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聽話的孩子,跟他共情比講道理有效一萬倍

兒科醫生鮑秀蘭 2024-04-12 09:47:29

當孩子說“我不想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要麽是逼著孩子一定要說個爲什麽,要麽就是逼迫孩子必須去做,還給孩子貼上調皮、懶惰、沒有毅力等標簽。

其實這個時候,你要做的都不是這些,而是共情孩子。

說到共情,這個詞幾乎被說濫了,但其實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個詞的意思。

共情,就是耐心的傾聽對方說的話,理解、尊重並且接納對方的情緒,並做出積極的回應。

比如最近接連發生了幾起校園霸淩事件,被霸淩時孩子大多都會有一個表現,就是不願意去上學,但家長這時候的關注點不是放在孩子的情緒上,而是會放在孩子不去上學這件事上,會覺得孩子的態度有問題,從而忽略了孩子真實的狀況。

作爲一位合格的父母,應該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需要用愛作爲橋梁,簡而言之就是俯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共情孩子,親子之間溝通的橋梁才能更順暢。

一、傾聽孩子的心聲,用心感受他們的情緒

共情孩子的第一步,是學會傾聽。

無論是牙牙學語的嬰兒還是正處青春期的叛逆少年,他們內心都渴望父母理解,很多時候哭鬧、叛逆是表象,是不被理解後做出的反應,家長此時如果能夠多花一點時間傾聽,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更好的引導。

經典童話《小王子》中,有一次小王子在星球旅行遇到的一位國王告訴他:“人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實。實質性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同理,孩子雖然在父母身邊長大,但都是獨立的個體,只有用心去聽,才能感受他們的情緒。

電視劇《小歡喜》中喬英子在高三期間,母親事無巨細的幫她安排,卻讓她十分壓抑和焦慮。在一次與母親的爭吵中,她情緒失控,大聲哭訴母親對她造成的傷害。

而此時父親沒有責備,而是耐心傾聽完她的感受,然後說道:“英子,我知道你現在壓力很大,媽媽對你的期望也很高。但你要相信,無論你考上什麽大學,你都是爸爸媽媽的好孩子。我們更關心你的健康和快樂,而不是成績。”

父親的安慰沒有說教而是充分理解英子當前壓力大,這種共情的力量是一種無言的支持,同時也讓孩子看到了父母無條件的愛。

很多家長會提到,孩子平時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所以自己根本沒法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其實,這是因爲一方面家長自己平時很少坐下來和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另一方面是沒有耐心的聽孩子說,孩子一說什麽,就給負面的反饋或者直接打斷。

比如,放學回家孩子說“今天在學校挺沒勁的”,這個時候很多家長要麽沉默不接話,要麽就打擊孩子““上學就是要好好學習,要什麽勁!”這樣,孩子自然就跟你聊不下去了。

其實這時候你可以嘗試說:“發生了什麽事情讓你感到不開心呢?可以和我分享一下嗎?”孩子可能就會巴拉巴拉地告訴你學校今天發生了什麽事,自己爲什麽不開心,再說的過程中,孩子的情緒發泄了,你也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還拉近了你們間的關系。

二、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的行爲

很多時候孩子會因爲一些幼稚的行爲而受到父母的批評,實際上從孩子的角度來說,這可能是他們最好的表現了,因爲孩子的年齡、認知、生活經驗都跟大人不在一個層級上。

所以我們總是覺得孩子幼稚、不懂事、不聽話,其實是在用我們那生活了幾十年的經驗來作爲判斷標准,而不是孩子的真實情況。

要走進孩子心,我們應該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理解。

《淘氣包馬小跳》中,馬小跳是一個精力旺盛的孩子,對什麽事情都充滿了好奇。有一次他偷偷溜進一個寫著“禁止入內”的倉庫。

一般父母發現了都會打罵一頓以此讓孩子能夠接受教訓,但馬小跳的父母並沒有責備他,而是先了解孩子這麽做的原因,通過溝通才發現馬小跳只是對倉庫好奇,想看看有什麽新奇玩意,並非想去破壞。

父母了解後鼓勵他的好奇心和探索世界的行動力,但是同時告訴他尊重規則和注意安全同樣重要。

孩子的內心是極其豐富的,我們可以選擇簡單粗暴的方式去幹涉他們,畢竟孩子尚小無力反抗。打要先孩子健康成長,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尊重,然後引領他們。

三、陪伴孩子成長,直面困難與挑戰

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的智商只有75,正常孩子的成長尚需要父母付出大量心血,何況天生有缺陷的阿甘。

而他的母親並沒有選擇放棄,她的心中始終堅定要讓阿甘過上正常的生活,接受普通孩子的教育,所以在人生漫長時光裏,母親就是阿甘心中的一道光,一直陪伴在他身邊。

無論他面臨怎樣的困境和挑戰,母親都會給予他無條件的支持和鼓勵。在阿甘取得成績時,母親從不吝啬贊美和鼓勵,在他遇到困難和疑惑時,媽媽也是及時給予指導。

正是因爲母親的陪伴和支持,阿甘才能勇敢直面千般苦、萬般難,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

由此可見,家長的陪伴對于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孩子成長出現錯誤和挫折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要過分強調他們的缺點和不足,而是要及時給予他們理解和鼓勵,從而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

養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家長陪伴孩子重新成長的一次機會,這次共同成長的經曆能夠豐富彼此的人生,家長需要做的是用共情和理解來澆灌孩子的心靈之花,讓他們在愛的陽光下茁壯成長。願每一位家長都能成爲孩子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0 阅读:37

兒科醫生鮑秀蘭

簡介:寶秀蘭中心首席專家,北京協和醫院兒科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