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周易》離卦(二):如何理解《說卦傳》“離爲乾卦”?從星象入手

謙奇評論 2024-01-23 12:04:04

上一篇有關離卦的文章《探秘《周易》離卦:古名“羅”與“麗”,是羅網?日食?光明對稱?》講了離卦是《周易》第30卦,傳統上被理解爲象征日、月光明和附麗,古本中又寫作“羅”或者“麗”卦,現代有學者依照古本離卦爻辭,對離卦提出了幾種不同的解釋,包括離爲羅網表示狩獵、離爲螭、離卦記載的是日食等。

今天介紹的是對離卦的另外的認識,即如何理解《說卦傳》“離爲乾卦”,離卦形成的星象基礎是什麽?

前面的文章,按照烏恩溥先生和馮時先生的考證,已經介紹過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以及一些星宿是周易部分卦象形成的星象基礎。

今天的文章內容,依照之前的邏輯,主要歸納總結自張法先生的著作,他提出離卦的星象基礎是火曆時代的大火星,即現在所指的心宿二。

如前所述,馬王堆帛書本和清華簡中“離”卦都寫作“羅”,秦簡《歸藏》中寫作“麗”卦,其他版本和今傳世本都寫作“離”卦。

《說卦傳》稱:“離爲火。”按照龐樸先生的深入研究,在遠古曆史,持火在先,存在一個“火曆”時代,就是文獻上所講從燧人氏到神農氏、炎帝、太皞、少皞之世,存在一個以大火星爲中心而建立起來的宇宙結構。

我國古人“觀象授時”的傳統由來已久,馮時教授《中國天文考古學》一書論述得很詳細。

先賢通過天文觀測以及由之而來的天人互動,在整體性觀測中,因歲差而導致選定主次的不同,主要形成了三個宇宙體系:最初以大火星爲主成爲主流,然後以太陽爲主成爲主流,最後北極—極星—北鬥爲主成爲主流,這也與先天八卦及後天八卦的形成有關。

以大火星爲中心的觀測並由之形成的宇宙整體體系最先成爲主流。

根據國家天文台趙永恒研究員的推算,大火星季春晨出或昏出、季秋晨沒或昏沒,從而對中國曆史可能會有重要影響的時間爲距今4.24萬年、2.75萬年、1.5—1.2萬年、公元前1816年—公元486年等周期。

那時,大火星在季春于夜空出現,到季秋從夜空消失,與當時的漁獵和農業的生産進程正好對接,構成整體社會活動的核心。

由于歲差,大火星每72年左右在星空背景下有1°的偏斜,也就是說,它初昏東升的時間每70來年要推遲1天,從而到七八百年後,再以之進行曆法確定和作爲農時標准就有問題。

在遠古的天人互動中,天上大火星的“火見”即出現在夜空、“運火”即向中天上行、“流火”即由中天向西下移、“火伏”即從夜空消逝和地上人們的“出火”即鑽燧取新火、“行火”即焚火種地,竈火與燒陶、燎火敬神、“改火”即重要時節用新木改燧新火、“內火”即把火種放進屋內,意味一年主要工作的結束的互動,形成了以火爲中心的技術體系和觀念體系,並以之爲基礎,産生了與皇、煌、光、天、昊、美爲中心的觀念體系以及與儀式、生産、生活緊密相關的藝術觀念。

這一豐富的體系和觀念,集中地體現爲後來的以人體恭敬持火爲字形的“埶”字上。

中國藝術的起源,從文字上講,是“藝”到“蓺”和“槷”,而尋源到“埶”,“埶”的甲骨文基本字形有兩個,即粹三九三和甲一七九七的字形。

甲骨文與“埶”在字形有些差異,埶右邊的“丸”爲“丮”即“持”,爲“寺人”之持,寺人等同于瞽人,即有特異技能或功能的族群巫王。

左邊的“坴”,《說文》:“土塊坴坴也”,認爲所指的實物爲“土”,這已是後來的涵義,中國遠古的思想,有一個從以天爲主到以地(社)爲主到以祖廟宗社爲主的演進。

“埶”的甲骨文字形爲一人(以恭敬之身)持(操作)一物,文字學界一些名家,如吳大澂、商承祚、高田忠周等,認爲是持火,而《說文》引“坴”的篆字形近于《說文》所引的“光”的篆文。

