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老兵回憶老山戰役:蹲在懸崖邊躲避中國軍隊炮火,一露頭就死

正觀曆史 2024-04-20 13:53:06

在結束了79年的中越邊境戰爭之後,接下來的10年時間裏,雙方在渭川前線的戰鬥也開始進入激烈階段。

越軍在河江省和宣光省(我方爲老山前線)集結9個主力師把守,企圖以此占領中國領土。然而,就算越軍萬事俱備、汲取之前的慘敗經驗,也無法忽視中國軍隊炮火帶來的慘烈。據越軍原313師信息兵麥文團(Mai Văn Tuấn)和杜家騰(Đỗ Gia Thắng)回憶:中國軍隊的炮火傾瀉如雨,戰士們只能蹲在懸崖邊,一旦出現或露頭,就會立即死亡!

一、越南老兵回憶

據越南勞動報采訪越南老兵麥文團和杜家騰報道,渭川前線的凶猛程度,遠遠超出任何人的想象。作爲越軍313師的信息兵,他們似乎更加深有體會。下面針對兩人在渭川(老山)前線的回憶記錄下那些激戰凶猛的日子。

每年的7月12日這天,對所有參加過渭川作戰的老兵來說,都十分難忘。因爲這不僅是一種對此前作戰的回憶,更是對那些在這天逝去生命的戰友緬懷。不得不說,有戰爭的地方就有犧牲,不論是敵我雙方,作爲普通士兵,這都是無法避免的。

關于戰鬥的激烈程度,相信除了奔赴在前線的士兵之外,最深有體會的就是信息兵。

1982年9月,渭川前線的戰鬥正處于最激烈階段,313師接收到作戰任務,即刻前往河江前線。

據麥文團回憶,他的身份是信息兵,雖然看似不用沖鋒陷陣,但是卻是最危險的。因此也被稱爲“危險信息士兵”。

具體的“危險”表現還要體現在戰場上特定的環境下。由于信息兵需要在身上攜帶信號收發器,隨時向指揮所發出信號,所以很容易讓對方發現自己的坐標位置,並且傾瀉炮火。

麥文團回憶稱:

“每當我們發出信號時,敵人完全可以根據追蹤定位坐標,雖然不是精准到一米,但是炮火的範圍內卻有我們的部隊,這無疑是讓所有信息兵惶恐的地方。”

對此,信息兵們攜帶的信號收發器並非是24小時全部打開,每天會固定在3個時間內進行溝通,這也能夠保證信息兵的安全性。不過,戰場上很多事情非常突然,這個時候,每個人都提心吊膽,幾乎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隨時做好犧牲的准備。

據其回憶,當聽到“砰”的爆炸聲時,意味著子彈剛剛離開槍管,距離還很遠,但是只要聽到頭頂上的呼嘯聲,那就是子彈劃破空氣的聲音。

“有一次,我們聽到嘶嘶的聲音,大家相互喊叫著躲起來,就在沒幾秒鍾的時間,子彈就落了下來。等到煙霧消散,幸運的是我和幾位戰友活了下來,可是躺在自己旁邊的戰友們就沒有那麽幸運了。”

在兩人看來,中國炮兵打擊的程度太精准了,沒有哪個人是不害怕的。

1984年6月30日,越軍313師、314師和第356師接到命令,開始向渭川前線集中兵力。與此同時,越軍第二軍區下令,停止所有使用的無線電台,所有信息兵收發器關閉,各前沿部隊嚴禁向中國軍隊挑釁,炮兵也不准向“敵人”開炮。

一時之間,整個渭川前線出奇的平靜,仿佛進入了“停戰狀態”。然而,面對這種極其不正常的情況,解放軍不知道是如何精准預判,直接朝著越軍埋伏的地方開炮。

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炮彈如雨水般傾瀉,越軍只能夠蹲在懸崖邊,不敢輕舉妄動,一旦出現或露頭,就會立即死亡。但是這些是避無可避的,在炮火聲戛然而止時,很多越軍士兵犧牲。

令越軍想不到的是,短短三天的時間,中國軍隊就向渭川地區發射了10萬多發炮彈。

而正是因爲這樣的作戰環境,讓渭川前線的信息兵練就了一種“本領”,聽炮彈聲判斷炮火的遠近程度。

二、越軍炮火不少,爲什麽被中國炮火反壓

嚴格意義上來說,兩山輪戰的激烈戰鬥更像是一場雙方炮火的比拼。據了解,在渭川前線,越軍炮兵參戰兵力達到15個營,180門火炮。而中國軍隊炮兵參戰規模約22個營,244門火炮。僅從這一點來看,雙方之間炮火數量差距並不是太大。

