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祖父周福清:魯迅一生不願提他,死後所有日記都被魯迅燒了

陋室文史 2024-05-14 16:20:57

來源:中國知網 原創稿

提起魯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憑借著卓越的文學才華,和深刻的思想洞察力成爲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魯迅的作品對于我們來說也早已耳熟能詳,魯迅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窺見他的家庭狀況,淺顯的了解他的父母。

可有這樣一個人,他與魯迅有著骨肉親情,卻幾乎從未在魯迅的作品中出現過。

魯迅對他的不喜歡,甚至上升到了燒掉他的遺物,這個人就是魯迅的祖父。

意氣風發少年郎

魯迅的祖父名叫周福清,又名周致福,號介孚,因此人稱介孚公。

雖說魯迅和祖父性格十分合不來,甚至魯迅有些鄙夷他,神奇的血緣卻使兩人十分相似。

和魯迅一樣,周福清自小癡迷讀書,小小年紀卻目標堅定,有著很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在那個封建年代,窮苦的家庭使他上不起昂貴的私塾。

即便如此,周福清也沒有放棄讀書。反而跑到了家附近的私塾,當起了旁聽生。

當時這些私塾裏有個規定,爲了使大族子弟能夠更好的學習到知識,考取功名,允許各私塾間子弟來回走動,流動學習。

這對周福清來說,無疑是個絕佳的機會,他趁機僞裝成大族子弟一個私塾,一個私塾的聽講。

他天資聰穎,同一節課經常比同其他大族子弟收獲的都多,老師們也十分喜愛他。

即使後來知道周福清並不是私塾的學生,私塾的教書先生,也十分歡迎他來聽課。

面對自己在讀書上的天賦,周福清也並沒有浪費。

他堅信求取功名就可以改變自己和家人窮苦的命運,認爲科舉仕途,進朝爲官是十分光宗耀祖的事情,因此他的生活也始終圍繞著科舉兩個字轉動。

皇天不負有心人。周福清靠著自己數年來的辛苦耕耘,終于考中了庶吉士。

所謂庶吉士,就是指新中士子能力超群的一批人,並且要皇帝親自挑選,能入選的人幾乎是鳳毛麟角。

當周福清得知自己被選中時,心情十分激動。

這對于一個自小以來就信奉著讀書科舉改變命運的人來說,無疑是極大的鼓勵。

與周福清同一批的庶吉士奉旨進入翰林院學習,由翰林院有經驗的老師傳授知識,三年後進行考核。

考核成績優異者可以留任翰林院,其余的人則被分配到六部擔任主事或擔任地方官職。

最後的考核中,周福清考了第二等35名,無緣留任翰林院,但他心想能夠去地方做個一官半職也是極好的。

當周福清懷揣著意氣風發的少年之氣,渴望在官場上大展宏圖時,現實卻給了他重重一擊。

黑暗的仕途

周福清被分配到四川,奉旨當了個知縣,正七品,也就是現在的縣長級別。

家中母親已經年邁,周福清並不想遠離家鄉,跑到四川,于是他就以親老爲由,跑到了江西省金溪縣擔任知縣。

當時的知縣,掌管著一方的政治錢財,有著大把的中飽私囊機會。

加上晚清的官僚政治及其腐敗,官官相護,剝削百姓的事情並不少見,不少人都是抱著發家致富的想法擔任官員。

周福清卻十分不恥這種觀念,認爲自己要做個清廉的父母官。

他既不貪贓,也不枉法,在處理民情案件時,都是堅持公事公辦的原則。以法律爲依據,爭取爲百姓主持公道。

他在治理一方時,經常遇到流氓惡霸或富商買通官員的情況。

爲了最大限度的保證執法的公平公正,周福清規定所有案件必須即刻處理,不可拖沓。

周福清爲人清白正直,根本不懂得官場上那些阿谀奉承之道,他自視清高不屑與晚清官員爲伍。

然而,做官並不是獨善其身就可以,至少在晚清 ,腐敗的清政府不允許周福清這麽做。

作爲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他很快引來了同僚們的嫉妒,上司也看他十分不順眼。

有一天,他的直屬領導,兩江總督沈葆桢上書彈劾他,導致周福清丟了自己的七品芝麻官,被貶爲教職。

一身正直之氣的周福清終于明白,如果不想辦法融入這些官員,那麽他的仕途之路必定不會順利長久。

