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揭秘—新中國工業化是怎樣一步步從無到有的?

長江有大中 2024-04-29 09:02:50

今天來聊聊新中國的工業化。客觀的說,我國的工業底盤是蘇聯老大哥贈送的大禮包,但是這個禮包拿的可不太容易。本文就來簡單的聊一下,新中國是怎麽拿到蘇聯的工業大禮包,一步步從無到有,實現工業化的。

01 啥是工業化

工業化,按照百度上搜到的定義爲工業(特別是其中的制造業)或第二産業産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産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這句話比較繞,如果用一句大家都聽懂的話來說就是:大力發展工業,將工業作爲國家的核心産業,不斷提升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並吸納更多的就業。

按照産業分類:第一産業是農業,第二産業是工業,第三産業是服務業。一般認爲國家越發達,第二、第三産業就越發達。

我曾經狹隘的認爲服務業就是餐飲、旅遊這一類的行業,後來才知道,服務業不僅指的是服務于人的行業,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類,那就是服務于第一、第二産業的行業,比如包裝設計、銷售服務、技術外包等等,這些都屬于服務業。

所以一個國家工業強,其服務業就大概率會很強,因爲圍繞著這個核心工業體系,需要提供大量的服務。以汽車爲例,一個汽車行業可以帶動汽車外觀設計、維修、銷售、駕照培訓、汽車裝修、洗車等一系列服務業。這些服務業可以吸納大量就業,産生大量的GDP。

02 爲啥要搞工業化

搞工業化的原因有許多,最重要的就是兩點:和平時期可以“富國”,戰爭時期可以“強兵”。

我們先說“富國”。工業最大的特點就是資本和技術的不斷集中,在這個過程中,科技會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給生産效率帶來巨大的提升。

生産效率的提升直接導致成本降低,産品極大豐富,價格卻不斷降低,這些廉價的産品數量越多、品類越豐富,越能刺激人們的消費,經濟也就就越繁榮。

另外,就像前面說的,工業的發展會帶動服務業的發展,這些都對經濟有巨大的刺激作用。

第二個原因“強兵”更好理解。我們常說中華民族有百年屈辱的近代史。這個百年屈辱的開頭就是鴉片戰爭,戰爭雙方一個是已完成了工業化的近現代國家——英國,另一個是封建制的農業化國家——舊中國。整個戰爭就是一場降維打擊。

要不是毛主席橫空出世,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搞不好都會像印第安人那樣被驅逐、被屠戮,甚至被滅族。後來,我們在毛主席的帶領下,憑著不屈不撓的毅力,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朝鮮戰爭,一步步拼出了民族和國家的未來。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由于工業和科技的落後,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先輩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填平了我們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巨大的工業實力鴻溝,讓我們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下搞建設,給我們爭取了追趕工業差距的時間和空間。

一言蔽之,“落後就要挨打”,爲了不挨打、爲了成爲一個強國,我們必須要搞工業化。

03 從零起步

清王朝的閉關鎖國導致我們落後于世界多年,所以我們的工業是從零開始。自洋務運動起引進了一些工業項目,但是甲午海戰讓我們一戰回到解放前,又是很多年緩不過來勁。

後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北洋軍閥又來了,包括後來蔣介石的國民黨一直都是熱衷于打內戰,對于工業的投入除了軍工就是那些低端産業。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建國前。

在這裏想重點聊聊1931年-1949年,也就是抗日戰爭時期到建國前。這個時候全國各地都被戰爭的陰影籠罩,只有少量從外國進口的低端制造業,而且這些工業設備也都集中在大城市,不在我們共産黨的控制範圍內。

所以,這個階段的工業狀況是非常差的,甚至連最重要的軍工需求都沒有辦法保證。以八路軍爲例,385旅獨立團組建伊始,一個連只有十來只步槍,全團只有6挺;彈藥更加缺乏。

所以在這個階段全部的工業力量都集中在軍工上,但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軍工廠甚至都沒有固定的地址。爲了能自給自足,八路軍只能把設備背在身上,走到哪生産到哪兒,當時八路軍自我解嘲的說這叫“背著工廠打遊擊”。

但這種口袋工廠的産量實在有限,而且質量也不高。爲了穩定軍需供應,八路軍開始有意識的尋找合適的地點建立正兒八經的兵工廠。

其中比較有名的兵工廠是黃崖洞兵工廠。黃崖洞就是一個懸崖峭壁,在靠近山頂的部分有一個天然的山洞,易守難攻。八路軍看中了這裏險要的地勢,擴鑿山洞,建成了一個可以自行鍛煉鋼材、制造火藥,並組裝生産武器的大型兵工廠!

