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打片,爲什麽消失了?

聾人圈 2024-04-15 19:34:56

前兩天買電影票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已經很久沒有在影院看過像《葉問》《繡春刀》這樣的武打片了。

在《圈內師老師》這樣80後的兒時記憶裏,周末租張碟看看武打片,真的是最快樂的事情,電影裏成龍飛天遁地,洪金寶身輕如燕,李連傑行俠仗義,趙文卓英氣逼人,那時候幾乎所有小孩都有一個當大俠的夢。

我記得在之前,在國慶春節這樣的大檔期,電影院裏都會有像《英雄》《神話》《霍元甲》《葉問》《十二生肖》這樣的武打大片來壓陣。可現在,不僅電影院裏越來越難看到這些影片了,大多武打片也變得不好看了,我想了半天,上一部我覺得還不錯的武打片,居然都是2017年的《繡春刀2》了。

武打片明明曾經是華語電影的一張名片,爲什麽如今卻被市場冷落,甚至連演員都後繼無人了呢?我研究了一下發現,武打片的興起與衰落,看似是文化和觀衆喜好問題,但本質上還是一筆經濟賬。

今天,師老師就來和大家聊聊中國武打片興衰背後的生意。

武打片,興于香港

說起武打明星,你最先想到的人是誰?

我估計十有八九的答案都是成龍、洪金寶、元華這些老港星,連快50歲的吳京都能算是爲數不多還活躍的“新生代”了。

咱們熟悉的武打巨星,基本都和香港電影有關,除了這些香港演員,像李連傑、甄子丹、趙文卓等很多內地的打星,也都是靠香港的武打片火起來的。咱們總說南拳北腿,中國很多地方都有獨特的武術文化,可爲啥我們一提起武打片,第一反應都是香港?

最直接的原因大家絕對想不到:因爲當年,香港人特別喜歡看人打架。

五六十年代在香港大街上,經常能看到有人擺擂台比武,打得非常熱鬧。而且這些人並不是黑幫,很多都是有名有姓的武術大師。

三四十年代戰亂時期,內地有不少武術家跑到香港避難。爲了謀生,大家就只能開武館教人打拳,武館招生的方式普遍比較硬核,就是踢館打群架,用拳頭來吸引關注度——《葉問》裏那種踢館、打擂台的橋段,都是有曆史原型的。

受他們影響,武術在香港的話題度變得特別得高,香港的一份報紙《新晚報》就想,能不能靠連載武俠小說來拉動報紙銷量?

這個報社的一個編輯就被拉去寫小說了,沒想到,這哥們陰差陽錯就開創了中國新派武俠小說——這個編輯名字叫梁羽生。他寫得小說火了之後,報紙銷量大增,香港人人都在討論武俠小說,梁羽生又拉著和他坐同一張辦公桌的同事一起寫,這個同事,就是金庸。

江湖武俠文化,就這麽在香港生根發芽,一步步發展壯大起來。

香港的電影公司一看,都愛看打架是吧,那我拍成電影讓你們看,也來賺這波流量錢。

很多南下香港的武術人才,也在四五十年代借著武俠熱進到了電影行業。比如黃飛鴻的徒孫劉湛,五十年代就老在電影裏演黃飛鴻徒弟,他的兒子劉家良日後成爲了香港武打片大師,執導過《醉拳2》《醉拳3》,是鄭少秋和惠英紅等武打明星的師父。

另一位南下香港的武術家袁小田,他的兒子叫袁和平,則在日後成爲中國電影行業最出名的動作指導之一,是《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雙龍會》《黑客帝國123》《小李飛刀》《臥虎藏龍》《殺死比爾》《功夫》《霍元甲》《功夫之王》《一代宗師》等衆多影片的動作指導。

受當年的武俠熱以及這些武術人才的影響,早期香港武打片裏,比較流行的正是武俠和俠客題材,主角往往都是大衆熟知、一臉正氣的江湖豪俠,故事背景也多集中在民國之前。1949年到1960年,光是黃飛鴻當主角的電影,香港就拍了64部。

剛開始電影的主題還比較正常,拍的都是什麽《黃飛鴻初試無影腳》《黃飛鴻擂台比武》,拍到後來佛山題材明顯不夠用了,就開始拍《黃飛鴻河南浴血戰》《黃飛鴻喋血馬鞍山》,一路從廣東殺到河南和安徽了。要不是之後大家看膩了黃飛鴻,估計就要拍出《黃飛鴻大鬧白宮》了。

到六七十年代,武打片的題材開始變得多樣化,李小龍的《唐山大兄》《精武門》等影片火了之後,以近現代爲故事背景的武打電影才開始增多。

但不管是李小龍電影,還是早期的黃飛鴻以及諸多邵氏武俠片,在故事核心上都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擅長功夫的民族英雄擊敗洋人、壓迫勢力,懲惡揚善。

這主要是因爲,當年的香港就像電影《追龍》裏演的那樣,貧富差距很大,香港的英國殖民政府和工人之間又經常爆發沖突,于是電影就成爲了香港人民發泄情緒的渠道,《師父》的導演徐浩峰認爲,很長一段時間裏,武俠電影都更像是對“國力不足”的一種心理補償。

不過,這種懲強扶弱的故事雖然看得爽,可很容易套路化,時間一長,觀衆也慢慢看膩了。到70年代,包括成龍主演的《新精武門》在內,許多傳統類型的武打電影,票房都不太理想,再加上當時香港電影已經開始走向國際,總不能老給外國人推銷中國人暴打洋人的武俠片吧?

