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實存在的十大武將排行,霸王項羽上榜,李元霸就不要再提了

史書淩軒閣 2024-04-16 14:24:28
十、關羽

關羽,東漢末年的傳奇武將,在《三國演義》的筆墨渲染下,其英勇形象更加熠熠生輝。關二爺的威名,如同皓月當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在戰場上所向披靡,溫酒斬華雄、五關斬六將的英勇事迹,如同史詩般的傳奇,激蕩在後世每一個武將的心中。

《三國志》的記載中,關羽與張飛同被譽爲“萬人敵”,曾經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關羽能夠上榜的原因,主要他太能打了,武功高得離譜。

曹操面臨袁紹大將顔良的猛攻時,關羽一馬當先,如猛虎下山,直撲顔良。萬軍叢中,關二爺策馬疾馳,手起刀落,瞬間將顔良斬于馬下。此舉不僅令袁紹諸將瞠目結舌,更讓曹操的白馬之圍得以解圍(三國志記載關羽用的是長矛)。

關羽的這一壯舉,在正史中非常的、相當的罕見。關羽不僅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更展示了無與倫比的勇氣和技藝。這樣的英雄氣概,絕非偷襲或僥幸,而是他超凡武藝和過人膽識的完美結合。

九、徐達

徐達,大明王朝的第一戰將,英勇善戰,智勇雙全,是朱元璋身邊最爲忠誠的得力猛將。當年,郭子興與孫德崖的紛爭中,朱元璋一度身陷囹圄,正是徐達挺身而出,舍身交換,才使得朱元璋得以重獲自由。可以說,徐達在關鍵時刻救了朱元璋一命,這份恩情重如山。

朱元璋對這位比自己年輕的同鄉贊賞有加,他觀察到徐達行事果斷而言辭謙遜,思考問題時深思熟慮,是個能夠擔當重任的人才。因此,每逢戰事緊張,朱元璋總是放心地將指揮權交給徐達。而徐達也不負所望,他在戰爭的洗禮中逐漸成長爲一位精通兵法、善于統兵的將領。

徐達的用兵之道令人稱奇,他總能根據戰場形勢靈活應變,以出奇制勝的策略扭轉乾坤。即使在不利的情況下,他也能巧妙降低損失,甚至反敗爲勝。

在朱元璋的征戰生涯中,徐達的身影總是那麽耀眼。無論是沖鋒陷陣還是防守應天,他都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朱元璋創立大明王朝的過程中,徐達立下了赫赫戰功,無人能出其右。徐達的死,也成了未解之謎。

八、李牧

李牧,戰國時期的璀璨將星,對于趙國的存亡續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毫不誇張地說,長平之戰後,趙國能延續數十年,李牧功不可沒,他的貢獻占據了半壁江山。

從曆史回望,李牧的兩大貢獻熠熠生輝。其一,他重創了匈奴,使之元氣大傷。正因如此,當秦始皇逐鹿中原時,無需分神顧及北方之敵,得以專心一統天下。其二,李牧是中國曆史上真正掌握騎兵精髓的將領。他不僅提升了騎兵的戰鬥力,更在對抗匈奴的戰鬥中,創立了一整套克敵制勝的騎兵戰術,對後世將領影響深遠。

作爲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是趙國的堅實後盾。他巧妙地將騎兵與步兵結合,發揮了兵種協同作戰的最大效能。在與匈奴的交鋒中,他運用智謀,采取誘敵深入的戰術,一舉殲敵十余萬,使匈奴退千裏之外,趙國北疆因此得以安甯。

之後,李牧被調往對抗秦國的前線,他多次與秦軍交鋒,勝多敗少。尤其在宜安之戰中,他圍殲秦軍十余萬,使秦國實力大損,因此被封爲“武安君”。英雄難過小人關,秦國施展反間計,通過誣陷,使得這位名將最終隕落。李牧之死,預示著趙國的衰敗,令人扼腕歎息。李牧的傑出貢獻和悲劇命運,使他在曆史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後世對他的任何贊譽,都不爲過。

七、白起

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輝煌的戰績,獨步戰國沙場。一生征戰沙場七十余次,戰無不勝,尤其是五次關鍵戰役,更是深刻影響了戰國的曆史走向。

曆經伊阙之戰,白起以雷霆之勢擊敗魏韓聯軍,斬首二十四萬;三伐楚國,他勢如破竹,攻占楚都,殺敵至少十五萬;華陽之戰,他如神兵天降,八日行軍千裏,殲滅魏趙聯軍十五萬;陉城之戰,他連下韓國九城,殺敵五萬;而在著名的長平之戰中,他更是以精湛的戰術擊敗趙國,殺敵四十五萬。

白起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時代,那時的秦國已通過商鞅變法迅速崛起,但尚未成爲霸主。他的使命,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通過一場場戰役,逐漸讓秦國成爲無可爭議的超級大國。

