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海通證券的傷心2023!淨利潤縮水8成,蟬聯前三“神話”破滅

野馬財經 2024-04-10 21:47:51

作者 | 鄭理

來源 | 獨角金融

三月底,正是草長莺飛、玉蘭花、桃花爭奇鬥豔的季節,也是2023年券商密集披露“成績單”的時候,各家券商業績可謂“有人歡喜有人憂”。

成立于1988年,已走過三十五載、曾多年蟬聯前三大券商的海通證券(600837.SH;6837.HK),近兩年卻“掉隊”了。

從2023年報數據看,海通證券實現營業收入229.53億元,同比下降11.54%,歸母淨利潤10.08億元,同比下降84.59%。

2023年,海通證券經曆了什麽?這裏不得不提到,那個曾經默默無聞勇闖港股到一舉成爲券商“領頭羊”的海通證券海外孫公司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通國際”),可惜卻在二十七載的跌宕起伏中,因近兩年虧損超百億最終走向私有化的結局。

除此之外,海通證券的核心業務包括財富管理、投行、資管業務也紛紛下滑。2024年,海通證券會“翻盤”嗎?

1蟬聯前三“神話”破滅?

2023年,這家券商的業績到底到什麽程度了?

獨角金融梳理發現,從券商前十家的業績情況看,海通證券歸母淨利潤排在最後一名,要知道,在2018-2020年,海通證券一度跻身市場前三。

排在海通證券業績前面的9家券商,分別爲中信證券、華泰證券、國泰君安、招商證券、中國銀河、廣發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金公司、申萬宏源。

這9家淨利潤超百億的券商是中信證券和華泰證券,2家券商2023年歸母淨利潤分別爲197.21億元和127.51億元;國泰君安歸母淨利潤爲93.7億元,其余5家歸母淨利潤均超過60億以上;即使業績排在第9名的申萬宏源,歸母淨利潤也有46.06億,比海通證券高出約36億。

爲何業績下滑如此嚴重?

翻看海通證券2023年財報,從營收情況看,其中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下滑19.27%至93.53億元,較上一年減少22.32億元。

這部分收入下降,主要包括經紀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以及資管業務的手續費淨收入的減少,三項業務收入分別爲38.3億、34.21億、19.14億,同比分別下降18.06%、18.14%和15.07%。

此外,借款利息支出的大幅增加導致利息淨收入也少了22億,2023年爲40.89億,同比下降34.16%。

圖源:財報

2023年,海通證券三大核心板塊業務收入均有下滑。其中,財富管理、投資銀行、資産管理業務分別實現營收83.15億元、36.31億元、26.49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12.03%、14.8%和14.16%,毛利率分別下降39.2%、9.5%、3.29%。

圖源:財報

投行業務收入減少,主要是境內外市場 IPO 融資金額同比下降,公司股權承銷收入減少;資管業務營業收入的下降,主要原因是資管子公司管理規模下降,管理費率下調,管理費收入同比減少導致。

截至4月10日收盤,海通證券A股收報8.3元/股,較前日下降1.43%,總市值1084億元。

除了多項業務縮水外,旗下公司海通國際的虧損,也拖累了海通證券的盈利能力。

海通國際是海通國際控股全資公司,海通證券持有海通國際控股100%的股權,即海通國際是海通證券的孫公司,主要深圳海外市場。截至2023年12月31日,海通國際控股總資産爲1085.42億港元,淨資産77.86億港元;2023年實現收入-15.75 億港元,淨利潤-81.56億港元。

登陸香港市場二十七載的海通國際,曾一度獲得港股券商“領頭羊”之稱,2023年9月的一紙擬私有化退市的公告,震驚市場。

2024年1月11 日,海通國際撤銷在香港聯交所的上市地位生效,這意味著海通國際正式作別港交所。私有化生效後,海通國際控股將擁有海通國際100%的股份。

私有化交易顯示,要約人海通國際控股以1.52港元/股的價格回購股份,交易涉及資金最高約34.17億港元。

對于私有化退市,海通國際控股曾表示,若私有化成功,將爲該公司在支持該集團的長期發展方面提供更大的靈活性和高效性,使無利害關系股東免受股權融資活動的任何潛在攤薄影響、短期盈利預期、市場預期壓力、股價波動和維持上市地位所帶來的合規要求。

2023年以來,港股市場主動提出私有化退市的企業至少20家,包括雅士利、達利食品、永盛新材料、江南集團等,但證券行業並不多見。

究竟何種原因導致海通國際走向私有化?這是否與港股流動性低、市盈率低、融不到資有關?

2昔日港股券商“領頭羊”,爲啥被私有化了?

在香港中資券商中,很長時間以來,海通國際都是當仁不讓的霸主,2020年其曾以83.3億港元的營收創下曆史紀錄,位列香港券商第一,華泰國際、中信國際、國泰君安國際排名其後。

海通國際1996年成立,是海通證券的海外孫公司,也是一家較早布局海外業務、且在港股上市的中資券商。

根據財報,海通國際主要有投資銀行、資産管理、交易與機構服務、財富管理等業務板塊。尤其是2020年的保薦業務收入,是海通國際的高光時刻。當年該業務募集資金75.03億元,保薦最大的IPO京東健康也是在這一年發生,2020年還保薦了泰格醫藥、渤海銀行、萬國數據、恒大物業等大型新股及行業龍頭。

作爲港股曾經的頭部券商,是怎麽一步步從30億港元的淨利潤淪落爲虧損的?

