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破之後,朱允炆坐在大殿上,朱棣會殺他嗎?這事不可能發生

樓哥看明史 2024-04-14 10:54:00

前言:對于明代建文帝朱允炆的結局,曆來極有爭議。明代官方史書衆口一詞,堅稱這位少帝是“阖宮自焚”,具體見朱棣登基诏書。《明史》對此有不同看法,認爲建文帝至少是“不知所終”,還給了一條額外的信息: “或雲帝由地道出亡”。

其實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想,如果朱允炆既不自殺,又不出逃,而是全套天子冕服等在奉天殿上,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的朱棣該怎麽辦?他會怎麽處置這位大侄子呢?

建文帝朱允炆劇照

朱允炆逃得了嗎?

筆者先給結論,按照史書中的時間線和相關記載,朱允炆城破之前從未想過出逃,城破之後則根本沒有可能出逃。

南京城破前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五月二十日,燕王朱棣率領的靖難大軍“駐師江北”,和南京城內的皇帝朱允炆只有一江之隔。

燕王朱棣(左)劇照

自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起,朝廷和燕王之間的這一場大戰,已經持續了三年之久。燕軍從困守北平,到兵臨城下,給在朝文武百官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朱允炆一面下罪己诏,一面派人征調勤王大軍。

此時建文朝廷“首席智囊”方孝孺認爲“北軍不長于舟楫”,等到東南壯丁召募完畢之後, “相與決戰江上”,鹿死誰手尚未可知。爲此朱允炆派自己的堂姑慶成郡主出馬,過江找朱棣議和。

朱棣看到堂姐之後,明確指出所謂的議和,不過是“奸臣欲姑緩我以俟遠方之兵耳”。但方孝孺有一點說的沒錯,燕軍確實不擅長水戰,面對著長江天塹實在是一籌莫展。當年朱元璋爲了讓朱允炆能夠順利繼位,殺掉了涼國公藍玉。而此時負責江防的都督陳瑄,正是藍玉帳下親衛出身。他在關鍵時刻給了朱允炆背後一刀,率領水師投降了朱棣。

陳瑄接管江防劇照

六月初三日,燕軍自瓜洲大舉渡江,史稱“舳舻相銜,旌旗蔽空,戈矛耀日,金鼓震動”。初八日,燕軍駐軍龍潭。京師,就在眼前。此時方孝孺再次出來獻計,認爲京師守軍尚有二十萬之衆,此外驸馬梅殷在淮安,都督佥事孫嶽在鳳陽各坐擁大軍。只要鞏固城防,讓燕軍頓挫于堅城之下,勤王大軍一到,料想反賊朱棣插翅難飛。

孝孺曰: “今城中尚有勁兵二十萬。城高池深,糧食充足。盡撤城外民舍,驅民入城,足以爲守。城外積木,悉運入城。彼無所據,雖來能久駐乎?”—《明太宗實錄卷九下》

此外從初九日到十一日,朝廷派出了兩批和談使者。第一批以曹國公李景隆爲首,第二批則由谷王朱橞帶隊。到目前爲止,建文君臣所有的動作,都是爲了以拖待變,等勤王大軍一到,再和燕軍決戰。甚至萬一戰敗的話,方孝孺的意見是“當死社稷”。

方孝孺劇照

我們還要再提一句,雖然雙方仍在議和,但燕軍對于南京城的包圍早已水泄不通。朝廷方面多次派人“潛赍蠟丸四出促援兵”,但都沒能逃過燕軍巡邏騎兵的抓捕。換句話說,南京城破之前,皇帝就在城中,沒有也不可能事先偷偷溜走。

南京城破後

朱棣很清楚朝廷方面的緩兵之計,但他自有打算,因爲前來議和的曹國公李景隆、谷王朱橞都已經被他成功策反。

六月十三日,朱棣親率大軍,來到了位于京師西北方向的金川門。朱允炆此前“命諸王分守都城”,負責金川門防衛的正是谷王朱橞。谷王的封國在宣府,靖難兵起之後他帶領護衛官軍一路逃回了南京。換句話說,和其他在京諸王不同,谷王手上有兵。所以當朱橞看到四哥兵臨城下之後,立刻按照此前的約定,和曹國公李景隆一起,指揮谷王府護衛打開城門,放燕軍入城。

乙醜,上至金川門。時諸王分守京城門,谷王橞守金川門。橞登城望上,遂按兵而入。城中軍民皆具香花,夾道迎拜。—《明太宗實錄卷九下》

曹國公李景隆與谷王朱橞劇照

那麽問題來了,此時朱允炆如果想跑,能跑的掉嗎?

朱允炆繼位之初便大肆削藩,太祖第五子周王朱橚、第七子齊王朱榑,此時都被關押在皇宮之中。朱棣入城後借口擔憂二王的人身安全,派出一千名精銳騎兵“馳往衛之”。那麽從西北方向的金川門,到西南方向的皇宮,相距多少呢?不過二十裏而已。

據抗倭名將譚綸在《分布兵馬以慎秋防疏》中所指出的,薊州鎮精銳騎兵如果急行軍,可以做到“晝夜行一百五十裏”。燕軍本就以騎射見長,這一千人更是精銳中的精銳,我們不妨想一想他們會花多少時間殺到皇宮。

建文帝朱允炆劇照

根據傳說,朱允炆出逃之時身邊還跟了不少大臣,然後就這麽點時間既要准備信物(不然你說你是皇帝誰信呢)、行囊,又要剃頭,畢竟都說他是化裝成大和尚出逃。更不要說這位皇帝陛下千鈞一發之際,還不忘讓人“捽”來燕軍的內應:右軍都督府左都督徐增壽,然後親手在右順門庑下將他殺掉。

帝召增壽诘之,不對,手劍斬之殿庑下。—《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十三》

這一套流程走完,恐怕燕軍騎兵都已經可以做到騎臉輸出了,還往哪兒逃?