從火炮質量以及越軍裝備來看,得益于蘇聯方面的援助以及繳獲抗美期間的部分先進裝備,越軍的122毫米40管BM-21“冰雹”式火箭炮性能要明顯優異于中國軍隊。

如此性能裝備之下,越軍炮兵卻兵敗如山倒,更是在中國軍隊炮轟下不敢露面,實在是令人費解。

不過,細細分析之下,並不難發現,越軍炮兵的戰敗離不開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越南國內無法自行制造大口徑炮彈,只能依賴于蘇聯方面的援助,這也導致在雙方作戰期間,越軍的炮彈一直無法完成補給。

兩山輪戰初期,越軍還能夠靠著所剩不多的庫存與解放軍炮兵一較高下,然而,隨著戰鬥的持續,在解放軍有意爲之的“拖延”下,炮彈數量嚴重不足的越南,只能夠限制大口徑火炮的發射,並改用3發122毫米炮彈。

這根本不在一個檔次。在強大的解放軍炮火面前,越南炮兵只能甘拜下風。

兩山輪戰期間,中越雙方炮火比拼最明顯的一役無疑是越軍的“北光”計劃(7.12大戰),越軍第二軍區提前2個月東拼西湊的湊齊了10萬發大口徑炮彈,企圖發起一場師級規模的反攻作戰。

然而,解放軍集中老山地區所有炮群,命令師屬坦克營一字排開,展開火力封鎖。隨著火力的猛烈,前仆後繼的越軍在激烈的火力封鎖下,幾乎被解放軍死死壓制在了前沿300米處。彼時,漫天的炮彈炸出3道防火牆,大地上一片硝煙四起,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越軍無法前進一步。

直到中午時分,解放軍40師炮兵團(加強)12個炮連10000多發炮彈全部打完。此時,越軍方向的炮火也停了下來。眼見雙方火力暫停,大家都明白,誰能夠第一時間補給彈藥,誰就能夠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

爲了搶運彈藥,解放軍軍區幾乎動用了全部的軍車,另外還有地方800多輛地方車輛,大家自發組織的爲前線炮兵運送彈藥,方便給越軍送去“禮物”。

下午1時,解放軍增援炮彈如期而至,炮群再次集中火力猛轟164高地,頓時,猛烈的炮火傾瀉而下,僅僅15分鍾的時間就將164高地重新奪回。

整整一天的時間,越軍被阻擊在松毛嶺一線陣地以外,幾乎寸步難行。而陣地前沿,3000多具(也有說3700)越軍的屍體橫七豎八的留在陣地前沿。

越軍因爲傷亡過大,不得不退出此次的反撲行動。而這一天,解放軍炮兵消耗的炮彈就達到了3400多噸。不過,很多人在戰後也提出疑問,爲什麽會用這麽多的炮彈來阻止越軍反撲。彼時,14軍40師師長劉昌友卻回答:

“我甯願用2萬發炮彈來減少1個解放軍戰士的傷亡。”

除了炮彈數量解放軍明顯優于越軍之外,另外一個讓越軍炮兵戰敗的原因就是缺乏技術優勢。

衆所周知,炮火不僅要足,而且還要精准。這樣才能夠不浪費一點資源,而想要讓越軍變得毫無招架之力,最主要的就是先打掉敵人的火炮。

1984年,中國進口了2台“辛柏林”炮兵偵察雷達。而其中的一台被配屬給了昆明軍區炮兵儀器偵察營,用于兩山輪戰中精准打擊越軍炮位。

在這一“秘密武器”的幫助下,解放軍精准的預測了越軍炮位,並且借此機會幹掉了大量的越軍火炮。

另外,除了這些方面的原因外,解放軍炮兵之所以能夠擊敗越軍炮兵,最後一個原因自然是解放軍炮兵戰技術水平更高。

所謂熟能生巧,在足夠的炮火支援下,解放軍炮兵營的士兵自然能夠在戰場上打的越來越好,而至于炮彈數量少,一天打不了多少的越軍,技能方面當然比解放軍炮兵差得很遠。

據越軍戰俘交待:

“你們的大炮太厲害了,很多我們的士兵就是被你們的大炮給震死了。”

解放軍的炮火占據了優勢,不論從大口徑火炮,還是炮彈的數量以及炮兵的技術,都讓越軍炮兵望塵莫及,也讓其在後期的老山作戰中十分畏懼。

10年兩山輪戰,解放軍充分的利用火力優勢,集中火力打擊主要目標,以准確、迅速、猛烈的火力殲滅越軍有生力量。不僅讓越軍不敢輕易反攻,而且也讓越南看到了中國的決心。

值得注意的是,解放軍的猛烈炮火,無疑成爲越軍從領導到士兵最深刻的記憶。不論是高層老兵的回憶,還是信息兵的驚歎,在他們眼裏,從未見過如此猛烈的炮火。不得不說,中國軍隊選擇用炮火牽制越軍,令他們不敢輕舉妄動的做法,不僅減少了士兵的損傷,更讓越軍意識到中國軍隊的強大!

0 阅读: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