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難忘的是這起撲朔迷離的凶殺案

人民法院報 2024-02-29 16:34:31

吉林省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一庭法官陳昊天坐在窗前,回想起這起撲朔迷離的凶殺案,內心感慨萬千,這是他做刑事法官多年來最爲難忘的案件之一。

2021年10月,陳昊天收到十冊厚厚的卷宗——被告人單某故意殺人案。凶手殺人後碎屍、抛屍近一年未被人發覺,後當地派出所收到一份神秘的舉報信和地圖,根據地圖挖掘出了部分屍骨,而公安部門以鈎機施工三天,挖掘16000余平米土地依舊沒有找到屍體頭部,該案隨即引發廣泛關注。棘手的是,殺人工具、分屍工具和運屍工具均未能找到,案發時的目擊證人和監控錄像更是無處可尋。至此案情撲朔迷離,近乎毫無頭緒。公安機關根據舉報信這一線索,抽絲剝繭,開展偵查,經過不懈努力,最終抓獲一名女性犯罪嫌疑人單某。

案件到了陳昊天手中,收案並開庭後,在本就繁雜的證據基礎上,被告人單某又說出多個互相矛盾的案發過程,加之各種跳躍的線索,使得認定案件事實非常困難,無論是工作日還是休息日,各種疑問始終盤踞在陳昊天腦海中:案發時在夏季深夜,凶手如何做到殺人、分屍而不驚動鄰居?單某作爲一名女性,如何在一個晚上實施多個殺人步驟,並在案發近十公裏外的農田進行埋屍?如果按照單某所說,凶手另有其人,爲何凶手上門行凶,帶了分屍工具,卻不帶殺人工具?殺人後爲何不立即逃離而是就地在現場分屍?爲何沒有殺掉在現場的單某滅口?單某又爲何要清理現場……諸多矛盾和疑惑考驗著法官的法律素養與裁判能力。面對被害人家屬一遍遍對案件進展情況的詢問,那一段時間,陳昊天的壓力無疑是巨大的。

本案在案件證據上呈現“少”與“多”兩個相互矛盾的特點,更是讓陳昊天頭疼不已。“少”是有些重要證據並沒有在案,而“多”則是公安部門做了大量線索排查、調查走訪工作,形成大量繁雜證據。如果不以一個有效方法對證據進行梳理,很容易迷失在證據的“迷宮”裏。陳昊天一遍又一遍地翻閱卷宗,推敲被告人、證人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查詢案例和資料,分析疑罪從無案例和零口供案例的區別,不停地同合議庭成員探討解題思路,同時溝通公安部門,持續建議證據補充,並和公安幹警一起實地考察案發現場,在殺人現場、埋屍農田來回奔波。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所有頭緒被理清,全部矛盾被攻克,關鍵證據都指向單某。陳昊天選擇用兩個裁判理念作爲本案最根本的邏輯來進行論證分析並定罪處罰,一是用隱蔽性證據鎖定作案人,二是結合間接證據用“常理”“情理”找到被告人難以自圓其說的辯解漏洞,對被告人所說各種“版本”的“殺人故事”一一反駁,最終判定被告人犯故意殺人罪。案件宣判後,被告人提起上訴,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依法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不僅如此,因本案判決書釋法說理清楚、撰寫質量較高,在全省法院優秀裁判文書評比中獲獎。

一切塵埃落定後,陳昊天長長舒了一口氣,雖然辦理這個案件期間經曆了長時間的徘徊和煎熬,他也曾經在無數個加班的夜晚用結案後放幾天假的想法來爲自己鼓勁,但當案結事了後,他卻又馬上攤開了下一個卷宗……

“盛世之下,總有人爲這萬家燈火負重前行”,陳昊天用點點滴滴的汗水,力爭將法官這個職業做成一份事業,帶著無限熱忱奔赴每一次挑戰。

來源: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0 阅读: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