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15年最複雜春運天氣,要有打硬仗准備|新京報社論

新京報評論5 2024-02-05 01:20:12
複雜天氣狀況下的高“人氣”春運,是一場綜合性的社會大考。 ▲ 2月4日,在湖南省臨湘市羊樓司鎮,公路養護人員在進行除冰作業。圖/新華社 新京報社論 2月4日是立春,也是2024年春運的第10天,但全國多地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仍在持續。當日10時,中央氣象台發布暴雪橙色預警、冰凍橙色預警。受大範圍雨雪冰凍天氣影響,2月4日,武漢天河機場雙跑道關閉,武漢鐵路多趟列車停運,並公告旅客,不要貿然前往火車站。天氣因素對此次春運的不利影響,正在凸顯。 此前,中辦、國辦就印發工作通知,要求各相關部門和單位要細化落實災害性天氣應對措施,確保交通路網暢通。特別要針對春運高峰,加強調度,及時調配運輸工具和人員,將雨雪冰凍災害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一邊是預計90億人次的大流量,一邊是2008年以來最複雜的天氣,今年春運之路保通保暢、保安全工作的挑戰,絕不容低估。 有人已經被困在高速公路上,也有人因火車、高鐵停運、晚點而無法啓程……截至2月4日,這輪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已經影響到安徽、湖北、湖南、貴州等11個省份。而其影響範圍之大、持續時間之久,考驗的是交通運輸系統的運力保障水平,以及各級部門的綜合應對能力。 當務之急,要強化交通運輸部門與公安、氣象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和聯動,加強天氣變化與道路通行情況的實時監測、預警和研判,向社會及時釋放准確的參考信息,有效指導公衆與相關行業合理安排出行計劃和運力調度。 考慮到今年春運自駕出行人次占比達8成,極端天氣給出行人群帶來的影響將更大,高效、精准的交通與天氣信息聯動發布,對于減少“人在囧途”意義重大。 與此同時,目前在一些高速公路、車站,已出現乘客滯留現象,幫助他們盡早脫困、早日回家,需要加強各部門的應急聯動和服務保障。有網友反映,被困在高速公路上數十小時,面臨加油、吃喝保暖等問題,相關屬地管理部門要快速作出響應。 對因火車和航班晚點、限速、停開而滯留車站、機場的乘客,要協調鐵路和航空部門做好相應的服務工作。一方面,要針對性強化運力保障,及時協調其他出行方式,盡量滿足社會需求;另一方面,要格外重視信息周知和配套服務工作,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和基本服務保障不到位而增加乘客的焦慮和擔憂。 創新高的大規模春運人流與罕見極端天氣的疊加,在綜合應對上有其複雜性。但越是存在難度,越要避免應對失當,始終把科學性擺在第一位。 比如,2008年冰凍災害應對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要避免動辄封路的傾向。因爲,過度依賴于封路的方式來避免次生災害,也將同時大大降低社會的運轉效率,加劇人員滯留和物流停滯,從而放大災害的社會影響。 爲此,交通運輸部也明確要求,各地要進一步規範省際相鄰路段通行管控、路警聯動等工作,遇強降雪等惡劣天氣避免簡單“一封了之”“一禁了之”。 各地除了要根據災害程度、特點和交通狀況,因地制宜地及時制定應對方案,還要重視凝聚合力、協同發力。面對15年來最複雜春運天氣,各方都要有“打硬仗”的准備,要把複雜性和困難估計得更充分,避免因“輕敵”帶來的疏忽和應對不足。 這要求,各部門和系統要在人員投入、資源配備、機制協調等方面擰成一股繩。如一些高速公路應適時采取警車帶道、貨車壓道、編隊通行等措施保障安全有序通行,這有賴于多部門聯合支持;另外,春節即將來臨,一些行業可能會進入“休假”狀態,相關能源、物資的籌措必須要打提前量,避免因其他環節“暫停”而面臨需要時供應不足的被動局面。 此外,要樹立系統性應對思維。比如,目前在高鐵之外,愈發普及的新能源汽車也進入電力驅動時代,確保極端天氣下的電網穩定運行,防止出現大面積停電現象,對于保春運之路的暢通越來越重要。 複雜天氣狀況下的高“人氣”春運,是一場綜合性的社會大考,也需要有超常規的應對。保障所有人的春運之路平安、順遂,值得各方全力以赴。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楊許麗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