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最長命的兒子:文武兼備卻未參與九子奪嫡,備受乾隆皇帝重用

伊殇雪 2024-03-12 17:21:59

康熙年間,九子奪嫡是清朝曆史上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這場爭奪皇位的鬥爭不僅涉及康熙帝的九個兒子,也牽動整個朝廷的政治格局。

最終的結局是四阿哥胤禛登基稱帝,是爲雍正皇帝,而之前與他作對的兄弟沒幾人獲得善終。不過,在諸多的兄弟中依然有那麽一兩個活到最後,甚至還被乾隆重用。

那麽,這個人是誰?他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九子奪嫡的危機

康熙帝在位期間共有35個兒子,其中九位皇子因其出色的才能和各自的野心,成爲奪嫡爭鬥的主要角色。

9位皇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

其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十四阿哥胤禵各自爲戰,四阿哥與十三阿哥屬于一個陣營,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爲一個陣營。

原本,大清朝的繼承人是二阿哥胤礽,從身份上來說他是嫡長子。

可惜二阿哥胤礽驕縱跋扈結黨營私,最終被康熙帝廢除太子身份,這一事件打破皇位繼承的平衡,使得其他皇子開始對皇位有所觊觎。

在這場鬥爭中,四阿哥胤禛的行爲尤爲引人注目,表面上忠孝恭謹暗地裏卻積極結交朝中重臣培養自己的勢力。

八阿哥胤禩也曾是奪嫡中的重要人物,聰明睿智深得人心,一度被朝中大臣公推爲新太子的最佳人選。

然而由于康熙帝對他的提防,以及一系列政治事件的影響,胤禩最終未能獲得皇位,提前被踢出這場奪嫡之爭。

其他參與奪嫡的皇子各有所圖,或結黨營私或謀劃策略,但未能如胤禛那般成功。

康熙帝駕崩後,胤禛憑借其深厚的人脈和政治手腕成功繼承皇位,隨即開始一個個清除往日的敵人,凡是參與奪嫡的人除十三阿哥允祥外無一人得以善終。

當然,那些沒有參與奪嫡的皇子自然沒有得到雍正的針對,比如康熙帝的皇十二子胤裪。從年齡上來看,九子奪嫡時胤裪已經成年,爲何不參與此次奪嫡之爭呢?

胤裪、康熙和蘇麻喇姑

胤裪生于1686年,母親爲定嫔萬琉哈氏,由于出生時母親的地位較低,在皇子中並沒有特殊的地位。不過,康熙帝對他的教育十分重視,主要就是因爲蘇麻喇姑。

在清朝的曆史上亦或者說在康熙年間,蘇麻喇姑既是孝莊太後的代言人,也是康熙皇帝的啓蒙老師、救命恩人,政治地位和政治身份十分特殊,哪怕是孝莊太後去世也無人敢小看此人。

蘇麻喇姑一直在宮中生活,身邊沒有丈夫孩子陪伴,爲了不讓她孤獨生活康熙便將兒子交由她來撫養。

如上述所言,蘇麻喇姑不僅是康熙帝的啓蒙老師,也是孝莊文皇後的侍女,政治智慧、見識手段都不一般,對少年胤裪的教誨、成長起到關鍵作用。

康熙四十八年胤裪被封爲固山貝子,開始個人的政治生涯,到了康熙帝晚年已然是內務府總管事務,因辦事效率高和能力強一度得到父親的贊許。

或許是受到蘇麻喇姑的影響,也或許是他自己對于權力之爭厭惡,一直淡泊明志不太涉足政治鬥爭,平安度過九子奪嫡的危機。

雍正皇帝即位後,胤裪一度被降爲貝子,但很快恢複郡王的身份並在雍正十三年晉升爲親王。

根據相關曆史的記載,雍正二年胤裪曾處理聖祖仁皇帝配享儀注及封妃金冊事宜,在這個過程中居然出錯,以至于被降爲貝子算是小懲大誡。

雍正十三年胤裪再度被委以重任,負責辦理大型雍正帝喪儀,表現出極高的能力和忠誠,事情過後便被恢複爲多羅履郡王。

雍正去世、乾隆帝即位,胤裪繼續受到信任並被委以重任,因資曆高、輩分高主要負責管理宗人府事務。

人生晚年得以善終

相比于雍正皇帝的狠辣無情,從小順風順水的乾隆皇帝對這個叔叔很不錯,將宮中各項祭祀事宜全都交給他處理,像孝敬皇後、富察皇後的喪禮都是他一手操辦的。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外出巡查期間,朝廷中的很多政務要事也是由胤祹來做決斷,可見對他有多麽信任,而叔叔也沒有辜負侄子的信賴,每一次都能將國家大事管理的井井有條。

人生晚年乾隆皇帝給叔叔很大的特權,比如別的官員只能走路商朝,但他卻可以乘坐轎子上朝。

胤祹有一個孩子名爲弘昆,少年之時便因爲疾病而夭折,看到叔叔那麽傷心乾隆直接將自己的兒子永珹過繼過去。

72歲那年,胤祹的身體實在無法承受工作壓力,從宗人府一把手的位置上下來開始安享晚年,一直到乾隆二十八年七月才去世。

胤裪的一生見證清朝從康熙的盛世到乾隆時期的變化,乾隆帝對他的評價很高:恪慎周詳,實心任事。

總的來說,胤裪的一生不像他的兄長那樣參與權力之爭,卻享有較高的地位和尊重,而且在政治貢獻上也不輸給任何皇親國戚,順順利利過完自己的一生。

根據相關的數據統計,胤裪直到77歲高齡才去世,在康熙諸多的兒子中最長壽那一個的。值得一提的是,九子奪嫡中很多人爲了皇權頭破血流,臨死時只有一抔黃土。

胤祹一生淡泊名利不爭不搶,去世的時候卻引起乾隆帝的重視,他的喪事都是按照世子的禮儀來安排,雖然只是庶子出身卻能享受嫡子的待遇。

對于此事,你有什麽不同的看法呢?

0 阅读: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