《說卦傳》:“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

在大火星時代,是大火星作爲主神而治整個宇宙,而形成天上的火見、運火、流火、火伏與地上的出火、行火、改火、內火的天地互動;而在以老子和孔子爲代表的理性化先秦,則演化爲聖人向明而治。

還有“離爲火,爲日爲電;爲中女;爲甲胄,爲戈兵;其于人也,爲大腹;爲乾卦;爲鼈,爲蟹,爲贏,爲蚌,爲龜;其于木也,爲科上槁。”

這是講具有火德的離在宇宙中的普遍性。

這段話中還有重要的一句是“離爲乾卦”,如何理解這句話?

前面有關乾卦的文章已經寫過,《易經》中的《乾卦》是對太陽中心時代的東方蒼龍星宿進行的理性化提升和總結,《乾卦》從初九到上九,以現象與本質、具象與抽象合一的方式,呈現了東方蒼龍星宿的整體在夜空中出現、運行、隱沒的全過程以及這一全過程所內蘊的思想的普遍性。

而乾卦所描述的四象之一的蒼龍星宿,原本也並不包括完整的東宮七宿,而只特指角、亢、氏、房、心、尾六宿,而大火星正是後來形成的蒼龍星宿中的心宿二,甚至成爲蒼龍星宿的核心。

二裏頭出土的綠松石組成的龍,與天上的蒼龍星宿同構,在龍腹上有一銅鈴,要突出的就是心宿二。

這就是說,在後來的太陽中心和北極—極星—北鬥中心裏具有重要地位的“龍”,來源于火曆時代的大火星。

也就是說,在《周易》六十四卦形成的觀念重組中,離在本質上可與乾卦互動互通。

孔穎達疏曰:“取其日所烜也。”《爾雅·釋訓》釋“烜”曰:“赫兮烜兮,威儀也。”回到大火星時代,應不是太陽神,而是大火星神的赫烜威儀,李道平疏曰:“離爲乾氣。”這似乎與高亨先生釋“離”爲“螭”,即龍的一種變體也有所關聯。

《說卦傳》這段文字所列的天上、空中、地上、水中之物,都與大火星的離性火德有著緊密的關聯,是由大火星的運行所帶動而成爲宇宙中的典型代表,象征宇宙整體爲大火神所統領,並由之引領産生出有規律的運行。

下面從這個角度,解讀一下離卦。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易傳》:“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這是說大火星以其離性的運行産生出美麗的世界,離性的火之光,在天體現爲太陽、月亮的光之麗,在地體現爲草木的美之麗,日月衆星與草木及衆物的互動,使整個宇宙正常運行、繁榮、昌盛、美麗,如大母牛産生衆多的牛群一樣,主題是“離者,麗也”,即由“離”之火的本質之性,而形成整個宇宙的以“麗”爲特征的美。

世界各文化在遠古之初都把大牝牛即母牛(或大公牛)作爲宇宙之主,古埃及最初的太陽神、主要以大牝牛的形象出現;希臘的宇宙之王宙斯變身爲大公牛,誘婚了女人歐羅巴;中國大火星時代的炎帝也以牛的形象出現,《帝王世紀》中炎帝“人身牛首”,《老子》雲“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據此,離卦中的牝牛,可能爲大火星—大牝牛—生殖神一體的形象。

