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央行發布!

閩南網 2024-05-11 08:40:57

5月10日,人民銀行發布《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本次《報告》回應了市場最關注的貨幣政策走向、信貸增長情況、長期國債收益率等問題,對金融穩定法、房地産等熱點問題也有提及。《金融時報》記者爲您梳理本次《報告》重點。1. 下階段貨幣政策怎麽走?《報告》指出,下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和全國“兩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強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切實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准有效。合理把握債券與信貸兩個最大融資市場的關系,引導信貸合理增長、均衡投放,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把維護價格穩定、推動價格溫和回升作爲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加強政策協調配合,保持物價在合理水平。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推動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穩中有降。堅持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爲普惠金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供有效支持。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避免資金沉澱空轉。堅持以市場供求爲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彙率制度,發揮市場在彙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綜合施策、穩定預期,堅決對順周期行爲予以糾偏,防止市場形成單邊預期並自我強化,堅決防範彙率超調風險,保持人民幣彙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2. 如何看待當前的信貸增長情況?在本次《報告》中,人民銀行重點分析了信貸增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系。

《報告》指出,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我國信貸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趨于弱化。分區域看,各地區貸款增速與經濟增速也無必然聯系,比如2023年某地區貸款平均增速爲11.4%,GDP平均增速爲5%,而另一地區貸款平均增速僅3.3%,但GDP平均增速也有4.8%。一些省份貸款增長較快,但未有效帶動經濟增長;一些省份以較低的信貸增長支持了較快的經濟發展,資金使用效率實際是提升的。目前,我國信貸總量已從過去兩位數以上的較高增速放緩至個位數,但這不意味著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減弱。

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在加快推進。二是當信貸存量規模比較大時,繼續增加信貸投放的邊際效果遞減。三是直接融資的良性替代效應。3. 錢去哪,錢在哪?圍繞“存貸款”結構,本次《報告》專門以專欄“從存貸款結構分布看資金流向”進行了解釋。《報告》認爲,貨幣有不同層次的統計。從“錢去哪”角度看,貸款主要投向了企業和實體經濟的供給端。分析錢去哪了,先要看貸款的流向。分部門看,3月末我國企(事)業單位貸款、住戶貸款分別達163萬億元、81 萬億元,分別占全部貸款的66%、33%,企業仍是貸款的大頭。也就是說,貸款投放主要用于支持企業擴大投資和生産、居民購房和消費。分期限和行業看,目前我國中長期貸款占比超過三分之二,基建、房地産、制造業等重資産行業約占全部貸款的五成,而居民的非住房消費貸款占比不足 10%。實體經濟供給端和投資領域融資相對較多,而需求端尤其是消費仍有較大增長潛力。從“錢在哪”角度看,存款主要在居民部門。在經濟循環的過程中,銀行如果還在擴張資産、貸款仍在增加,錢不會從實體經濟中減少,也不會消失,只是隨著企業投資生産、居民消費、財政收支,存款在企業、居民、政府等部門間會有轉移。2024年3月末,在約296萬億元的存款總盤子中,居民、企業、政府各占 49%、27%、14%,分別較疫情前的2019年上升7.1個、下降4.2個、下降3.3 個百分點。貸款主要投向了企業,通過各類支出會體現爲居民存款,但由于居民消費有待恢複、總需求不足,存款主要留存在居民部門,沒有進一步通過居民部門支出轉化爲企業存款。同時,企業和居民的存款定期化趨勢加劇。定期和活期存款比重已由2017年的“六四開”升至目前的“七三開”。此外,表內存款和表外資管産品等各類資産相互間的回報率會出現變化,影響居民風險偏好和投資行爲,居民會相應調整資産配置,這也是影響居民存款占比的重要因素。《報告》指出,當前貨幣存量已經不少了。貸款投向主要取決于不同類借款人對銀行信貸的需求,存款在各經營主體之間的流動更多受實體經濟供需是否平衡、循環是否順暢影響。要看到,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在加快推進,經濟更爲輕型化,信貸結構也在優化升級。同時,隨著有效需求恢複、社會預期改善,資金周轉效率提升,資金沉澱的現象也在緩解。龐大的貨幣總量增長可能放緩,這並不意味著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減少,反而是金融支持質效提升的體現。《報告》提到,直接融資正在加快發展,更有利于資源優化配置,資金使用效率提升,間接融資的作用會相應下降。從國際上看,直接融資較爲發達的經濟體不再以貨幣供應量作爲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4. 持續提升外籍來華人員支付便利性提升外籍來華人員支付便利性是近期的重點工作。本次《報告》介紹了相關工作進展。

