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熙,不該被罵

野球帝 2024-03-26 11:55:33

最近的一檔訪談節目,于嘉老師面對每一個訪問者,都在引導提問張鎮麟在亞運會面對菲律賓的那場比賽的最後一投。

不同的球員,有不同的答案,大概總結如下:

胡明軒:萬一這球投進了呢,那又是另一種說法了。

趙繼偉:從張鎮麟的習慣上,他可能認爲這樣更有把握更舒服一些。

朱俊龍:如果是我去處理球,最後一攻會去沖搶籃板,然後第一時間犯規。

胡金秋:我是支持當時他這個投籃選擇的。

崔永熙:按照他的身體素質,應該選擇直接進去扣籃。但這種球你不能靠自己的想象...

小崔的表達一出,被推上了風口浪尖,被罵了。

一些球迷認爲他的發言屬于站著說話不腰疼,不利于國家隊隊友團結,認爲會讓張鎮麟繼續被罵...

也有一些球迷覺得,小崔本身自己打得也沒多好,沒有“資格”評論隊友...

對此,我的看法是:

真的別去網暴崔永熙和其他球員,張鎮麟的最後一投,也沒必要再揪著不放...

既然是訪談,那就應該聽不同的聲音,聽他們內心最真實的表達。

如果每個人都說:“那最後一投沒問題”,那采訪就沒有太多的意義了,需要允許不同聲音的存在,而不是和稀泥地回答一波。

崔永熙的觀點沒有錯。

他只是說出了當時條件下最優進攻選擇的事實,也並未否定張鎮麟敢于承擔最後一攻的責任感。

並且不要斷章取義,不要聽一些自媒體帶的節奏,只看到小崔的上半句,別忘了他說的:“這種球你不能靠自己的想象”。

言外之意是,我在場也未必處理得更好。

相信絕大多數球迷都會覺得,張鎮麟應該突進去扣籃或者造犯規。

但事實上,這都是以旁觀者身份的表達。

那場球已經過去快5個月了,平靜下來以後,我想說的是,誰當旁觀者誰都能客觀地當個馬後炮,但是到自己在場上了,沒幾個人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這就是籃球比賽的魅力。

籃球比賽沒有那麽多假如,很多選擇都是在一瞬間做出的。

最後一投中不中的都得認,誰敢最後執行最後一攻就已經很有勇氣了。

尤其在我們這種互聯網環境下,張鎮麟敢于出手,就已經是擔當的體現了。

另外,從于嘉老師的這檔采訪來看,有球員敢于表達,就已經是一大進步了。

崔永熙是這些球員裏最敢說的了,從對自己上場時間少的疑惑,再到提出對CBA判罰尺度的看法...都是真實的表達,沒有官話。

但是從我作爲一普通球迷的視角來看,真的沒有必要只盯著張鎮麟的最後一投不放。我們太喜歡拿顯微鏡觀察一個被迫終結的球是選擇中投還是扣籃...

輸掉一場比賽,那是一支隊伍輸的,不是張鎮麟一個人輸的。

輸掉一場比賽,那是40分鍾的累積,不是那一瞬間的事兒。

如果讓帝哥去提問題,我更加想知道的是:

爲什麽最多領先菲律賓18分,這球還能輸?

爲什麽穩如趙繼偉,最後也會兩罰不中?

最後階段對布朗利的防守策略是什麽?先被克拉克森打爆,再到布朗利,都是輸給對手的一個強點,這個過程中,教練組有沒有調整和反思?

討論這些問題,比盯著偶然性很強的最後一攻不中,有意義得多。

再說了,張鎮麟投不進只是一回事。

主要當時很多球迷納悶的是,爲啥投不進之後不馬上去犯規,大家都在那兒愣著,這個時候馬上去犯規,難道不是常識問題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其實更想知道...

最後想說的是,直面傷口是爲了更好前行,而不是讓球員遭受新的一輪謾罵、網暴。

0 阅读:211
评论列表
  • 2024-03-27 06:35

    罵崔的,只有遼甯的了

  • 2024-03-26 15:22

    別洗了,這球都把防守人過了,面前空無一人,以身體天賦著稱的小前鋒這球就是應該沖下去直接劈扣,自己怕就是怕,別找理由和借口。

野球帝

簡介:關注野球帝,每日分享高質量籃球訓練幹貨視頻!練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