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見證,中國自古有犀牛,還經常在中原地區活動

澤霖文史 2024-04-02 08:49:09

提起犀牛,也許人們腦海中很容易會出現在非洲大草原上,這些“大塊頭”奔跑的情景。畢竟,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犀牛是一種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大型動物。實際上,在中國古代的中原地區,也常能見到犀牛的身影。

國家博物館就收藏著一件“犀尊”。犀尊的全名爲“西漢錯金銀雲紋銅犀尊”,被發現于1963年1月11日。當時,陝西省興平縣豆馬村的社員正在揮舞著鋤頭勞作,意外挖出了一只灰色的大陶甕,裏面有一件銅犀牛。社員將犀牛背後的蓋子打開後發現,裏面還裝著十幾件寶貝,便連忙將情況向上級作了彙報。

犀尊

後來經文物專家推斷,這些文物的埋藏時間應該是在漢代,而從造型、紋飾和制作工藝來看,那件銅犀牛更有可能是戰國晚期的文物,整體造型非常寫實,栩栩如生。

犀尊

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如此逼真的犀牛造型的器物,說明此時的人們對于犀牛的形象特點已經有了非常細致的觀察和了解。那也就證明了,至少在那個時候,犀牛的活動範圍已經到了中國的北方地帶。

犀尊

實際上,我國古人對犀牛的熟悉和了解,要比漢代更早。考古工作人員在距今7000至5000年的河姆渡遺址的發掘清理中,就曾出土過犀牛骨。在玉溪文化遺址,也曾發現過犀牛的牙齒。在殷商時期,中條山、太行山,直至泰山北側,都有犀牛的分布。據《逸周書·世俘》中記載,周武王伐纣後,就在殷都商殷附近舉行了一次大型的圍獵活動,在捕獵中就捕獲了12頭犀牛。

新石器時代玉溪下層文化犀牛牙齒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中,也經常能看到關于犀牛的記載。《論語·季氏》中記載孔子對于“季氏將伐颛臾”一事的態度時,寫道“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椟中,是誰之過與?”這裏的“虎兕”,“虎”指猛虎,而“兕”指的就是犀牛。可見這時犀牛是可以和猛虎相提並論的一種猛獸。

在《莊子·逍遙遊》中也曾提到“今夫犀牛,其大若垂天之雲。”這些文獻記載都足以說明,那時的人們,對于犀牛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認知。但是,因爲人們的過度狩獵,在春秋戰國時期,犀牛的活動區域已經縮減到了渭南山地、漢水上遊、淮河流域和長江下遊部分地區。

到了漢代,犀牛已經不在中原地區活動,但也並不影響犀牛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已經不是一個“稀奇物種”。到了唐代,犀牛在“兩湖”、“兩廣”、川貴等地還都有分布。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曾在詩文中寫下“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這樣的詩句,相傳犀牛角有白紋,感應靈敏,所以稱犀牛角爲“靈犀”。實際上,犀牛角也的確是一種珍貴的清熱涼血中藥材,它的皮和血也可以入藥,在宋代就有用犀牛角的記載。

李商隱

在古代民間還有“犀牛望月”的傳說,流傳甚廣。後來,因爲“犀牛”和“喜牛”有諧音關系,在宋金時期,“犀牛望月”還成爲了一種比較流行的吉祥紋飾題材。

到了明清時期,犀牛的活動範圍進一步被壓縮,僅在雲貴地區有所分布。而此時的骨角牙雕發展迅速,犀角杯成了權貴們心儀的玩物,這又導致了犀牛數量銳減。直至20世紀初,犀牛這一物種在中國徹底消失。

犀角杯

除了人類的捕殺,自然氣候因素也是導致犀牛不斷南遷的一個原因。自唐代以後,中原地區的氣候逐漸變得寒冷,犀牛只能向更溫暖的南方遷徙。最終只將它們的身影停留在曆史文物和文獻記載中,讓後人尋找、去追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