你坐大殿我清宮

在此前和朝廷的議和談判之中,朱棣多次聲稱自己目的是“扶國家于既壞,安宗社于垂亡”,也就是並不是要殺皇帝,而是事成之後“如周公輔佐以安天下蒼生”。

朱允炆與朱棣劇照

那麽朱允炆如果爲了活命,真的穿上全套天子冕服,將“罪人”方孝孺等人五花大綁,然後端坐奉天殿等朱棣入宮,會怎麽樣?結果當然是不怎麽樣,因爲朱棣根本不會給他這個機會。

劉通,女真人,世爲三萬戶大族。成爲閹人之後進入朱棣藩邸,被燕王殿下“委以複心,俾察外情”,也就是燕王府的情報頭子。據出土的劉通墓志銘來看,率領一千騎兵殺奔皇宮的,就是這位女真太監。而且朱棣一定給了他一個任務:“皇帝要是體面,就讓他體面。皇帝要是不體面,就幫他體面。”

六月,渡大江,奪金川門。平定金陵,肅清宮禁。禦次大戰,屢著功能。上登大寶,授公尚膳監左監丞。—《故太監劉公墓志銘》

燕王朱棣劇照

清宮三日

周王在得救之後,立刻被護送前往金川門,隨後和四哥一起“握手登樓”。看著“宮中煙起”,朱棣仿佛知道了皇帝的結局似的:“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而在中使回報皇帝已死的消息後,朱棣也並不進宮,只是發了一通感慨: “果然若是癡騃耶”。你看,明明是自己把人家幹掉了,還要再罵一句。

那麽在確定朱允炆已死之後,朱棣又幹了什麽呢?他老人家“分命諸將守京城及皇城”,然後自己調頭回龍江大營給朱允炆“舉哀”去了。像電視劇《山河月明》中演的那樣,抱著“朱允炆”的屍體嚎啕大哭“你四叔叔是來幫你的”,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真幹不出這樣的事。

建文帝朱允炆劇照

在此後的三天內,諸王、文武群臣、靖難諸將反複勸進,朱棣則惺惺作態,堅決不從。龍江大營內王公大臣你來我往,好不熱鬧,南京城內卻仿佛人間煉獄一般。燕軍主力在城中四下搜捕,捉拿建文忠臣。而劉通率領的精銳,則在宮中“清宮三日”,大批的宮女、太監慘遭誅戮。

清宮三日,諸宮人、女官、內官多誅死,惟得罪于建文者乃得留。—《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爲什麽要清宮三日呢?因爲根據慣例,朱棣在三推三讓之後,就會入宮登基稱帝。宮中那麽多的前朝宮人,當然要逐一進行排查。不然新天子沒有死在戰場,卻在後宮遭人暗算,傳出去豈不是要贻笑天下。

朱棣即位劇照

六月十七日,朱棣在拜谒完老爹朱元璋孝陵之後,率領諸王、文武大臣浩浩蕩蕩入宮,在奉天殿即皇帝位。

王谒孝陵。群臣備法駕,奉寶玺,迎呼萬歲。王升辇,詣奉天殿即皇帝位。—《明史卷五·本紀第五》

結語:覺得朱允炆在大殿之上等朱棣是一招好棋的同學們,可能還是太過于純良。在他們心目中,政治鬥爭就好比下棋,我現在將軍,看你怎麽辦。然而在真實的曆史之中,當你拈子沉吟的時候,發現對方已經掄起棋盤朝自己腦袋砸了過來。

城破之後如何處置朱允炆,朱棣早就做好了預案。谷王打開金川門,是不可預測的事件,所以燕軍騎兵全力以赴直撲皇城,大概率可以將皇帝堵在宮中。那麽此時朱棣的舉動就很有說頭了,這位燕王殿下自始至終就不跨入京師一步,給自己的部下傳遞了一個清晰明確的信號:我不想看到皇帝。至于你們怎麽處理,我不管,我只看結果。

六月二十日,朱棣下旨以“天子禮”安葬了朱允炆,但是一來既不給廟號,又不給谥號,二來對陵園位置諱莫如深,難免讓人猜想建文帝其實沒死。甚至還有荒謬的說法,認爲鄭和下西洋,就是爲了找尋朱允炆下落。

其實從本文的梳理就可以知道,南京城破之後,朱允炆根本來不及逃跑,他大概率就是“被殉國”了。

0 阅读:52
评论列表
  • 2024-04-22 01:25

    都到了那個時候,就算是朱元璋坐在龍椅上,朱棣這個位也肯定要篡的,根本沒有回頭路,不然跟他打拼幾年的幾萬大軍首先就不放過朱棣

  • 2024-04-22 20:45

    朱棣不殺朱允炆,那些投降燕王的人何以自處呢?

  • 2024-04-21 18:17

    找的這使者真的是,要麽朱棣發小,要麽朱棣弟弟,回來還讓他守城門,這智商真的可以

  • 2024-04-22 23:07

    如果說朱棣破了南京城,而朱允文不逃跑的話,朱棣不會殺朱允炆。只是過段時間會逼著他把皇位禅讓給自己。

  • 2024-05-08 07:44

    不會明殺,這樣容易惹天下衆怒,估計封個安樂王爺概率大點,但可能會使陰招暗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