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異地“家庭共濟”,範圍可以更大些|新京報快評

新京報評論5 2024-05-13 21:20:21
隨著各項重大醫改推進,醫保個人賬戶跨省“家庭共濟”的條件也在日益成熟。

▲陝西省延安市中醫醫院醫保結算處正在進行醫保結算。圖/新華社

文 | 羅志華

近來,多地開通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家庭共濟” 的消息,引發了社會關注。5月13日,《光明日報》也報道了河北的相關情況。

該報道稱,不僅在河北,近年來,全國多地陸續開通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家庭共濟”。這意味著,職工醫保個人賬戶的資金,從僅限職工本人使用拓展到可給本省其他地市參保的直系親屬使用。

據其報道,今年3月,河北邢台參保人郭女士因病治療共花費2萬元,其中醫保報銷1萬多元。丈夫朱先生在石家莊參保,得知河北醫保支持個人賬戶省內異地“家庭共濟”後,他把郭女士加入自己的家庭共濟名單,當天就用自己醫保個人賬戶爲妻子支付了6000多元醫藥費。

這一案例的最大看點就是,河北省內異地實現了醫保個人賬戶“家庭共濟”。這事看起來不大,其現實意義卻不容小視。

在醫保方面,當前有一種現象十分常見:夫妻一方在外打工,在當地參與職工醫保,個人賬戶的資金節余較多,但長期“沉睡”;另一方在家留守並參保,且通常參與保障水平較低的居民醫保,更容易面臨缺錢看病等問題。

報道中,河北石家莊的朱先生和他在河北邢台老家的妻子就屬于這種情況,這樣的家庭就迫切需要通過“家庭共濟”來解決看病費用問題。

要想做到省內異地“家庭共濟”,得事先具備一些條件。其中至少包括,醫療信息平台要在兩地連通,跨地區醫保直接結算要確保順暢。更重要的是,兩地不僅都已完成醫保個人賬戶“家庭共濟”改革,而且必須出台支持異地“家庭共濟”的政策。

報道中的朱先生,之所以能夠優先享受到這一惠民政策,就與這項改革目前在各地加速推進、爲省內異地“家庭共濟”掃清了障礙有關。

其實,從理論上講,這項惠民政策的覆蓋面可以繼續擴大,比如跨省“家庭共濟”。

目前,隨著我國醫療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電子病曆共享和處方流轉的範圍越來越廣,跨省異地“家庭共濟”的信息基礎變得日益牢固。

並且,包括個人賬戶“家庭共濟”改革也已接近尾聲,全國所有地區完成這項改革,就將爲跨省“家庭共濟”打下堅實的政策基礎。

當然,這項醫改也會面臨一些現實難題。比如,目前跨省異地看病直接結算雖已普及,但畢竟仍在實施醫療機構定點制,並非所有醫療機構都能夠進行跨省看病直接結算。

這也意味著,一些醫療機構可能會因無法實行跨省直接結算,導致個人賬戶跨省“家庭共濟”難以實施。

除此之外,部分地方或許對于個人賬戶跨省“家庭共濟”也會産生一些顧慮。尤其是勞務輸入地的民衆很可能認爲,實行跨省“家庭共濟”,本地就需要爲外地的醫療費用買單,進而加劇當地的醫保基金支付壓力,甚至降低當地參保人員的保障水平。

事實上,“共濟”的只是職工個人賬戶裏的錢,這部分資金的利用效率很低,甚至一直被稱爲“沉睡的資金”,即使職工本人沒有通過共濟的方式讓身處異地的家人使用,當地的其他人也無法使用。

也就是說,個人醫保賬戶跨省“家庭共濟”,對被共濟職工所在地的醫療保障等,並不會産生任何不利影響,無需顧慮。

鑒于當前跨省異地就業已十分普遍,包括跨省“家庭共濟”在內的醫保政策跨省融合,勢在必行,也可以說是衆望所歸。

而且,醫保跨省“家庭共濟”還有更大的福利提升空間。比如,“共濟”的一方在外工作,另一方臨時外出到第三地就醫,就涉及工作地、參保地、就醫地的政策協調。

這樣的三地協調,難度無疑更大,相關改革也面臨更加複雜的局面。但是,如果能在更大範圍內統籌解決好這一問題,民衆獲得的實惠與便捷,無疑就會隨之水漲船高,也將有效激勵更廣大民衆的參保意願。

總體來看,醫改具有聯動作用,隨著各項重大醫改推進,醫保個人賬戶異地“家庭共濟”的條件也在日益成熟。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改革意識,注重創新推進和超前部署,爲實現更大範圍內的“共濟”累積有利條件,醫保“家庭共濟”就能盡早迎來“全國通享”時代。

撰稿 / 羅志華(醫務工作者) 編輯 / 何睿 校對 / 陳荻雁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