黃崖洞兵工廠在産量高峰時,可以每月制造數百支步槍,還有大量擲彈筒和炮彈。以當時的部隊火力來說,黃崖洞兵工廠的年産量可以裝備12至16個團級戰鬥單位!這在當時已經是非常難能可貴了。

這樣的生産能力自然會被敵人盯上,好在八路軍早有准備,在建設軍工廠的同時,就對周邊進行改造,經曆了八個月苦幹,一道由11節坑道,9000米戰壕,明堡暗哨190余個構成的立體化防線建立起來了,兵工廠的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證。

所以後來日本人來清繳的時候,八路軍以1500人對敵3000人、以自己造的土裝備對陣日本人的飛機加大炮 ,卻取得了殲敵700人的輝煌戰果,相比之下我軍僅傷亡140人。

抗日戰爭結束後轉入解放戰爭階段,一邊打仗,一邊對已經解放的城市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沒收了一批官僚資本,爲我們國家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做鋪墊打基礎。

04 來自蘇聯的大禮包

這個階段大概從建國後到1978年,這是我們國家工業完成體系構建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國強大的統籌力量開始顯現。

我們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想到哪兒建哪,而是搞了“第一個五年規劃”,簡稱“一五”。你猜的沒錯,這個“一五”規劃,就是我們現在天天挂在嘴邊的“十四五規劃”的老祖宗。

“一五”計劃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從蘇聯引進了156個工業項目,其中153個項目都是重工業項目。這些項目成了新中國工業的底盤。這也就是我所說的的“蘇聯工業大禮包”。

當時的國際大背景是美蘇爭霸,中國作爲亞洲的一個大國,自然是美蘇爭相拉攏的對象。因爲中國學的是蘇聯,走社會主義道路,所以對蘇聯先天有親切感,搞工業引進第一個想起來的當然是蘇聯老大哥。

雖然我們對人家有親切感,人家可不這麽想。當時斯大林希望能維持在遠東的利益,因此希望繼續控制中國東北以及大連和旅順兩個港口。這兩個港對蘇聯尤爲重要,因爲蘇聯雖然地大物博,但僻處苦寒之地,沒有不凍港(朝著歐洲那邊有,但被西方國家給聯合封鎖了),所以旅順這個不凍軍港和大連這個不凍商港對蘇聯的吸引力巨大。

毛主席堅定的要維持國家主權,這自然和斯大林拿中國當棋子的想法相矛盾。主權不能放棄,還要從蘇聯引進156個項目。這件事的感覺就有點像《讓子彈飛》裏面那段經典對白“想掙錢麽?那就得跪著。”“我想站著”“那就別掙錢”。

這個時候毛主席的神操作來了。當時新中國剛成立,西方國家也不清楚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如何,很多西方列強是希望新中國能承認之前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毛主席正是利用西方列強的這點幻想。一方面暫緩驅逐西方國家駐中國的大使館部隊,讓西方列強認爲我們還在蘇聯和西方之間搖擺。

另一方面,毛主席以給斯大林祝壽爲名義親自去蘇聯洽談工業項目引進事宜,但到了蘇聯發現溝通無果。于是,在後面的幾天裏毛主席拒絕了蘇方安排的所有外事活動,既不露面也不發聲。于是一些消息開始滿天飛,甚至有些西方媒體將之解讀爲斯大林軟禁了中國領導人毛澤東。

“大哥軟禁小弟”,這樣的消息如果傳出去,還怎麽掌舵社會主義陣營?斯大林趕緊拉著毛主席一起出現在公衆媒體面前,毛主席正好借此機會更清晰的向全世界表達了“中蘇合作還需要看蘇聯的態度”。這等于將了斯大林一軍,如果斯大林不答應毛主席的要求,就是硬生生將中國推入西方國家的陣營。

經過反複權衡,斯大林終于答應了這156個項目的引進計劃,同時也答應將大連、旅順歸還給中國,毛主席取得了全面的勝利,我們成功的“站著把錢給掙了”。下面是簽署協議時的照片,我們可以看出,每個參與簽署協議的人面色都很凝重,這個談判我們贏的並不輕松。

有了蘇聯引進的項目,並不意味著著萬事大吉,相反,後面還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新中國的工業基礎太薄弱,不僅設備跟不上,更重要的是人才跟不上,管理跟不上。

于是,有了後來的全盤蘇化。政治學裏有一句話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個時候的中國工業基礎都是蘇聯的,技術靠蘇聯、管理靠蘇聯,對蘇聯形成了強烈的依賴。

蘇聯也敏銳的感覺到這種變化,認爲我們中國離不開他們了,于是又開始提無理要求,比如成立遠東局,要求插手中國的作戰和防禦體系。當時毛主席氣憤的說了一句“中國你拿去吧,我回井岡山打遊擊去。”

