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這麽幹,針對中國企業?

觀察者網獨家視頻 2024-03-07 12:20:19
► 文 觀察者網 呂棟 毫無疑問,英偉達是這波AI浪潮的最大贏家。截至3月5日收盤,這家美國GPU巨頭的市值已經暴漲到2.15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48萬億元),僅次于微軟和蘋果,排名美股第三。 在很多吃瓜群衆看來,英偉達之所以能最先吃到AI大模型的蛋糕,自家的GPU功不可沒,這確實沒錯。但實際上,GPU之上,英偉達花費近20年打造的CUDA生態護城河,也不可或缺。 所謂CUDA,全稱是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統一計算設備架構)。它是一種基于GPU的通用計算框架。簡單來說,CUDA讓英偉達的GPU不僅可以處理圖形任務,也可以處理科學計算、機器學習等複雜耗時的並行計算,以及爲AI大模型訓練、推理提供算力。 長期以來,英偉達GPU和CUDA的高效結合,吸引了數百萬開發者爲其開發程序。 由此,英偉達打造了深厚的CUDA生態壁壘。以至于如今新的GPU玩家入局時,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兼容CUDA,否則將會給用戶和開發者帶來很高的學習成本。有外媒在評論英偉達時直言,身爲行業領導者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大家依賴你,另一方面也想站在你的肩膀上。” 對于新進者而言,兼容CUDA主要有兩種方式:重新編譯代碼和使用轉換層(translation layers)。 相對來說,使用像ZLUDA這樣的轉換層,在非英偉達硬件上兼容CUDA是最便捷的途徑。盡管英特爾和AMD出于法律層面的考慮不再進一步開發ZLUDA,但這種技術仍然具有可行性。 在一些分析看來,當轉換工具未成氣候時,英偉達可能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當越來越多公司湧入GPU領域,甚至威脅到英偉達在AI加速計算領域的霸權時,英偉達便會采取行動。 日前有國外軟件工程師發現,英偉達在CUDA 11.6及更高版本的EULA(最終用戶許可協議)中的某條款明確提到:“您不能逆向工程、反編譯或反彙編使用此SDK生成的任何結果,並在非英偉達平台上進行轉譯。”這句話在CUDA 11.4和11.5版本的安裝EULA中並不存在。

英偉達CEO黃仁勳 基于此,國外科技媒體Tom's Hardware認爲,英偉達針對CUDA的限制,似乎旨在阻止英特爾和AMD參與的ZLUDA等項目,“或許更關鍵的是,(爲了防止)一些中國GPU制造商借助轉換層利用CUDA代碼。” 這篇報道提到,中國GPU企業登臨科技設計的處理器,具有“與CUDA/OpenCL等編程模型兼容的計算架構”,並稱如果考慮到逆向工程的難度(除非已掌握有關英偉達GPU架構的所有底層細節),很可能采用了某種轉換層技術。該報道還提及另一家中國GPU創企摩爾線程,並稱其MUSIFY轉換工具旨在兼容CUDA,並懷疑摩爾線程可能涉及移植代碼。 有行業人士告訴觀察者網,CUDA本身是閉源的,沒有授權企業可以使用,通過轉換層直接使用英偉達CUDA的源代碼,會涉及知識産權方面的法律風險。 但很快,摩爾線程便發布了澄清聲明,強調摩爾線程MUSA/MUSIFY不涉及英偉達EULA相關條款,“開發者可放心使用”。 摩爾線程表示,MUSA是該公司自主研發、擁有全部知識産權、軟硬一體的全功能GPU先進計算統一系統架構,與CUDA無任何依賴關系。MUSIFY是摩爾線程面向廣大MUSA開發者提供的開發工具,方便用戶在MUSA計算平台上進行應用移植與開發,可以讓開發者將自己的C++源代碼,轉換成MUSA C++源代碼,再通過MUSA編譯器MCC編譯生成基于MUSA指令集的二進制代碼,最終運行在摩爾線程全功能GPU上。 換句話說,摩爾線程否認了移植CUDA代碼。有摩爾線程內部人士向觀察者網表示,該公司是將開發者原本的C++代碼轉換成MUSA語言,基本屬于重新編譯代碼,“我們要重新建立一個規則和CUDA類似的MUSA系統,還要重新開發算子庫和數學庫等,軟件團隊工作量會很大,但這樣效率很高,對開發者很有幫助。” 另一家國內GPU創企壁仞科技也向觀察者網透露,BIRENSUPA軟件開發平台是壁仞科技自主研發的軟件開發平台,從底層架構、指令集到編譯層工具均爲自主研發,與此次報道無關。 有行業人士坦言,英偉達此舉並非主要針對中國企業,而是想針對ZLUDA,這種方案直接使用了英偉達的源代碼,“如果這麽輕易就可以讓英偉達的代碼跑在別家的GPU上,那英偉達的生態壁壘就不複存在了。”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英偉達最新動作並非禁止兼容CUDA,而只是禁止通過轉換層利用CUDA代碼,也就是提高了兼容CUDA的難度。Tom's Hardware的報道也提到,重新編譯現有的CUDA程序仍然完全合法。爲了簡化這一點,AMD和英特爾都有工具分別將CUDA程序移植到他們的ROCm和OpenAPI平台。 對英偉達來說,盡管禁止通過轉換層使用CUDA代碼可能有法律依據,但升級兼容難度也是一把雙刃劍。 前述外媒指出,隨著AMD、英特爾、Tenstorrent和其他公司開發出更好的硬件,更多的軟件開發人員將傾向于爲這些平台進行設計,而英偉達的CUDA主導地位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 此外,專門爲特定處理器開發和編譯的程序,將不可避免地比通過轉換層運行的軟件運行得更好,這意味著如果能夠吸引軟件開發人員加入的話,AMD、英特爾、Tenstorrent和其他公司能夠在與英偉達的競爭中獲得更好的競爭地位。

來源|觀察者網

0 阅读:350
评论列表
  • 2024-03-07 14:58

    趕緊果斷抵制英偉達!烏拉!

  • 2024-03-07 21:52

    泡泡。

  • 2024-03-08 21:38

    針對中國企業?把自己擡的太高了吧,老黃針對的是所有人

  • 2024-03-08 08:34

    堅持以華爲人工智能産品爲主導,禁止進口英偉達産品。

  • 2024-03-08 09:31

    抵制英偉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