周福清想盡一切辦法挽救自己現在的局面。

他變賣家裏的田産,買通上層官員,在他40多歲時,他擔任內閣中書。

內閣中書雖然官職不大,但是日後晉升途途徑非常多,擔任鄉試主考官或軍機處官員等。

周福清在這個位置上,一待就是十幾年,雖然沒有晉升,但他也學到了不少爲官的圓滑之路,家境日漸充裕起來。

就是這一年,周福清的一個錯誤決定讓他的仕途生涯就此結束。

爲兒子仕途花錢買官

爲官多年的周福清深谙官場之道,在晚清動亂的社會環境下,他便想兒子考取功名,入朝爲官。

有他在朝中多年的苦心積累,兒子在朝中做官,想必也是十分容易。

周福清的大兒子,就是魯迅的父親周伯頤,自從考上秀才之後,每次科舉考試都狼狽而歸。

這讓周福清急的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終日替兒子感到憂愁的他,希望能夠快速的找到一條捷徑,幫助兒子入朝爲官。

巧合的是,周福清從五個同鄉口中得知,今年鄉試的主考官是和周福清同日考上進士的殷如璋。

同鄉和周福清在一起吃飯時,不約而同的都聊到了兒子的科舉事業。與周福清同病相憐的是,他們的兒子也同樣不爭氣。

同鄉便商量著拿銀子打點一下主考官,爲兒子的科舉之路,謀求一條捷徑。

這年正逢慈禧太後五十九歲,馬上就要到了她的六十大壽,爲了表達慈禧太後舉國同慶的心情,按照老祖宗的規矩,可以在這一年多開一次科舉考試。

同鄉們得知這個消息後,覺得不能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就打起了走後門的主意。

多年官場摸爬滾打的周福清雖然不如以前那樣剛正不阿,但對于這類掉腦袋,誅九族的大事心裏還是有些害怕。

他又轉念一想,兒子愚鈍,家族同齡之輩又無人可以依靠。

自己如今也只是一個七品小官。如果錯過了這次機會,以後恐怕兒子就無緣仕途了。

對他來說,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政局的腐敗,世家大族科舉作弊對他來說已經屢見不鮮。

想到這裏周福清在內心告訴自己,出淤泥而不染不會得到賞識,眼下最要緊的還是爲兒子謀求個一官半職。

于是,周福清開始行動,親自謀劃了這場科舉徇私舞弊案。

周福清給考官殷如璋寄去了一封信,一同塞進信封的,還有一張一萬兩的銀票。

同鄉介紹說:“陶阿順是個見過大世面的人,比較機靈,相信一定能夠幫助周福清順利完成此次行賄。”

周福清帶著從同鄉家裏借來的長公陶阿順,一同從浙江趕赴蘇州。

爲了避免別人懷疑自己,周福清決定將這件事完全的交給陶阿順去辦。

陶阿順臨走之前,周福清緊張的不行,千叮咛萬囑咐:“這事情十分關鍵,是幾家人掉腦袋的大事,千萬不要出錯。”

陶阿順沒想到周福清竟然這麽信任自己,頓時覺得責任感油然而生。

他看著周福清鄭重的神態,內心也十分感激他的信任,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把任務完成,不辜負老爺的信任。

陶阿順經過一番奔波,兜兜轉轉終于來到了殷如璋所在的船上。

船上並不只有主考官殷如璋一個人,副主考官和其他的官員都在,像是在說些什麽。

覺得自己馬上就要成功,可以松一口氣的陶阿順,把信封交給了殷如璋,說道:“多年不見,我家老爺很想念與您同窗的日子,特地讓我來寫信問候。”

周福清與殷如璋兩人多年沒見,偏偏這個時候聯系殷如璋,這讓殷如璋怎麽能不多想呢?

爲了不讓別人起疑心,他回答陶阿順說道:“知道了,你回去吧,替我向你家姥爺問好。”

副主考官怎麽會不知道信封裏裝的是萬兩銀票呢?多年以來,在官場摸爬滾打,他察言觀色的能力已經爐火純青了。

可他沒有明說,一是因爲自己受制于殷如璋,只是個小小的副考官,二是爲自己仕途謀劃,官大一級壓死人,殷如璋不是他能得罪起的人。

副考官只好裝作什麽也沒看見,與殷如璋閑聊幾句之後,就打算打道回府。

到這裏事情進展得十分順利,只要陶阿順順回去向周福清彙報即可。

誰成想陶阿順又殺了個回馬槍,他想:“該怎樣向老爺證明,我把這萬兩銀子交給考官了呢?”

“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如果老爺不相信我說的話,認爲是我私吞了這萬兩銀子該怎麽辦呢?”