白起以軍人的敏銳和堅定,專注于如何在戰場上取得勝利。他的戰術靈活多變,每一次出戰都讓敵人膽寒。經過二十多年的征戰,他成功地將韓、魏、楚等國一一打服,爲秦國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長平之戰爆發時,列國中能與秦國抗衡的已寥寥無幾。這場戰役,不僅是秦趙兩國的大決戰,更是白起軍事生涯的巅峰體現。他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精湛的指揮藝術,贏得了這場改變戰國格局的關鍵之戰。

六、韓信

《史記·淮陰侯列傳》細膩地描繪了韓信一生的沉浮。開篇並未冗述其家世背景,而是從他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著手,透過“南昌寄食”、“漂母賜食”與“胯下之辱”三則轶事,巧妙地勾勒出韓信早年的艱辛歲月。

文中提到,韓信曾一度落魄,依傍人而活。然而,在這困頓之際,一位漂洗衣物的老婦以食物相濟,他心存感激,銘記于心,許下重重報答的諾言,其知恩圖報之本性可見一斑。

而“胯下之辱”一節,更是對韓信性格的深刻刻畫。面對屠夫的挑釁,他選擇了隱忍,從胯下屈辱地爬過。這一幕不僅展現了韓信的忍耐與克制,更爲他日後成就偉業埋下了伏筆。

被譽爲“兵仙”的韓信,其軍事才能卓越非凡,尤其擅長指揮大規模兵團,“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便是對其高超指揮藝術的贊譽。

韓信初投項羽麾下,然項羽剛愎自用,致使韓信懷才不遇。後轉投劉邦,得以施展渾身解數,使劉邦如虎添翼。

蕭何曾如此評價韓信:“如韓信這般國士,世間無雙。若大王只想在漢中稱王,那韓信確無大用;但若志在天下,則非韓信莫屬。”此言充分肯定了韓信的軍事天賦與戰略遠見。

五、嶽飛

嶽飛,字鵬舉,自幼便對《孫子兵法》情有獨鍾,更尋名師錘煉武技,終煉成“一縣無敵”的勇武。他的神力,猶如昔日的楚霸王項羽,能開三百斤巨弓,引得鄉鄰驚歎不已。甫一成年,他便投身軍旅,開啓了一段傳奇的征程。

公元1127年,嶽飛初試鋒芒,便一舉擊殺民軍首領張超,得宗澤識才提拔,後更以英勇善戰、深得軍心而名揚天下。在風雨飄搖的北宋末年,他如中流砥柱,平定內亂,又揮師北伐,抵禦外侮,收複失地。

嶽飛所率之嶽家軍,威名赫赫,令金兵聞風喪膽。他先後收複襄陽六郡,平定農民起義,誅楊幺,戰功卓著。而後,他揮師北伐,與僞齊和金國交鋒百余次,嶽家軍之名,自此始矣。金軍中流傳著“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贊歎,足見其威。

曆經戰火洗禮,嶽飛心智愈發堅定,每戰必勝,嶽家軍也日漸壯大,最終成爲南宋朝廷的五大護軍之一,且實力最強。他矢志收複中原,發動了多次北伐,成果斐然,不僅重挫金國,更激發了南宋上下的鬥志。

然而,就在嶽飛第四次北伐,大破金兵,形勢大好之時,卻接連收到十二道金牌。嶽飛的一生,雖在馬家渡、楚州、泰州三地小挫,但其戰功之盛,仍被世人所敬仰,成爲曆史上難以逾越的豐碑。

四、李存孝

李存孝,五代之傳奇狠人,被譽爲唐末無雙大將。在《殘唐五代史演義》的筆墨下,他如神祇般英勇,曾日取八寨,夜破三關,以十八騎士之威直取長安,戰無不勝。當然,這只是小說描寫,做不得數。但史料中的李存孝,個人戰力值堪稱爆表。

李存孝之名,威震四海,人們贊頌“王不過項,將不過李”。他身披鐵甲,手持馬鞭,腰懸弓箭與長矛,每臨戰陣,勇猛如虎,敵兵聞其名而喪膽。

身爲晉王李克用的義子,他被封爲第十三太保,功勳卓著。在平定黃巢之亂中,雖無演義中那般誇張戰績,卻也迫使黃巢自我了斷。

他的威名遠播,梁國將領聽聞他攻打潞州,竟不戰而退;攻打晉州,敵兵緊閉城門,不敢迎戰;至绛州,守將更是聞風而逃。李存孝所到之處,敵人多不戰而降,足見其勇武無雙。

然而,李克用的偏愛也引來了嫉妒。李存信,李克用之四子,亦是其養子,因李存孝之到來而失寵。他心生妒忌,設計陷害李存孝。他巧言令色,誘騙李存孝反叛,又向李克用誣告其有反心。

在澤州之戰中,李存孝以五百精騎沖入數萬敵營,生擒後梁悍將鄧季筠,一戰成名,獲馬千匹。然而,他功高震主,又因驕傲自滿,終被李存信陷害,落得五馬分屍的悲慘下場。

三、郭子儀

郭子儀,一代名將,生于武周盛世,曆經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朝,爲唐朝立下赫赫戰功。當安史之亂席卷而來,他如中流砥柱,力挽狂瀾,守護了大唐的江山。