重點看近幾年的保薦業務。2020年保薦業務達到頂峰後,2021年開始,海通國際保薦業務開始下滑。wind數據顯示,2021年、2022年,海通國際股權承銷募集資金分別56.87億港元、33.64億港元;2023年以來,該業務僅募集資金13.46億港元。

2022年開始,海通國際的業績扭頭朝下。2023年海通國際虧損幅度繼續擴大,淨利潤爲-72.91億元。而在此前一年,海通國際已經巨虧56.38億元。以此計算,海通國際兩年淨利潤虧損近130億元。

在2023年年報中,海通證券未給出海通國際巨虧原因。從主要業務看,在股權融資方面,2023年,海通國際完成香港聯交所IPO保薦項目4單,香港IPO承銷項目6單,港股二級股權融資承銷項目2單(不包含交易規模小于2500萬美元的舊股大宗交易項目)。

對比2021年-2022年數據,海通國際在香港資本市場分別完成47單、30單股權融資項目;承銷規模29億美元和43億美元,承銷規模分別位列香港市場第二和第三。

實際造成海通國際淨利潤虧損的原因,與踩雷知名房企無不關系。

2022年8月,新浪港股曾發文《海通國際半年虧損16億:踩雷名創優品,難逃地産債夢魇》,內容中提到,海通國際業績大幅下滑,除了新股市場遇冷,債券承銷業務大幅下滑,公司固收類資産淨值大幅下滑或是主因。

根據報道,海通國際的地産風險敞口其實非常高,以海通亞洲高收益債券基金爲例,2020年中旬地産持倉一度超80%,直到2021年年末才發生大幅調倉,房地産持倉占淨值比重調至48.36%。此後每個月都在調低,2022年8月時房地産持倉只有15.46%。在其房地産持倉中,踩雷了包括恒大、花樣年、華夏幸福、佳兆業、正榮地産等知名房企。

圖源:原文截圖

巨虧的另一個原因,因抵押品市場價格或估值下調,導致海通國際信用減值計提增加,2022年計提了15.88億港元的減值,最終造成海通國際不佳的業績。

從大的背景環境看,海通國際退市與香港市場低迷有關。

自2020年起,港股市場便持續陷入低估的困境。盈率連續幾年處于曆史低位,許多公司價值低廉,其股價也難以上漲,而IPO破發亦成爲常態。2023年上市的70家港股公司中,有36家企業首日破發,占比約爲51%。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爲,海通國際選擇私有化退市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海通國際出現了百億的虧損,表明公司經營狀況已出現嚴重問題。另外海通國際的股價也可能受到了市場環境、政策風險、行業競爭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公司的市值不斷下降。

其次,從市場環境角度來看,港股市場的流動性和市盈率的確相對較低,這也可能影響了海通國際的股價表現。此外,維持上市的成本高、融不到資等問題也可能對公司的經營狀況造成了壓力。

柏文喜還稱,私有化退市也有其自身優勢。一方面,私有化退市可以爲公司提供更多的靈活性,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另一方面,私有化退市也可爲公司提供更多的資金來源,例如通過債務融資、股權融資等方式來籌集資金,以支持公司的長期發展。

3去年IPO保薦項目過百,撤否率超22%

作爲頭部券商,海通證券實力不凡,IPO數量名列前茅,但也出現過IPO項目“帶病闖關”的問題。

圖源:罐頭圖庫

Wind數據顯示,2022年,海通證券主動撤回了16家IPO項目,撤否率11.1%,占頭部券商榜首;2023年,海通證券IPO保薦項目達到107家,聯席保薦3家,主動撤回數量達到24家,撤否率高達22.43%,在保薦家數過百家的前4大券商中,位居第一。

據自媒體《華博商業評論》報道,就在1月8日,海通證券因在擔任江蘇沃得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項目保薦人過程中,存在多項違規行爲,被深交所采取書面警示的自律監管措施,兩位保薦代表人被給予通報批評。

據悉,沃得農機IPO融資規模達60億元,是創業板融資規模最大的IPO項目。然而,海通證券在保薦過程中未及時向深圳證券交易所報告和披露發行人實際控制人股份凍結情況,未發現發行人會計基礎薄弱、內部控制不完善、資金拆借信息披露不完整等情況。

2024年以來,證監會不斷釋放出強監管信號,“申報即擔責”、“一查就撤”休想“一走了之”等,頻繁出現在監管的表態中,一些仍處于IPO階段的企業及其保薦機構陸續收到監管罰單。隨著IPO進入全流程嚴監管時代,海通證券“一查即撤”路子恐怕走不通了。

年報中,海通證券提出了2024年經營的總體要求,對于投行業務線,公司表示,將圍繞實體經濟提供高質量直接融資服務,繼續加強條線內外部資源整合;完善“一實、二專、三嚴” 的內控防線建設,健全問責機制,以勤勉盡責的態度當好資本市場“看門人”。

接下來,滬上龍頭券商是否還會持續騰飛,重振投行業務?歡迎留言討論!

0 阅读:141

野馬財經

簡介:關注金融創新的財經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