思來想去,他決定再回去找殷如璋一趟,請他給自己寫個回執,自己好拿回去向姥爺交代。

陶阿順一路小跑,再次回到殷如璋的船內。殷如璋和船內的副考官見到陶阿順都十分驚訝。

還沒等兩人過神來,陶阿順就高聲喊道:“我是回來證明自己將那一萬兩銀子交給您,還請主考官給我寫一個回執。”

聽到這裏,殷如璋和副考官的臉色都十分難看,爲了擺脫自己的嫌疑,殷如璋大聲呵斥他。

殷如璋說道:“滿口胡言!我什麽時候收了你家一萬兩銀子?”

頭腦呆傻的陶阿順依舊沒有被殷如璋的這句話點破,他手指著桌上的信封說道:“一萬兩的銀票就在這個信封中。”

爲了自證清白,殷如璋只好在副主考官面前打開了這個信封,發現信封裏果然有一張一萬兩的銀票。

殷如璋心想:“周福清派來一個這麽不長腦子的下人,我也幫不了你了。”

殷如璋當場把自己撇的一幹二淨,聲稱對此次行賄的事情並不知情。陶阿順被官兵抓進了監獄。

大禍臨頭仕途不保

殷如璋轉頭和旁邊的副主考官說道:“剛才兄台一直在場,兄台可要爲我作證啊。我沒有收受他們的賄賂,也不知道信封裏有一萬兩的銀票。”

殷如璋爲了自保,選擇犧牲周福清,他將這件事捅了出去,告知官府。

周福清得知陶阿順被抓的消息,知道事情敗露,大事不妙,急忙之下,他准備跑路。

他走了,他的家人跑卻跑不了。

周福清的兒子周伯宜被官兵抓進了監獄,從小過慣了錦衣玉食生活的周伯宜十分不適應監獄裏的生活,沒下獄幾天就染病了。

周福清知道自己的寶貝兒子被抓進了監獄,放棄了日的逃亡生活,到上海官府自首。

爲了救出作爲一家之主的周福清,周家便賣了大量的田産房屋,沒過幾天,曾經富甲一方的周家落魄不堪。

好在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經過周家人堅持不懈的打點,在朝堂上終于有官員肯爲周福清說話。

這樣周福清才免去了死刑,被判爲死緩。

在監獄裏的八年,他的家人每年都要籌措大量的錢財保住周福清的一條命。

也是因此開始,周家一落千丈,一步一步走向了落敗。

八年的牢獄生涯,不僅周福清過得苦不堪言,他的家人也同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最後,周福清刑滿出獄。出獄後的他整日意識消沉,喝大酒,罵罵咧咧。

童年時的魯迅對這位愛耍酒瘋的祖父,印象非常不好。

那麽魯迅爲何會燒掉周福清的日記呢?

魯迅剛剛出生時,正逢周福清官場正盛,一家人過得幸福美滿。行賄一案之後,魯迅的父親從此撒手人寰。

魯迅將父親的死全部歸結在祖父周福清身上。

再加上魯迅本就是個一身正氣,厭惡官場黑暗腐敗的人,這從他的過往作品中也可見一斑。

所以,魯迅一直都對祖父“行賄”的行爲深惡痛絕,以他爲恥。

對他來說,家族落敗沒關系,但決不能是因爲這種“腌臜事 ”落敗的。

正因如此,魯迅才從不在作品中提自己的祖父,更是將他的遺物和日記,幾乎盡數燒毀。

結語

這場科舉舞弊案不僅毀掉了周家人原本幸福美滿的生活,也毀掉了魯迅原本單純美好的童年。

後來有記者采訪魯迅說:“對祖父有著怎樣的情感?”

魯迅並沒有直面回複,只是說道:“他走後,我燒掉了他的日記,滿本子記著些姨太太,有什麽好留著的。”

參考資料:

中國知網《魯迅祖父周福清研究》——陳龍波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FC2wxXHna7p_aNGqNiK9agltV9rqMEveuQlMKH3krW58yB4ZexpWiCRA6no0z3nArmNtaQHLt9cLUi0SC1Ons1_76ipbSwaoK1PNH_uPor20aYUMpMjIILZBfVb7M5vxPKxyOnGtPbScCvEGSpCFDQ==&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中國知網《魯迅祖父賄考案始末》——郭宇一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FC2wxXHna7p9tGqxUyS5ieuaZ_aWnhGhdEMT9-qM7OG02CX-j5B5vE84JXZELVYbHIc0m1Rh645_qO-NLrHSac0Adqn0sAhfhGA_ecg4lDOs6Q543stJjc10GX_p17Lyy8gp3-PAeA8=&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