郭子儀自年少時便受武舉之恩,從此步入軍旅生涯,曆經數十年磨砺,終在安史之亂中嶄露頭角。彼時,天下大亂,叛軍勢如破竹,而郭子儀則率領朔方軍,如同利劍出鞘,直指叛軍心髒。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使叛軍節節敗退。

然而,朝中權謀鬥爭不斷,郭子儀屢遭排擠,兵權被奪。但他始終矢志不渝,每次朝廷需要他時,他都挺身而出,擔當大任。在他的帶領下,唐軍勢如破竹,最終平定了安史之亂。

然而亂世之中,英雄亦難獨善其身。朝廷內部的鬥爭與猜忌讓郭子儀多次陷入困境。幸而皇帝最終明了他的忠誠與才華,再次委以重任。郭子儀不負衆望,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信念,爲唐朝的穩定立下汗馬功勞。

安史之亂後,唐朝元氣大傷,周邊異族趁機蠢蠢欲動。然而,在郭子儀的鎮守下,他們始終未能得逞。他用實際行動诠釋了“忠誠”二字的真谛。

郭子儀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曆經三朝變遷,見證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巨變。他的忠誠、勇敢和智慧成爲後世的楷模。在那個動蕩的時代裏,他如同一盞明燈指引著唐朝走向複興之路。

二、霍去病

自古沙場烽火起,英雄輩出,然而霍去病,這位少年英才,卻如彗星般劃破長空,令人矚目。兵法、戰策,在他手中仿佛活了起來,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成了決勝千裏的利器。

霍去病,年方十八,便隨舅舅衛青征戰沙場。第一次出征,便以驚人的戰績名震天下,斬首捕虜,功成名就。《史記》有載,其勇猛無比,一戰而勝,不僅大獲全勝,還斬殺了匈奴的重要人物,威名赫赫。

此後,他更是如日中天,四次北征,每一次都以輝煌的勝利告終。他的戰功不是以斬殺士兵數量計算,而是以殲滅匈奴的首腦爲記。元朔六年,他以八百勇士殲滅敵軍二千余人,被封爲冠軍侯,威震邊疆。

元狩二年,他再次奉命出征,以骠騎將軍之職,率領精銳之師,深入河西走廊,殲滅匈奴四萬余人。同年秋,他更是單身沖入匈奴大營,直面渾邪王,穩定了降衆的局勢,使得四萬余衆得以歸漢。他的戰功不僅使得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更打通了西域的道路。

他的兵法造詣深厚,但又不拘泥于古法。他用兵如神,靈活多變,以“變數”和“速度”爲戰略核心,開創了對匈奴的新戰法——閃電戰。他生平無一敗績,深得武帝信任,爲國家舍生忘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爲”的豪言壯語。

霍去病,這位年輕的將領,以他的智勇雙全,爲漢朝的疆土防禦立下了赫赫戰功。上蒼不允許他老去,只好把他定格在最閃耀的時刻。

一、項羽

曆史的浩瀚長河中,劉邦與項羽的故事猶如一曲波瀾壯闊的史詩。項羽,英勇無雙,名門之後,自幼便沉浸于文韬武略之中,秦末亂世,他如一顆璀璨的星辰,在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輝。而劉邦,起初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亭長,出身卑微,曾被家人诟病,然而他卻如潛龍勿用,靜待風起雲湧。

項羽英勇善戰,他的武力與智謀皆爲人稱道。巨鹿之戰,他破釜沉舟,以雷霆萬鈞之勢擊敗秦軍,讓諸侯跪拜,自此聲名鵲起,威震四方。然而,他的驕傲與剛愎自用也爲他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相比之下,劉邦則顯得更爲低調而內斂。他雖出身微末,卻懂得隱忍與權謀。他曾在困頓中掙紮,卻也在掙紮中學會了如何洞察人心,如何把握時機。他的智慧與韌性,使他在亂世中逐漸嶄露頭角。

項羽的表現堪稱曆代武將沖殺之最,縱觀中華曆代武將的記載,無有出其右者。一個沖鋒就斬殺漢軍一個將軍,隨手斬將就跟玩似的,關羽于軍中斬顔良,就足以威震天下,到了項羽這裏,隨手就是一個將領人頭。

當項羽在垓下遭遇失敗時,他的勇猛依然令人震撼。他沖鋒陷陣,如入無人之境,然而,這一切已無法挽回他的敗局。與此同時,劉邦卻憑借著他的智慧與謀略,逐漸蠶食項羽的勢力範圍。

最終,項羽含恨自刎于烏江之畔,而劉邦則贏得了天下。這並非簡單的無賴打敗英雄的故事,而是一場智慧與勇力的較量,是一場關于人心與時機的角逐。項羽雖敗猶榮,他的英勇與豪情永載史冊;而劉邦則憑借著他的智慧與韌性,贏得了這場曆史的較量。

1 阅读: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