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爲啥不讓老十三跟太子見面?張廷玉一句話揭開真相

卿心君悅 2024-03-29 21:40:03

文丨卿心君悅

清理刑部冤案一事草草收場之後,康熙帶著衆皇子、皇孫等一行人來到熱河狩獵。

期間發生了一系列變故:太子與春華的奸情敗露;老十四僞造調兵手谕嫁禍太子;老大、老十三被圈禁宗人府;太子被廢等等……

不過今天要聊的,不是上述這些大場面,大事件,而是在此之前發生的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康熙剛到熱河行宮不久,曾特意讓張五哥傳旨老十三胤祥,讓其以後不要跟太子見面。

初看這個細節的時候,我一直以爲這是康熙對老十三的變相保護,擔心其受太子牽連。直到重刷這段劇情,看到張廷玉的一句話,我才明白康熙此舉的真實目的。

處境尴尬

刑部冤案一事,讓康熙對太子的失望達到了極點。

他無法接受自己悉心培養了三十多年的兒子,竟是如此的不堪。平日裏遇事不是往後躲,就是甩鍋撇責。拿著戶部的錢揮霍,沒錢還款便賣官鬻爵,如今更是喪盡天良的幹出了誣良爲罪,收錢買命的貪贓枉法之事。

可失望歸失望,三十多年的期望與偏愛不會一瞬間被瓦解。

同時真要廢了太子,對朝局穩定不利,很容易引起蕭牆之禍,奪嫡之爭,于是便有了康熙深夜前往上書房,張廷玉火燒奏折的戲碼。

也就是說,直到刑部冤案一事結束,康熙也沒有真正動了廢太子的心。

不過,不廢不等于不想敲打警示一番。

于是,在熱河行宮接見外藩使臣的時候,康熙以太子生病爲由,沒有讓其參加。隨後,又將招待使臣這個專屬太子的任務,交給了在清理刑部冤案中表現優異的老八胤祀。

這讓太子的處境更加尴尬了。

上面的康熙老爹有意冷落,下面的兄弟虎視眈眈,他夾在中間如履薄冰,自覺離被廢的日子不遠了。

只不過造成這種局面,又能怪誰呢?

怪老八陰險,背著所有人誘審肖國興?以至于肖國興毫無隱瞞的供出了太子的罪狀?

可問題是,如果太子自身夠幹淨,沒幹這樣的事,老八又怎會有可乘之機?

權力的鬥爭,遠比我們想象的慘烈殘酷。它遵循的是叢林法則,勝者爲王敗者爲寇;掩埋的是森森白骨,一將功成萬骨枯。陰謀詭計也好,明槍暗箭也罷,在權力鬥爭之中,這些都是遊戲規則的一部分,只不過不宜見光罷了。

沒有高明的手段,沒有謀局的心計,沒有自保的能力,只能在權力的鬥爭中淪爲墊腳石或是犧牲品。

從這個角度來說,就算沒有老八下套,太子也很難順利走上大位。

備受打擊的太子,來到了老十三胤祥的住處。

不過,他可不是去找老十三訴苦的,而是另有目的。

其一,向老十三打探“叛徒”肖國興的消息。

在太子看來,如今能夠絕地反擊的突破口在肖國興的身上。只要找到肖國興,說服其翻供,或是問清楚老八究竟是如何敲開肖國興的嘴的,那麽事情或許還有轉圜的余地。

其二,試探老十三。

老八是下套的主使太子清楚,但是他對老十三同樣心存疑慮。在他看來,老十三協同辦差,怎麽可能事前一點風聲都沒得到。也就是說,太子向老十三打探肖國興的消息,也是爲了試探老十三是否真的不知情。

栽了這麽一個大跟頭,如今他是真的拿不准誰是敵,誰是友了。

對于太子的懷疑,老十三自然所有察覺,爲了自證清白,他不惜發了毒誓:

“我老十三再渾,也不會在背後放人的冷箭,何況是放你太子爺的冷箭。我向你發誓,肖國興去哪兒了,我確實不知道。八哥在皇阿瑪那兒說了什麽,我也一點不知道,如果有半句假話的話,叫我死于刀劍之下。”

聽了老十三的毒誓,太子意識到,老十三很可能真的不知情,既然如此,他也沒有糾纏下去的必要了,便起身准備離開。而臨走前,還不忘激老十三一把:

“你給老四捎個話兒,我這回啊,是栽在老八手裏了。你們也得多防他一點兒啊。你們鬥不過他。”

在太子找老十三談話的當口,康熙帶著張五哥溜達到了太子的住處。得知太子來了老十三處,康熙沉吟片刻,一面讓人將太子叫回來,一面安排張五哥私下去找老十三傳旨。

就這樣,太子前腳剛離開老十三的院子,後腳張五哥就帶著康熙的口谕到了:

“十三爺,皇上有旨,叫你以後不要再跟太子見面。”

張五哥話畢,老十三沒有多問,只是若有所思的望了望太子離開的背影。

圈禁

在康熙告誡老十三不許見太子之後,發生了幾件足以改變朝局的大事:

第一件:明黃如意成獎品。

熱河圍獵正式開始之際,康熙將太子專屬的明黃如意作爲獎品,准備獎勵給表現最出色的皇子。雖然最終如意被賞給了弘曆,但太子失去聖心的事已經昭然若揭。

第二件:太子與春華的不正當關系敗露。

圍獵當晚,心灰意冷的太子去找春華發泄心中苦悶,恰巧被康熙抓個正著。這件事,讓康熙徹底動了廢太子的心思。

第三件:八爺黨僞造調兵手谕。

荒唐事敗露,意識到情況不妙的太子,當即去找老四和老十三托付家小。與此同時,得到風聲的老十四帶著僞造的太子調兵手谕,找到老八,試圖趁亂給予太子致命一擊,陷害其有篡權謀反之意。

等事情暫時平息,心思缜密的張廷玉私下提醒康熙:

“太子縱有般不是,但有一點,微臣是萬難相信,那就是太子調兵之事。他又這個心機,可絕沒有這個膽量。皇上,微臣以爲那張調兵的手谕……”

張廷玉這話說的還是太委婉了。太子何止是沒有這個膽量,連這個心機都沒有。

果然,康熙仔細端詳了那張手谕之後,發現確實是模仿的手迹,當即表示要徹查此事,卻被張廷玉勸阻:

“可現在去查,無從著手啊。”

爲何無從著手?

