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樂業,雄安的“幸福”故事

雄安發布 2024-04-23 16:14:19

“有活了!”李偉快速喝了口水,擰上保溫杯蓋,戴起帽子,騎上電動車,出發。

今年38歲的他原本在容城縣開個小賣店,現如今,他是雄安新區的一名快遞員。“掙得多的時候,一個月上萬呢。”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區正式設立。新區規劃範圍包括河北雄縣、容城、安新三縣行政轄區,以及周邊部分鄉鎮,規劃面積1770平方公裏。

這意味著,超過12萬名如李偉一樣,來自河北雄縣、容城、安新三縣的農民,將走進雄安的社區,擁抱全新的生活。

往前看,他們祖祖輩輩都是華北平原上的農民;往後看,他們是“未來之城”雄安的第一代居民。一場融入城市生活的變遷,爲這些新雄安人帶來的,可能有陌生的緊張感,但拉長時間線,他們會漸漸體會出全新的幸福感。

雄安新區悅容公園。新華社記者張铖攝

有房住,有活幹

走在新區街頭,一排排簇新的住宅樓比肩而立,幼兒園、學校、醫院、超市、老年服務站等一應俱全,按照“15分鍾生活圈”構建的宜居社區,非常便于人們日常生活。

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容和悅容小學學生舉辦主題活動。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新區回遷的群衆,首先要安下來,安居才能樂業,安下來才能大發展。”雄安新區相關負責人說。

根據相關政策,由于民用住宅和承包的責任田被征用,雄安新區的回遷居民可以按照每人50平方米的標准,獲得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和容西片區安置房,並且全部爲精裝修交付。

“這裏的樓房質量、居住環境可比村裏好太多了。”王娜說,她今年50歲,原本是容城縣小裏鎮的農民,回遷後住在西泉社區的西泉北園,“我們夫妻倆和兩個女兒,一家四口置換了200平方米的新房,現在住的是120平方米的,挺寬敞的,住著很舒服。”

在張紅豔的家中,陽台上幾盆盛開的花格外顯眼。她以前居住在容城縣八于鄉東河村的老屋,冬天在家穿著棉服也不暖和,自從2022年年底遷入容西片區春曉南庭小區後,新家寬敞明亮,屋子裏都是地暖,冬天室內溫度也能維持在25攝氏度左右。

市民在雄安新區悅容公園遊玩(2023年3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牟宇攝

1992年生人李志宇,此前是雄縣東照村人,2022年安置在興慶社區隆昌居。他家置換了兩套新房,一套120平方米,一套70平方米,與在大城市打拼的其他同齡人不同,兩夫妻和一個讀二年級的女兒,“現在完全不需要爲住房操心。”

如果說居民是新城最重要的群體,那麽就業就是這裏最重要的民生工程。爲了幫助他們快速適應、找到工作,政府千方百計、下大力氣進行社區訪談和動員、組織零工驿站,並且爲靈活就業人員提供現場招聘、信息推介、政策咨詢等一系列公益性服務,在社區厚厚的“民情台賬”裏,相當一部分都記錄著就業摸排情況。

回遷之後,羅河社區的杜靜南成功應聘上了社區的“專項崗”,開展安全巡查、登記常住人口信息等治理服務工作。她說,“之前在服裝廠上班,強度大、很辛苦,經常加班、上夜班,而且工資發放也不穩定,有時一拖就是好幾個月……現在能在家門口工作,還給交社保,平時也不耽誤接送孩子和照顧老人。”

“一看到企業放出合適崗位,就給我打電話,鼓勵我投簡曆、踴躍嘗試。”李志宇說,目前,在社區的政策扶持下,他已經成功入職雄東中鐵惠生活物業服務公司,升職爲秩序部主管。