于是香港的思遠影業等電影公司,開始擯棄快意恩仇的傳統武俠片,在武打電影裏加入更受市場歡迎的喜劇元素,接連推出了《蛇形刁手》《醉拳》等大賣的武打喜劇。

其他電影公司一看,原來觀衆現在好這口啊,也都立馬跟進,開始在電影裏加入時裝、爆炸特效、僵屍等流行元素,故事背景開始越來越多地放到近現代,甚至是國外,內地觀衆更熟悉的《A計劃》《警察故事》這才接連問世。

這些僵屍武打片、時裝武打片雖然更好看,不過也有問題,那就是成本高,特效、爆破、動作演員都得燒錢。

1989年,成龍拍《奇迹》時一共花了6800萬港幣,別看這個數字放今天,還不夠請爽子來對幾句口型,要知道同一時間內地電影廠拍一部電影的平均成本才100萬人民幣。

而且很多制片廠,別說100萬, 1989年冬天,北京電影廠因爲資金緊張,連暖氣費都交不起。所以內地當年就算想發展武打片,也沒那個資本 。

但那時的香港,經濟繁榮,文化産業發達,大把熱錢源源不斷地流入到電影行業當中,他們有能力、也有底氣來拍大制作的武打片。

80年代,香港的電影不僅制作成本高,從業人員收入也高。洪金寶給他團隊裏最普通的武打演員,開的底薪是每月1萬5港幣,拍得多了還有提成。同期內地頂流劉曉慶月薪才56塊人民幣,李連傑拍《少林寺》火了後,再拍電影片酬也才一天兩三塊。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也是爲什麽那麽多香港演員不要命地跳樓炸車,什麽危險動作都敢做,甚至出現洪家班、成家班互卷,比誰的動作危險系數高這樣的場面——這正是香港武打片好看,能火遍東南亞甚至全球的重要原因。

所以非要說相關武打片好的根本推動力,我覺得就四個字:有錢,任性。

但這種建立在資本上的繁榮,也很容易跟著資本退潮而潰敗:1995年後,受亞洲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外部因素沖擊,大批資本開始撤離電影行業,不少電影公司因此而破産。

活下來的電影公司手裏也很緊巴,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不計成本地去拍高成本武打片了,很多武打演員都因此而失業,轉行開出租或者去飯店端盤子。那時候如果你去香港玩,給你開車或者上菜的,很可能就是某部電影裏成龍的小弟。

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童年記憶裏那些原汁原味的香港武打片,早在30年前,就隨著香港電影一起死了。

武打片,爲何沒在內地延續?

武打片並不是沒有機會延續熱度。

2002年,內地市場向香港電影行業開放,此一時彼一時,這回輪到內地的資本有錢,可以在電影上不計成本了。于是,包括徐克、葉偉信、成龍在內,很多擅長拍打戲的香港電影人都抓住機會,北上拍戲,我們也才有機會在中港合拍片裏,看到了武打片複興的希望。

從2002年的《英雄》開始,往後七八年裏,每年票房最好的華語電影裏,總少不了合拍的武打大片。尤其是2006年,內地票房最好的10部華語片中有六部都是內地和香港合作的武打片,包括李連傑的《霍元甲》、成龍的《寶貝計劃》和甄子丹的《龍虎門》等。

這年後,成龍和李連傑緊接著就合作了《功夫之王》,甄子丹則是和《龍虎門》的導演葉偉信又合作了《導火線》和《葉問》。

當年《葉問》上映時,很多人在評論網站上說影片的打戲不夠精彩,但誰能想到,這已經算是香港武打片最後的榮光了。《葉問》之後,能看的武打片是越來越少,經常是《繡春刀》《師父》這樣,既不是大制作,票房還不咋地。

爲什麽好看的武打片少了?直接原因是,能打的武打巨星都老了。

2002年後,武打片看似在內地短暫回暖,但其實資本看好的並不是武打片,而是成龍、李連傑這些大咖身上的商業價值。有武打片從業者抱怨,那些年進來的很多煤老板、房老板都是“只認明星,他們並不在乎你有多專業、有多少武術基礎”。

