,梁武帝很高興,立刻派兒子蕭綜前去接手徐州。

蕭綜是梁武帝的心頭肉,所以爲了兒子的安全,梁武帝特地派陳慶之率領兩千士兵給蕭綜當貼身護衛。護衛嘛,這種工作難度不大,需要的是忠心、細心,陳慶之正合適。

不料,梁軍卻在半路遇上了北魏軍隊的攔截,丘大千在浔梁築壘,企圖阻止蕭綜前進。

這個變故讓陳慶之獲得小試牛刀的機會,他揮兵進擊,一鼓而下,輕松打敗丘大千,順利地護送蕭綜進了彭城。

雞往後刨,豬往前拱,各有各的道,將領們打仗的風格也各異,比如項羽,他喜歡身先士卒,每戰他都沖在最前面,幹掉對方的首要人物,然後部下一擁而上。

陳慶之連馬都騎不穩,他只能躲在後面,不過他有自己的法寶,那就是謀定而後動,定好戰術,剩下的事交給部下去做。

人生的第一戰告訴他,腦袋瓜比肌肉腱子更好使。遺憾的是,那時候他僅是個保安司令,沒有統兵權,否則絕不會有彭城之敗。

彭城之敗?發生什麽事了呢?任誰也想不到,蕭綜居然投敵了。

蕭綜怎麽會投敵?這事兒讓人大跌眼鏡,原來蕭綜竟然不是梁武帝的兒子。

蕭綜的母親叫吳景晖,此女原本是南齊末帝蕭寶卷的妃子。梁武帝奪了南齊政權後,殺了蕭寶卷,並將吳景晖據爲己有,並對她寵愛有加。

後來吳景晖懷孕七個月生下蕭綜,人們都說,這孩子其實是蕭寶卷的遺腹子。然而,梁武帝卻不信,堅定的認爲蕭綜就是自己的兒子,對娘倆好得讓其他皇子們都眼紅。

後來吳景晖悄悄告訴兒子,蕭寶卷其實才是你父親,從那以後蕭綜恨透了梁武帝,一直想報仇雪恨。

梁武帝認爲,將徐州交給最寵愛的兒子鎮守最放心,可蕭綜卻心懷叵測:叔叔蕭寶夤在北魏,此時正是反出南梁的好機會。于是這小子暗中勾結北魏,將彭城交給魏軍。

當陳慶之發現蕭綜不見了時,魏軍已經攻入城中,梁軍傷亡慘重,根本不可能再逆轉了。于是他只好率領手下二千護衛攻破城門,連夜出逃。

這次彭城之敗對南梁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對梁武帝來說唯一的收獲就是他發現了人才,原來陳慶之還有統兵的能力。

第二年,陳慶之奉命攻打壽陽,這是他第一次以將領身份出陣,那一戰他連克五十二城,俘獲男女七萬五千人,一戰成名。

大通元年(527年)十月,陳慶之以副將身份隨主帥曹仲宗攻打渦陽。面對魏軍十五萬增援,曹仲宗力主以逸待勞,陳慶之卻堅決反對,認爲應該趁敵人立足未穩主動出擊。

在遭到衆人的反對後,陳慶之被允許只帶200人遠道奔襲。你不知死活,那就讓你以身飼虎呗。

豈料,陳慶之真的成功了,毫無防備的魏軍先頭部隊竟然被200名梁軍殺得大敗而逃。曹仲宗這才後悔,如果全軍主動出擊,很有可能一舉擊潰十五萬魏軍。

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魏軍還是包圍了梁軍,雙方苦戰了一年,大小百余戰,梁軍人馬疲憊士氣低落。更讓他們恐懼的是,魏軍竟然繞到梁軍身後築營壘十三座,截斷了他們歸途。

曹仲宗害怕了:要不咱撤了吧?

陳慶之怒了:士氣低落的時候打退堂鼓必將慘敗,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唯有決戰取勝才是勝道,如果誰要想撤退,那我就用皇帝的密旨殺了他。

陳慶之這一招堵死了所有人的退路,可是這仗要怎麽打呢?他複制了當年東漢名將耿弇征伐張步的戰術。

那天夜裏,陳慶之偷襲攻克魏軍四座營壘,讓後他故意釋放三十名魏軍士兵,驅趕著他們往別的營壘跑,梁軍在身後一邊追趕,一邊戰鼓齊鳴,殺聲震天,大造聲勢。

那個恐怖的氛圍立刻傳染給了魏軍,黑夜中那九座營壘的魏軍以爲遭遇重兵伏擊,再加上逃回來的魏軍那副恐懼,驚得魏軍紛紛棄守營壘往渦水方向跑。

這下滅頂之災就在眼前,本來魏軍分據不同的營壘,這會兒全都彙聚在渦水邊,正好被身後的梁軍集體屠殺。

這一戰梁軍大獲全勝,俘虜三萬余衆,順利攻克渦陽。也因爲這次的勝利,陳慶之威名遠揚。

大通二年(528年),北魏權臣爾朱榮發動了震驚天下的“河陰之變”,胡太後和少帝元钊,以及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二千多人被他殺害,並抛屍黃河。

