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林:如何從紫禁城文武建築布局體察中華文脈?

華輿 2024-04-01 13:11:17

中新社北京3月30日電 題:如何從紫禁城文武建築布局體察中華文脈?

——專訪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研究館員 王子林

中新社記者 應妮

紫禁城是全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已有600余年曆史。行走其中,人們很容易感受到它的宏偉壯麗。故宮博物院的生命線,就依附在紫禁城的宮殿中,順著它的文化脈絡生長、延伸。

這座建築群的至美境界體現在何處?如何從紫禁城的文武建築布局體察生生不息的中華文脈?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研究館員王子林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予以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看紫禁城建築布局的特點?

王子林:漫步北京紫禁城中,細心的觀衆或許會發現,城內文化、文治方面的建築、設施多在東側,兵刑、武備性質的宮殿、設施多在西側。比如,太和殿前東西兩側聳立著兩座重檐樓閣,東爲體仁閣,西爲弘義閣,黃色琉璃瓦庑殿頂,形成東西對峙護衛正殿的格局。

這種東文西武的建築格局,可以追溯到洪武時的南京都城。朱元璋定都南京,創建紫禁城,在正殿奉天殿東西兩側建文樓、文華殿和武樓、武英殿。明代之前,重要建築的正殿兩側雖有文武二組建築,但並沒有強調文與武的特質,而是把它視爲鍾樓和鼓樓的形制,在整個宮城和都城中都是孤立的。

▲在香港展出的“穿越紫禁城——建築營造”展覽上的太和殿及其周邊建築的模型。張炜攝

北京紫禁城于明永樂年間開始建設,也強調文武特質,並在文武二樓後面建文華殿和武英殿,並與北京城的崇文門和宣武門遙相呼應,形成新的城市布局特點,即以中軸爲准把城市分爲文武對稱分布的格局。

“割文武而制異”,這就是紫禁城的都城規劃。

中新社記者:紫禁城東文西武的建築布局有何深意?

王子林:東文西武的傳統可以上溯到《史記》,這一建築格局是傳統文武之道、仁義之道和陰陽之道的體現。它昭示宇宙、天地、世界就是這樣組合的,所以城市也是這樣組合的,如此就構成了一座城市的非凡氣質。

▲雪後故宮。韓海丹攝

文武之道源自堯舜之道。孟子說“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堯舜之道即是仁道,其核心是文德。古人認爲,修治文德可以使遠方之人歸服,文德有仁慈、敦厚、溫和、純正等義,正如《論語·季氏第十六》所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明代將都城北京城和宮城紫禁城按文武布局,目的是“秉文之德”“對越在天”,追求天下太平的理想。

▲從午門觀看北京故宮博物院。杜洋攝

清順治年間,北京紫禁城裏的文昭閣(文樓)改稱體仁閣,武成閣(武樓)改稱弘義閣,將“文”用“仁”代替,“武”用“義”代替。改稱體仁、弘義,目的是強調“守天下曰仁”。

需要指出的是,清代雖易名,實質上仍繼承了傳統文化認知中的核心價值觀。弘義即大義,指君子要遵守社會倫理道德。體仁,則指作爲君子首先要有仁德,然後才能教化他人。

中新社記者:今人應如何從紫禁城文武建築布局,體察生生不息的中華文脈?

王子林:古代中國人信奉陰陽學說,這是傳統哲學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理論之一。人們將對立、相反、矛盾的事物進行組合,從而形成一個對立統一體,這是對天道的诠釋。

▲2024年3月8日,北京天氣晴好,不少市民、遊客來到故宮博物院參觀遊覽。趙文宇攝

紫禁城的文武格局,實際上就是陰陽格局。這一方面體現在文武建築布局上,另一方面,政治體制的文武官僚系統是按陰陽之道而設置的。

從周代開始,官員上朝制度就出現了按品位、等級排列的次序;唐代時,雖然沒有出現帶文、武名稱的二樓,但文官是從東門入,武官是從西門入;明代繼承這一傳統,根據《大明會典》的規定,上朝時文官需位于文樓之北西向,武官需位于武樓之北東向。

從文武之道、仁義之道到陰陽之道,使紫禁城的文武建築布局上升到了認識本體論的高度。這種文武建築格局,是仁義觀念的反映。仁與義,不僅屬于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觀,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紫禁城作爲文化的載體,就像一粒火種,使幾千年的文明內化于建築布局中,得以薪火相傳。

中新社記者:中西方建築理念存在怎樣的差異?紫禁城的布局對周邊國家的傳統建築産生哪些影響?