“每月工資4000多元,有五險一金,在家門口騎個電車就上班了,不像之前在各地奔波、找工程找活兒。”李志宇對現在的工作很滿意。

統計顯示,新區自成立以來,已經累計組織各類招聘活動200余場,提供用人需求超過30萬個,基本上“月月有招聘活動、周周有直播帶崗、時時有就業服務”。僅2023年,新區發布的用人需求就達11萬個,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8500余人次。

求職者在雄安新區人才集市上咨詢招聘崗位信息(2023年2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樂業才能安居。一手抓務工,一手抓産業,按照‘疏解企業入新區,配套産業推崗位’的思路,實現精准勞務培訓,精准‘點對點’輸送,確保群衆就近就業、穩定就業。把回遷群衆嵌在産業鏈上,實現回遷群衆逐步致富、持久致富。”容西片區西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黨總支書記楊爍感歎說。

有人情,有煙火

3月29日上午,容東片區龔莊社區食堂正式開業,現場氣氛熱烈,人潮湧動,精武門舞獅團和小光歌舞團正在表演瑞獅點睛。

爲了讓社區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吃上方便省心、經濟實惠的飯菜,龔莊社區聯合中鐵建物業整合社區資源,專門打造了這家社區食堂,一眼望去,菜色不少、用料十足。

龔莊社區食堂並不是第一家,在雄安的一些社區,老年人已經習慣了社區食堂的貼心服務。

“食堂每日按時供應早、中、晚三餐,種類非常豐富,60歲以上老人還能打折。”食堂服務人員說,“一個老人一頓飯只需3至5元就能吃飽、吃好。”

“和老伴兩個人,加起來一個月4000多塊錢。”一位正在就餐的老人說,“錢是夠花了,現在搬進了樓房,住也不用愁,吃能吃多少呀。”

據了解,雄安新區管委會按照年齡每月給60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金,每人從1700至2200元不等,這筆錢讓進城的老年人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社區食堂也是爲居民提供了一個交流活動的場所,大家可以在這裏聚餐聚會、分享交流,開展社區活動,過集體生日等等。”雄安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李濤說。

因爲搖號分配房屋,同村成員經常被分在不同小區,爲了讓進城的居民盡快適應城市的鄰裏關系,社區不斷嘗試、大膽創新,推出多項舉措,讓嶄新樓宇間恢複村裏熱乎乎的“人情味”和“煙火氣”。

今年75歲的韓宏儒,搬到新家之後,幾乎每天都到小區附近的容西第一養老驿站打乒乓球。“以前打球最多是同村好友切磋,現在周圍回遷小區的乒乓球愛好者都來較量,越打越有趣,打完還可以免費量血壓。”

在他提及的養老驿站裏,還能看到台球室、書畫室、醫療保健室、心理咨詢室等,全部免費開放使用,貼在牆上的一張課表排得滿滿當當,朗誦、影視欣賞、八段錦、廣場舞……不難看出,活動內容豐富,居民生活充實。

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南文營社區居民在社區養老驿站活動室練習書法。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工作人員介紹,養老驿站裏有志願者會定期爲老人提供義診、免費理發等服務,還會舉辦健康護理、預防電信詐騙等日常講座,“每天有100多位老人來這裏活動,不少老人在這裏結識了新朋友。”

“我們這些回遷戶裏,其實只有老人是最難適應的,剛開始出門找不到路,在家不會用燃氣……”李志宇說,現在他們逐漸發現,社區公園每天下午都有跳廣場舞的,聊天下棋的,甚至登高跷的,和以前村裏頭也差不多,老人們還學會了坐免費公交車去看雄安新城,去以前朋友家串門。

雄安新區相關負責人說,今年還要加快集聚“服務”要素,一定要讓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銜接好安居和樂業,讓群衆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些回遷群衆笑稱:“我們跟其他大城市人沒啥區別了,唯一有的就是可能膚色黑一點,這是因爲過去農活幹得多咧。”

來源:新華社(瞭望智庫雄安研究中心課題組胡雯)

1 阅读:3

雄安發布

簡介:雄安新區唯一官方大魚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