具體來看,通過“完善政策框架,強化協同發力”“聚焦重點城市、重點機構”“緊盯重點任務,打通支付堵點”“強化政策解讀和宣傳推廣”等方面推動支付便利化工作,優化支付服務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一是移動支付便利性進一步提升。據統計,2024年一季度,入境人員移動支付交易3900多萬筆、金額56億元,同比增長近11倍。其中,3月筆數、金額較2月環比分別增長64%、67%。

二是銀行卡受理環境持續改善。截至2024年3月末,重點城市重點商戶境外銀行卡受理覆蓋率較2月末提高20個百分點。

三是現金使用環境明顯優化。工、農、中、建、交等重點銀行全國範圍ATM均支持使用境外銀行卡取現,超6萬家銀行網點、近2300個外幣兌換設施支持外幣兌換,累計發放人民幣現金 “零錢包”262萬個。四是賬戶服務持續優化。截至2024年3月末,累計爲境外來華人員(含港澳台居民)開立銀行賬戶2279萬戶,較年初增加81萬戶。5. 如何看待當前長期國債收益率長期國債收益率是作爲金融市場定價基准的國債收益率曲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關注度一直較高。2024年一季度,長期國債收益率出現下行,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年初的2.56%下降至2.29%,30年期國債收益率由年初的2.84%下降至2.46%,分別下行27個和38個基點。

《報告》指出,從微觀層面看,市場缺乏安全資産對長期國債收益率也産生了影響。一季度,銀行、保險等機構出于“早買早收益”的考慮,資産配置需求集中釋放,投資者無風險資産需求也在上升,債券市場投資的需求相應增多。

4月下旬以來,長期國債利率有所回升。4月末,3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已回升至2.5%以上,債券市場供需關系邊際改善。理論上,固定利率的長期債券久期長,對利率波動比較敏感,市場投資者會更爲關注長期債券投資的利率風險,堅持審慎理性的投資理念,防範投資行爲過于短期化可能帶來的損失。

《報告》談到,我國長期國債收益率在反映市場預期和宏觀經濟方面總體是有效的。近年來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較強,爲債券市場平穩運行持續營造了良好的流動性環境;今年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比較大,計劃發行的政府債券規模也不小,發行節奏還會加快。債券市場供求有望進一步趨于均衡,長期國債收益率與未來經濟向好的態勢將更加匹配。6. 因城施策精准實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

《報告》表示,因城施策精准實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産企業合理融資需求,統籌研究消化存量房産和優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強化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保障,推動加快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7. 積極穩妥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對于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問題,央行在《報告》中提出,將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提高系統性風險監測、評估與預警能力,豐富宏觀審慎政策工具箱。持續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框架,夯實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研究擬定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附加監管規定,發揮好宏觀審慎管理與微觀審慎監管合力,鞏固金融體系穩定的根基平穩有序推動重點區域、重點機構和重點領域風險處置和改革化險工作,穩妥有序做好存量風險處置項目收尾。繼續做好硬約束早期糾正試點工作。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健全權責一致、激勵約束相容的風險處置責任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金融風險處置成本分擔機制。進一步發揮存款保險核心功能,紮實開展差別費率管理、風險監測預警、現場核查早期糾正、風險處置等工作。繼續完善金融穩定法律制度體系,配合有關部門持續推進金融穩定法立法進程。

來源:金融時報客戶端,記者:馬梅若

29 阅读:2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