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感歎:在中國造船業優勢面前,美海軍的任何掙紮都是徒勞

包明 2024-05-15 11:01:08

中國海軍從十幾年開始進入大發展時代,新型戰艦不斷“小步快跑”最終“下餃子”,目前主力水面戰艦數量已經超過美國海軍,當然總噸位還不如,但是我們在高速發展,這種趨勢已經引起了美國的極大憂慮。近日《亞洲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根據美國政府問責局GAO的最新報告,認爲美國海軍造艦速度太慢、技術太過時,無法與中國激增的艦隊匹敵。

根據美國海軍去年發布的評估結果,中國的造船能力是美國的232倍,因此美國根本別想在造艦速度上趕上中國,但美國當前的造艦能力並沒有被充分利用。報告稱盡管美國的造船廠仍有空余船台,但只有不到40%的美國海軍艦艇按時完成了維修,大部分艦艇無法按時完成維修和保養。爲此美國海軍啓動了“造船廠基礎設施優化計劃”以提高造船廠的幹船塢、建造設施和設備的質量,但無法做到全面的成本和進度估算;其次,美國海軍的技術報告稱,美國海軍的艦艇設計流程導致設計速度較慢,成本、進度和性能都不可預測。除了官僚主義的拖延和過時的設計流程,美國海軍在現代設計技術方面也落後了。目前歐洲造船企業普遍采用的新型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和流程,在美國海軍和美國造船企業中還未普遍采用。

這些問題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美國海軍的“星座”級護衛艦可能會延期三年交付,從計劃中的2026年服役推遲到2029交付。要知道“星座”級護衛艦從任何方面來看都比中國海軍的052D型驅逐艦要簡單。我們很多網友都感到奇怪,曾經占全球造船業産量一半以上,在二戰時一年下水2000多萬噸民船和軍艦,建造所謂“自由輪”的速度比德國潛艇“狼群”擊沉速度都快的美國造船業,是怎麽淪落至此的?

這件事說來話長。美國學術界一般認爲,美國國會在1920年通過的《瓊斯法案》,也稱“海運商業法案”,是美國造船業衰落的根源之一。該法案規定在美國境內航線運營的船舶必須由美國制造,這個法案完全抛棄了所謂“自由經濟”規律,放棄了産業鏈優化,導致美國的造船廠、航運公司和水手隊伍在貿易保護政策之下,競爭力越來越差,成本越來越高。但美國政府在二戰期間對造船業的巨大投入掩蓋了美國造船業競爭力十分低下的事實,這個事實在二戰之後、美國的軍費開支大幅下降之後就露餡了,隨著日本韓國和一些歐洲國家造船業的崛起,美國造船業開始緩慢地衰落,冷戰期間同蘇聯的造艦競賽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美國的造船業。美國總統裏根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取消了對美國造船業的補貼,被認爲是美國造船業“跳崖”的開始。經過三十多年的演變,現在美國造船業除了造軍艦以外,商業造船量已經可以忽略不計。

(美國智庫總結的影響美國海軍造艦的法案)

那爲什麽美國海軍不委托仍然具備較高競爭力的日本和韓國造船業建造軍艦呢?這是因爲美國在曆史上通過了一系列法案,要求美國軍隊和安全部門采購裝備必須傾向于美國本土制造的産品,包括1933年通過的《購買美國貨法案》、1941年通過的《貝裏修正案》、2009年通過的《基塞爾修正案》等。而對美國海軍造艦影響最大的是兩個法案:一個是作爲1965年《國防撥款法》一部分通過的《托爾勒森修正案》,禁止美國的軍費被用于在外國造船廠建造船體的“主要部件”;另一個是作爲1968年《國防撥款法》一部分通過的《伯恩斯修正案》,禁止美國的軍費被用于在美國本土以外的造船廠建造任何美國武裝部隊的船只,包括美國海軍、陸軍、海岸警衛隊的任何船只、上層建築或任何“主要部件”。這些法案至今仍然全部有效,美國海軍已經沒有任何選擇的余地,只能任由美國國內幾大軍火制造商“痛宰”。

不過,美國的這些法案並沒有禁止美國海軍在國外的造船廠進行保養和維修。這就讓飽受國內造船業産能困境的美國海軍“靈機一動”,似乎找到了救命稻草。美國海軍早就在日本修船了,去年還與印度簽署了合同,某些不太重要的運輸船,將在印度的造船廠進行維修工作,敢讓印度人修船,不得不說美國海軍的膽子真大。

當然這也沒什麽用,在中國造船業的絕對優勢面前,美國海軍的任何掙紮都是徒勞的。解放軍海軍的實力必然會很快趕上並超過美國海軍,我們拭目以待。

5 阅读:1431

包明

簡介:資深軍事評論員,軍事後勤學碩士,作戰指揮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