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丨道德經爲何不提倡努力,總說“無爲”

大道有型 2024-03-25 20:25:40

王德峰老師有段話讓我印象深刻,是關于業力和怎麽消業。

說實話,這些概念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挺難懂的,但王老師在視頻裏解釋得特別清楚。

他說自己當年在工廠當工人,高考恢複後,他就去考了試。在填志願時,選了哲學專業。他老爸聽到後,一個頭倆個大,問他爲啥不學點實用的專業,將來好找工作。學哲學幹嘛,感覺沒啥用。但王德峰說,他就喜歡這種“空”和“虛”的東西。

然後他解釋說,爲啥喜歡哲學的念頭會進入心中呢?都是業力在作怪。那怎樣才能消除這些念頭呢?就是消業。

做事的時候,不要老想著結果,只要把事情做好就行了,完全不用在意結果。這樣就不會有新的業力産生了。

《道德經》裏爲啥沒有“努力”這個概念呢?因爲努力都是人頭腦中的小我在作怪。定個目標,然後爲之努力奮鬥,這已經成爲了現代人的常態。

但順利實現目標只是短暫的時刻,更多時間裏,我們都在朝著那個目標努力,這個過程業力累積全都來了。實現了目標就高興得不得了,實現不了就消沉抑郁。

王德峰還在另一個視頻裏說,他希望人們能像屎殼郎一樣活著。你看紀錄片裏,屎殼郎推著糞球突然卡住了,但它會換各種方向角度嘗試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找到方向後,就繼續推著糞球趕路。整個過程中,遇到了坎坷它也沒啥情緒,從困境中脫離出來也沒啥可慶祝的。

用佛教的理論來解釋,涅槃境界就是不再入輪回,不再“存在”,歸于空境。而消業就是佛教中常常提到的,業力因果會形成循環。

我覺得這些觀點,你當成迷信也好,信仰也罷,都是沒法證實也沒法證僞的事情。但多一個視角看待人生也未嘗不可。

努力的前提是你要有個爲之奮鬥的目標,但這個目標的確立常常源于小我的執著。這種對目標的追求過程,正是造業的過程。有了業力就要消,但消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智慧又會生出新的業力,最後在輪回中反反複複。

而且,有業力在的話,人就不得自由。你想啊,都不知道從哪來的願望,深深地紮根在心中,一生就只會爲各種目標忙碌,哪來的自由呢?當然,這種情況用另外一套方式來解釋,也可以看作是幸福之事。那就是找到你內心深處的聲音,找到爲之奮鬥終身的事業。

但老子可不這麽看,他和佛陀那種級別的智者,要的是不入輪回。想象一下,此生消去所有業障,而不生新的業力,死亡到來時,正負歸零,沒有新的業力等著下輩子去消解,也就沒有理由再次來到這塵世,涅槃境界就達成了。

基督教和佛教的教義中都有“原罪”思想,怎麽見得呢?難道一生行善也有罪麽?佛教的解釋相當深奧,大概意思就是,你來了這塵世,就說明有罪,有業力需要消。沒有罪,沒有業力,你根本不會出現在這世界上。

反正“努力”和“自律”以及“奮鬥”這些概念,在智者眼裏,可能都不怎麽樣。看起來努力的人用不著努力,看起來自律的人用不著自律。

《道德經》要是強調努力和奮鬥,那肯定是假經了。

 
3 阅读:16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