在1956年到1966年這段時間,中蘇的控制與反控制鬥爭不斷升級。到1959、1960年,以蘇聯專家撤出中國爲標致,中蘇關系全面惡化。

此時,我國處在非常不利的境地。一方面美國認爲我們是社會主義陣營不斷的打壓我們,經濟上封鎖我們;另一方面蘇聯不僅撤走了專家,還要求我們在2年時間內償還之前所有的貸款。

更讓人頭疼的是國土安全問題。原先雖然有美國封鎖,但好在還有蘇聯這個大腿可以抱一下,現在蘇聯也跟我們鬧翻,我們要面對兩個超級大國的武力威脅,而且是兩個核大國。

爲了能挺直脊梁不被人欺負,毛主席說“就是要飯的也得有根打狗棍”,這個“打狗棍”就是原子彈。于是我們在60年代左右開始自主研發核武器,這才有了後來的“兩彈一星”。

“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這邊研制核武器,那邊我們還得防著美蘇兩國的非核軍事打擊。本著“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的原則,我們的工業建設在1964年開啓了“三線建設”模式。

05 三線建設

前面說過了,因爲跟蘇聯的關系惡化,我們在國際上的處境非常不利。而當時我們的工業布局情況是70%集中在東北和沿海地區。

東北地區自不必多言,全部在蘇聯的轟炸機和中短程導彈攻擊範圍內;沿海地區則在美國的航母打擊範圍內。一旦美蘇聯手絞殺我們,我們可能面臨工業瞬間癱瘓,連彈藥都供給不上的極端處境。

您可能會說當時美蘇正在兩極爭霸,怎麽可能聯手來打中國?但事實情況是,蘇聯確實曾有聯手美國打擊中國的打算。1969年,中蘇爆發珍寶島戰役,蘇共中央政治局就曾打算聯合美國,用外科手術式核打擊消滅中國核基地。

在此前的1964年,美國也曾制定絕密報告——《針對共産黨中國核設施進行直接行動的基礎》,試圖出動空軍襲擊中國即將進行第一顆原子彈實驗的核基地。

在試圖遏制中國崛起這件事上,美蘇絕對是一致的!

正是在這樣危機環伺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提出了“三線建設”計劃。把全中國劃分爲三個區域:一線區域經濟和工業最發達,但是面臨戰爭的風險最大;二線區域受戰爭風險影響較小,但是經濟和工業次之;三線區域受戰爭風險影響最小,但是經濟和工業也最差。

“三線建設”的目的就是要在三線地區建立第二套獨立完整、門類齊全、互相協調、實用實戰的交通能源、基礎工業及國防工業體系,確保在美蘇聯合打擊我國的極端惡劣形勢下、我們依然能夠退守于高山大川,保持我們的工業化進程不至于被徹底打斷,並能以此爲依托爲後續的全面反擊積蓄力量。

後來,毛主席還提出了“小三線建設”即在一線、二線地區的腹地分散建立工廠,形成局部地區的工業體系備份,確保在戰時即使被敵人切斷與其他地區和省份的聯系,也可獨立作戰,不至于全面癱瘓。

由于三線建設的戰略目標就是防範戰爭風險,所以三線建設的選址都是在人迹罕至之處,能進山的進山,能進洞的進洞。由于國際上美蘇兩國的封堵,國內資本和技術奇缺,三線建設全靠肩扛人挑、自力更生。我們的前輩們在三線建設中付出了比我們想象中多的多辛勤與汗水。

在1964年至1980年,全國在三線地區的投入了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總投資40%左右,共2052.68億元;約有400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萬人次的民工,在毛主席“備戰備荒爲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下,加入到三線建設的大軍中。

三線建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成果也是豐碩的。首先從戰略意義上來講,我們國家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在國際鬥爭中更加有底氣;其次從客觀成果來看,三線建設拉動了西北、西南地區的經濟建設,同時也成立了一批優秀的工業企業。比如東風汽車公司的前身第二汽車制造廠就是當時三線建設的成果,類似的還有長安集團、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等。

這邊“三線建設”轟轟烈烈,那邊外交也迎來轉機。毛主席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圍堵下于1973年提出了“三個世界”說法,在全球範圍內與發展中國家廣交朋友,成功結構了美蘇的聯合壓制。

在這期間,由于美國陷于越南戰爭的泥潭,在美蘇爭霸中處于不利地位。1968年新上任的美國總統尼克松爲了緩解國內矛盾,向中國伸出了橄榄枝,1969年中蘇珍寶島戰爭則進一步堅定了我們與美國搞好關系的決心。

于是有了後來的著名的“乒乓球外交”和1972年尼克松訪華。即便如此,中美之間也還是兜兜轉轉了7年時間,直至1979年才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隨後,我們同歐美建立了緊密的商業聯系,大量的工業設備和技術也逐漸從歐美轉移到我國,至此才算是真正夯實了新中國的工業體系的基礎。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