王子林:紫禁城是中國本土文化的産物,是在儒家思想指導下建造的城,因而産生了一套獨特的建築語言,如太和殿、乾清宮、坤甯宮、神武門、午門等。紫禁城的建築雖然在外形上無多大的變化,但它的布局及其名字的取向卻十分重要,直接關系著這座建築的功用及其所體現出來的豐富精神境界。

▲2023年3月28日,“輝煌中軸”展覽在北京的首都博物館開展,中軸線沙盤吸引參觀者。北京的中軸線成爲城市文化的代表。易海菲攝

正如一百多年前瑞典學者喜仁龍(Osvald Siren)在實地勘踏過紫禁城後所說的,連續的水平和空間的積累以及韻律的意境,是構成紫禁城決定性均衡狀態的基礎,這種均衡狀態也表現出傳說的、哲學的、科學的智慧結晶,使得這座城市精巧地成爲宇宙中心的象征。

西方建築則大爲不同。不少西方建築名稱是建築本身形式的體現,比如凡爾賽宮直接用巴黎郊區一個小鎮的名字作爲自己的官方名稱,英國的白金漢宮,這一名稱在字面上也沒有深層含義。

中國古代聖賢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所發現的宇宙奧妙,被神聖化、情感化,成了不容置疑的理性原則。人們把天體的運行與地球上的時間變化、季節更替對應起來,這樣的思想認識也反映到了建築上。所以,包括紫禁城在內的古建築能與宇宙“對話”,天地山川與建築融爲一體。南京奉天殿、北京太和殿的形成,就反映了古人對宇宙之道的認識。

▲2022年7月28日,一列複興號動車組駛過北京中軸線南端標志建築的永定門。北京中軸線是由一系列建築、曆史地標、曆史街道、橋梁和遺址共同構成的空間綜合體。如今,它已融入現代生活、回歸社會、服務于人民。富田攝

紫禁城的布局對周邊國家的傳統建築産生了影響。已故建築學家、清華大學郭黛姮教授曾指出,越南皇宮位于順化城,其順化城和皇宮均參照北京古城、皇城而建。

中新社記者:作爲一名工作35年的老“故宮人”,您行走在紫禁城有何感懷?

王子林:每當我站在太和殿的月台上放眼望去,東邊是體仁閣,西邊是弘義閣,凡與文、仁、春有關的建築皆位于東方,凡與武、義、秋有關的建築皆位于西方。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春回大地,陽氣升騰;西方是太陽落入的地方,七月流火,陰氣凝聚,形成城市中的一陰一陽。我認爲,從古至今,中國人皆具有仁心,這是中華文脈代代相傳的根基。

▲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以及體仁閣和弘義閣。馮軍攝

要全面解讀紫禁城的建築,不能只看到壯美的建築和精湛的建造工藝,更要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在紫禁城建造過程中,匠人功不可沒。同樣不能忽視的是,在營建規劃的背後,還有一支龐大的、通曉中國文化的文人團體在出謀劃策。從堯舜禹到孔孟,從董仲舒、韓愈到程朱理學,這是一條清晰的文脈,紫禁城就是中華文脈的表現形式。(完)

受訪者簡介:

王子林,1989年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同年入故宮博物院工作,從事宮廷文物的保管、陳列與研究工作,現爲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研究館員。主要研究對象是明清宮廷建築與宮殿原狀陳設,注重探索其生、成、壯、微的發展演變和德本財末的仁聖之道。代表著作:《紫禁城原狀與原創》《明清皇宮陳設》《喚醒沉睡的宮殿:故宮宮廷原狀考察》《抱蜀不言:乾隆七十三年的堅守》《紫禁城建築之道》《欽安殿原狀》(主編)、《日升月恒:紫禁城的文德光華》。主持展覽:《照見天地心:中國書房的意與象》《祥開萬象:故宮與西藏文物聯展》以及太上皇宮原狀陳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