水太渾!

正常來說,太子被廢,誰受益最大,誰的嫌疑最大。可從當時的局勢來看,每個人都有嫌疑,老大、老三、八爺黨,甚至包括表面上是太子黨的老四。

畢竟只要太子被廢,所有的阿哥都自動成爲了候補人選。

也就是說,單從筆迹或是動機的角度,事情確實無從著手。別說不可能把每個人叫來挨個問話,就算真的如此,又能問出什麽呢?

僞造太子手谕調兵,這是掉腦袋的事,誰又能正大光明的承認呢?

在這種情況下,張廷玉的建議顯然是明智的。與其立刻徹查,打草驚蛇,倒不如暫且按兵不動,假裝並沒有發現異常,待對方逐漸放松警惕,反倒更容易查到真相。

最終,康熙聽從了張廷玉的建議,而太子調兵“謀反”一事也演變成了兩條線推進:

一條明線:手谕的真假並未受到懷疑,康熙宣告太子被廢。

一條暗線:私下調查假手谕出自何人之手。

爲了將戲做足,在康熙宣布太子被廢之前,張廷玉奉旨故意詢問了事發之時與太子在一起的老十三。

張廷玉一共問了四個問題:

“你今晚爲什麽單獨與太子外出?”

“淩普帶兵進宮的事你知道不知道?”

“這手谕你知道嗎?”

“淩普曾經是你的下屬吧?”

這四個問題全部暗指老十三有與太子勾結謀反的嫌疑。這讓向來坦蕩的老十三既委屈又憤懑,于是口無遮攔的回怼道:

“他不但是臣子的手下,更是皇阿瑪的臣子。”

老十三話音剛落,康熙便下令將老十三圈禁起來。

至于目的,還是那句話,這是康熙按兵不動的“迷魂陣”,爲了讓真正的背後主使認爲計謀成功了,進而露出狐狸尾巴。

看到這一幕,我雖然理解康熙的決策,但是卻還是忍不住爲老十三抱不平。或許這就是生在帝王家的悲哀吧。貴爲皇子,也難逃棋子的命運。

真相

這時,我們再回過頭來思考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問題:剛到熱河行宮時,爲何康熙特意傳旨不讓老十三與太子見面?

答案就在張廷玉的一句話裏,即張廷玉問老十三的最後一個問題是:淩普曾經是你的下屬吧?

老十三從小在軍營裏長大,其在軍中的威望很高,這是其他所有阿哥都無法比擬的。很多人重要崗位的人都是老十三一手帶出來的,比如這個熱河駐軍營地的都統淩普,比如在禦前當值的圖裏琛等。

這意味著什麽?

這意味著老十三與太子的組合十分危險。

也就是說,康熙不希望老十三與太子過于親密,就是爲了防止太子铤而走險,動了搶班奪權的心,畢竟以老十三的威望與行軍布陣的能力,加上太子儲君的名號與地位,想要“謀反”成功也不是沒有可能。

康熙正是爲了提防這一點,才不希望老十三與太子見面。

同時,注意劇中兩個細節:

細節一:淩普帶兵進駐行宮的時候,康熙的第一反應就是太子逼宮了。也就是說,在康熙的潛意識裏,是認爲太子有逼宮的可能的。

細節二:在張廷玉提醒康熙手谕可能有假之前,康熙從未對此有過任何懷疑。

這兩個細節足以說明,康熙對太子一直有提防以及深深的戒備。

那麽問題又來了:爲何康熙之前沒有阻止過老十三與太子與見面?

原因很簡單:

之前的太子地位穩固,康熙對其處處維護,太子自然不會有別的心思。而刑部冤案一事之後,康熙有意疏遠冷落太子,甚至不讓其以儲君的身份接見外藩。

這樣一來,難保太子不會因爲覺得儲君之位不穩,起了謀權篡位的心思。即便這種可能性很低,但他也不得不防。

要知道,康熙不僅僅是太子的父親,更是大清朝的統治者。作爲統治者,將所有可能威脅到自己權力與地位的因素扼殺在搖籃裏,是極其常規的操作。

也是這件事讓我明白了,當初康熙爲何不願意給老十三加封。

老十三與老四一同去江南赈災籌款,結果老四憑借此事晉升了郡王,而沒少賣力的老十三卻沒有得到任何獎賞。

爲啥?

同樣出于忌憚的帝王之術。

一來,康熙不希望在軍中有威望的老十三太過耀眼,以免其動了不該動的心思;

二來,老十三是太子一黨,有了老四這個郡王已經夠了,再給老十三升職,那太子一黨的勢力就可能威脅到皇權了。

三來,提防老十三與老四另起爐竈。

說到底,身在帝王家,血脈親情永遠排在權力地位之後。

卿心君悅,讀別人的故事,過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溫暖你,我。

0 阅读:72

卿心君悅

簡介:情感觀察者,書評人,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