這句話是說,因大火星的貞即正常運行,而有利且興旺繁榮,大火星以大牝牛的形象出現,使世界多産多畜,多福多吉。

初九,履錯然,敬之,無咎。

宇宙之主的形象是牛或被想象爲牛,其腳步按宇宙的節奏錯落而至,就是上文所說的“火見”。

鄭玄注:“宜慎其所履,以敬爲務,辟其咎也。”在遠古,人之慎與敬,體現爲“火見”之前的“禁火”,火見之後的“焚火”,開始一年的農耕勞作。

初九爻辭是說,一年的收成,在于按時謹慎而作,方能避開災禍。

六二,黃離,元吉。

孔穎達《周易正義》:“黃者中色,離者文明,居中得位而處于文明,故元吉也。”“象曰: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後來黃爲中,大火星時代,黃首先應釋爲光,突顯大火星從出現而行火,而今已順利運行到中天,黃,又爲火之正,色之中,按宇宙之本來的規律,元是“本來”的意思,在《周易》的觀念體系中,卦六二爲陰柔之中位,王弼注曰:“居中得位,以柔處柔。”

六二爻辭是說,按照大火星的柔之本性運行,進展順利,很吉利。

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王弼注“日昃之離”:“處下離之中,其明將沒。”即大火星運行到“流火”階段,《易傳》“象曰: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九三爻辭是說,大火星由中天而西下,漸近“火伏”之沒,如人老將逝,可嗟可歎,就其火流將逝,物老多衰,人老多病,難鼓難歌,産生凶多吉少之預期。

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易傳》“象曰:突如其來如,無所容也。”

整個《離卦》唯九四這爻無吉凶判定語,呈現的是必然中的可能,要突出表現的是,人在面對由“流火”到“火伏”這一必然運行中的多種可能性時,應有的態度。

這一哲理性的提問,爲六五的爻辭中現象描述“始之以憂”與最後定語“終之以吉”的不對稱作了一個邏輯的鋪墊。

九四爻辭講的是,在這一流火將逝之期,突如其來的可能之事甚多,如偶然的焚燒事件,如偶然的人與物死亡,如偶然的被天所棄。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在《離卦》中,六五爲中位,正是彰顯大火星運行即天道規律必然性的一面,人面對天道之必然,要有正確的順應之態度,哀而不傷。

另外六五的中位,要強調的還有心態之正確之“中”,人具有主體態度之“中”,則吉。

六五的中位,又或顯示存在有利的一面,如首領之智慧,可以使之避凶趨吉。

這是後來《易傳》“六五之吉,離王公也。”的補充說明,但是這是建立在經文本有的“吉”的前提上的。

王弼注《象》曰:“五爲王位,而言公者,此連王而言公,取其便文以會韻也。”在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大火星之離性,進入王、公,王、公應當是擁有大火星的離性而有智慧的,倘如此,得中位之吉矣。

六五爻辭是說,在大火星漸至火伏之時,雖有或焚或死或棄之悲,但這又是大火星運行即天道本然的命中之律,人爲此悲涕哀戚也是自然之事,但在悲涕哀戚之中該知道這些都是自然規律,因爲順應天道所以吉利。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無咎。

王弼注曰:“離,麗也。各得安其所麗謂之離。處離之極,離道已成,則除其非類以去民害。”這是說大火星時代的巫王,“處離之極”即面對火伏之必然,按天道規律進行應對。

“征”的解釋,《韻會》曰:“通政。”《爾雅·釋言》曰“行也。”《正韻》曰“取也。”鄭玄注《周禮·地官·小司徒》曰:“稅也。”

《易傳》“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是說以領導的智慧,使整個族群按天道的規律運行。

上九爻辭是說,人們一方面完成一年中莊稼的收獲;另一方面完成“內火”即保存火種,按天道實際,做好火伏後冬藏的各種准備,在火伏之後,舉行各種應有的祭祀,在不可避免的火伏期間的天地大化中,對不利之事在主要之點上力求避免,可以無咎。

3 阅读: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