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親筆改名的開國上將,76年躺行軍床、吸氧氣罩,挨4小時批鬥

今人說古 2024-05-16 23:45:16

王平這個名字,想必無論是中國古代史愛好者,還是中國近現代史愛好者,都十分熟悉。三國時期,蜀漢有個名將,名喚王平,四川達州人,官拜鎮北大將軍,封安漢侯。後人評曰:“壯,警朗有思理。王平樸魯,有大將之略。”

我們新中國的王平上將,跟蜀漢名將王平有不少相似處。例如身材上,王平是個大高個,比毛主席還高半個頭,彭德懷稱呼他“大個子”。

王平原名叫王惟允,從小被大姐抱著東討西乞吃百家飯,可謂心酸至極。後來他改名王明,是因爲參軍後的機槍連連長,是廣東人,每天集合點名把王惟允念成“王翁翁”,每次鬧得哄堂大笑。連長也沒辦法,就找到王惟允商量,幫幫忙,改個名,終改名王明。

王明這個名字又有問題了,因爲有個從蘇聯歸國的國際代表也叫王明,而且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火得一塌糊塗,王平老被人開玩笑,喊他“國際代表”,但他只想做自己。

1935年12月,紅軍大學畢業的王平,被分配到陝北紅27軍做政委。一天,毛主席請27軍領導來談話。談完後,毛主席說有困難可以提出來。王明提出了一個不是困難的困難,他想請毛主席給自己改名。毛主席佯裝不解,說這名字挺好,“國際代表啊”。

王明則說,正因爲這樣,我才要改名。毛主席欣然應允,提筆在一張白紙上寫:“命令,賀晉年任二十七軍軍長,王平任二十七軍政委。”落款處還寫上了“毛澤東”三個字。從此,王平“誕生”了。

王平是位軍政全能的優秀將領,會打仗,政治工作也做得好。他的主要功績還是在政治工作方面,建國前他搭檔過許多名將,例如張宗遜、耿飚、彭雪楓、賀晉年、黃永勝、楊成武、趙爾陸、郭天民、鄧華、呂正操、文年生、唐延傑、楊勇等。

抗戰時期,王平參與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建立、鞏固和發展等一系列工作。因爲他做得非常好,所以得到上級聶榮臻的再三表揚。

王平很會團結人,跟搭檔主官相處得都非常不錯。就拿黃永勝來舉例,這個人能打仗、會打仗,但是個十足刺頭。他的個人英雄主義很嚴重,經常看不起其他人。1937年,王平任晉察冀軍區的三分區政委,黃永勝是副司令,正牌司令是陳漫遠。

黃永勝倒不是針對陳漫遠一個人,因爲被他看不起的人太多了,許多後來的上將、中將都不在他眼裏。黃永勝說陳漫遠不會打仗,軍事訓練搞得不行,然後又經常在軍事會議上,給陳漫遠出難題。這時候,往往需要王平出面調和,化解矛盾。

能夠“調和”和“化解”矛盾的最基本原則,就是對方給你面子,不給你面子,你說得天花亂墜都不行。很顯然,對很多人都不服的黃永勝,對王平還是服氣的,會給他面子——否則兩人不會合作那麽長時間,還沒爆發什麽沖突。

新中國成立,王平是擔任大軍區政委時間最長的人。可是在那場浩劫爆發以後,王平跟許多開國元勳一樣,沒有幸免于難。王平在回憶錄中寫到十年的經曆,用一句“在我的後半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經驗教訓”概括。

1966年,王平是南京軍事學院的政委。“運動”之初,他們學院內部自發組織了“文革籌”,組織了幾次批鬥,但因比較平穩,被外界視爲“文質彬彬、敷衍了事、串通一氣”。後來地方造反派鬧起來,“文革籌”的主要負責人被抓到北京關、審、打。局面亂七八糟,無法控制。

作爲學院當家人的王平,自然不能坐視不管,于是他召開全院大會,講了幾句話,做了幾條規定。王平沒想到,自己此舉不僅沒成功“救火”,反倒“引火燒身”了。後來發展成兩派共鬥,王平“忙得”連軸轉,到處示衆挨批。

1967年4月,身上本就有病的王平,被折騰得心力憔悴,病情還出現反複和加重,最後只能住院接受胃、十二指腸手術。他在南京總醫院剛做完手術沒多久,就被那群人烏泱泱地沖進病房給搶走了。要知道,那時王平肚子裏的手術線,都還沒被拆除掉,恢複更是談不上。

今天這夥人,明天那夥人,反正就是輪著來,兩派都有份,不給王平任何喘息的機會。這樣輪番“轟炸”一個多月,終于有一天,王平挺不住了,沒法坐,只能躺。他穿著病號服,躺在行軍床上,吸著氧氣,在南京體育館示衆,接受批鬥。這一批就是四個多小時。

醫院的領導和醫生們急得不行,但不管怎麽交涉,都沒有用。到1967年7月,因武漢的“7·20”事件發酵,有人翻進醫院,用被子裹住沒穿衣服的王平,弄到學院一處小平房。這樣暗無天日、沒有希望的日子,一過就是5年時間。

王平將軍能活下來,並沒有意志崩潰,還在1975年出來重新工作,真是福大命大。他戎馬一生立功無數,沒犯錯誤,晚年卻莫名其妙翻了船。

3 阅读: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