因此雖然當年武打片在內地火過一陣,但卻很少出現像《醉拳》《A計劃》這樣有變革性創新的電影,很多電影細看下來,都是在延續、模仿八九十年代,老港片的套路,主要靠賣明星臉來賺錢。2008年《功夫之王》之後,連成龍都感慨:武打片下一步怎麽走我也不知道,能拍的都拍過了,沒有什麽新的了。

再往後,隨著李連傑半息影,成龍在年輕人中影響力變弱,有能力且有意願去創新的人就更少了。

哪怕偶爾有像徐浩峰這些武打片愛好者,願意在武俠題材的武打片上做一些嘗試,但流量畢竟有限,肯定拿不到成龍那麽多資源,當然也就沒那麽火了。其實別說他們,甚至連當時已經小有名氣的吳京,想拍武打片、動作戲都找不到什麽機會,最後還是他把自己的婚房拿去做了抵押,籌錢拍了《戰狼》,才成功翻紅。

成龍老了,爲什麽資本不培養接班人、不給新人機會呢?

因爲無論對于個人還是電影,武打電影都沒那麽劃算了。

咱就不說成龍、吳京他們小時候學武吃過多少苦頭了,哪怕進入演藝圈後也得先挨打才出名,成龍出名前被李小龍揪著頭發打;吳京在《殺破狼》裏給甄子丹搭戲,硬生生讓人在身上打斷四根實心木棍;惠英紅說她之所以能夠混出來,主要因爲她比其他女演員抗揍,很多人被打得哭到都不想演戲了——他們背後那些沒熬出頭的人,在武打圈裏才是大多數。

可放到今天,從演員到資本誰還有這耐心。條件好的演幾個IP劇、炒炒CP賣個腐,買幾個熱搜,不是更好火嗎?火了之後上上綜藝做做飯,那不比在片場出生入死來錢更容易嗎?再說了,萬一誰家哥哥像當年成龍一樣,拍個戲差點癱瘓,粉絲能放過經紀公司嗎?

不光是培養演員不劃算,拍武打片也成了一個性價比很低的生意。

武打片想拍的有質感,從服化道到布景都得花大價錢,有的片子成本花了小一億,但是票房才幾千萬。但相反,你只要少花點錢拍拍喜劇、哭劇,流量就蹭蹭的來,幾億甚至幾十億票房,都有機會輕松拿捏大衆的中情緒點,這可比打打殺殺來錢快多了。

畢竟,現在的觀衆已經不太需要武打片了,大家很難在武打片裏獲得刺激與共鳴。

《霍元甲》大熱的時候,主流觀衆還是70後、80後。在他們小時候,武打片可是能看到的最精彩刺激的畫面了。但如今,在視效大片和3A遊戲大作日複一日的浸染之下,年輕人的視覺興奮阈值早就高到天際了,別說跳個大樓了,現在炸棟大樓、炸城市大家都不覺得爽了,《流浪地球2》都是直接炸的月球。

除了不刺激,更重要的是很多武打片,尤其是武俠、俠客題材電影裏傳遞的情緒價值,也已經打動不了年輕人了。

在經濟低迷、中國不被重視的年代,我們很容易從個人英雄主義和反強權的情節當中獲得激勵;但在物質日漸豐富、國力日漸強盛的時代,年輕人已經不需要在電影裏看暴打洋人來提振民族信心了。

現在很多賣得好的電影裏,中國人扮演的形象早就不再是霍元甲、葉問那樣,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孤膽英雄,而是在《流浪地球》那種國際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大佬。

今年春節,其實有部不錯的武打片《目中無人2》上線愛奇藝,喜歡的人,說它味對了,太純正了,認爲這才是應該留在春節檔的電影;但也有聲音在說,怎麽2024年了,還在拍以一敵百的故事?這種矛盾,或許就是武打片現在處境的一種縮影吧。

但不管大衆評價如何,重點是,這部電影哪怕打戲拍得再純正,它能拿到的預算也就只支持它,通過網絡渠道進行發行,根本沒有宣發預算去沖擊春節檔這樣的大檔期、讓更多人看到它。

所以現在的武打片,既沒有資本力挺,也沒有觀衆的市場需求做支撐,只能在漸漸失去它在這個行業曾經的位置。

大部分武打片今時今日的處境,都像一個遲暮的拳師,面對時代的敵人,一次次揮出了不甘的拳頭,看起來好像還是那麽有力道,還是那麽風采翩翩,只不過面前的敵人不再像四十年前那樣落荒而逃,而是緩緩掏出手槍,一臉不解:這人不會是傻X吧?

不過,在擂台之下,肯定還坐著幾個像我這樣的觀衆,願意靜靜看完這場老師傅的謝幕演出。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縱使資本、關注已經離它而去,如果看到好看的武打電影,還請讓我們爲它獻上最後的、稀稀拉拉的掌聲吧。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