獻文帝拓跋弘的孫子元颢也遭到迫害,走投無路的他只好難逃,請求梁武帝冊封他爲魏王,並幫他攻打爾朱榮。

梁武帝同意了,並派陳慶之率領7000白袍軍送他北歸,從而拉開了陳慶之人生中最光彩奪目的北伐之戰。

讓人驚訝的是,七千白袍軍竟然橫掃河南。

四月,陳慶之再次遇上手下敗將丘大千,他一日攻克三城,迫使丘大千率7萬大軍投降。緊接著,他又攻克考城,全殲魏軍兩萬禦林軍,並生俘敵將元晖。

五月,陳慶之抵達荥陽,魏軍一片惶恐。爲了打敗梁軍,元子攸傾巢而出,調動30萬大軍據守荥陽、虎牢關等要塞。

面對幾十倍于己的兵力,梁軍害怕了,主張撤退。陳慶之卻說:就咱們這點人馬,一旦在平原上遭到追擊,斷無生還之力。現在只有一個辦法,背城而戰,讓他們的優勢發揮不出來,爲此必須立刻拿下荥陽。

白袍軍再次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他們僅用了一通鼓的時間就登上城頭,順利攻克了荥陽,並俘虜了主將。

等敵人的援軍趕來,陳慶之又背城而戰,打敗2.4萬援軍,並迫降多路魏軍將領。隨後,白袍軍火速向洛陽挺近,這一路他們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所向披靡。

洛陽城內一片惶恐,人們傳唱:“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在這種浩大的聲威下,各路軍隊和官府紛紛投降元颢,連元子攸也不得不放棄洛陽,逃往河北。

洛陽落入元颢的口袋,他在這裏稱帝了。然而,隨著元颢洛陽稱帝,形勢開始逆轉。

首先,元颢的志向似乎就在洛陽,他不思進取,每天泡在宮裏縱情酒色,全然不顧諸強環伺。

其次,陳慶之是外援,奉命給元颢打下手的,自然無法改變局面。白袍軍經過苦戰來到花花世界,也都忙著劫掠,補償那段時間的流血又流汗。

與此同時,爾朱榮出手了,他帶著元子攸,親率帳下能打的所有悍將對洛陽發起了反攻。

此時元颢雖然已經擁有10萬大軍,卻僅僅支撐了三天就潰敗了。陳慶之的白袍軍雖然對爾朱榮形成了重創,但也傷亡過半,被迫撤出洛陽,並向南梁回撤。

不幸的是,陳慶之的運氣似乎用完,半路遇上山洪暴發,梁軍的船只被傾覆,數千將士全軍覆沒。

陳慶之幸免于難,只好化妝成和尚才逃過爾朱榮的搜捕,一路輾轉才逃回金陵。

白袍軍爲何七千人就能橫掃北魏30萬大軍?他與項羽的八千江東子弟誰強誰弱呢?

但凡這種不可思議的勝利,我們都不能簡單地誇大勝者的戰鬥力。事實上,白袍軍之所以猶如神助,很重要的原因是身後的元颢。

我不是說元颢能力有多強,而是他北魏皇族的身份。“河陰之變”後,爾朱榮擁立了元子攸,但其實人們都知道元子攸只是個傀儡,北魏已經人心散了。在這種情形下,元颢其實已經是反對爾朱榮的精神象征。

所以,白袍軍所面對的是人心播散、戰鬥力並不強悍的對手。

也正因爲如此,當元颢的墮落讓人失望後,他的10萬大軍也就成了紙糊的。當爾朱榮以主力來戰時,縱使白袍軍戰鬥再強也無濟于事。

我覺得“八千江東子弟”沒法和“七千白袍軍”相比。

陳慶之的白袍軍有明確的戰績,而項羽的八千江東子弟只是項氏叔侄的班底,從來沒有獨立作戰,更沒有取得典型戰役的勝利。

事實上,項梁、項羽率領這支隊伍過江不久,人馬就立刻暴增到數萬人,沒有任何一戰是靠江東子弟單獨完成的。

另外,陳慶之是白袍軍“大腦”,真正的戰鬥全靠將士們。而項羽則是“發動機”,每一次戰鬥都要靠他解決主要問題。

這樣的“八千江東子弟”怎麽能跟“七千白袍軍”相比?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