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畫未來新圖景——太原加速建設全省民生幸福首善地

太原日報 2024-04-07 08:41:00

民生是發展的起點和落腳點,抓民生也是抓發展。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注重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下功夫解決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加速建設全省民生幸福首善地,太原入選“2023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扮靓“城市會客廳”

城市建設風貌最能展現一個地區的發展和進步程度。

春節期間,在中國鐵建電氣化局第二分公司太原軌道交通1號線項目部,韓曉飛和他的工友們依舊沒有停下手中的活計。“1號線軌行區間需要鋪設電纜600多公裏,目前還有40公裏需要在短期內完工。電纜輸送的電壓主要是給信號機、轉轍機等送電,一點也馬虎不得。”韓曉飛說。

“洞通”“軌通”“電通”……1號線的建設,向著年底開通運營的目標不斷邁進。太原地鐵連線成網,將迅速拉大城市框架,全面拓寬發展空間。爲加快構建“一核兩翼多板塊”城鎮發展格局,我市加快推動城市發展空間向南北延伸、東西拓展,濱河西路南延、泥向線等一大批重點工程相繼完工,蒙山大街西延正加速推進,攝樂街西延納入今年施工計劃……高品質宜居城市的底色更靓、成色更足。

既有大刀闊斧,更有“繡花”功夫,一批市政道路、排水防澇、汙水處理、集中供熱擴容等工程相繼實施。去年完成濱秀園等20座泵站、大黑水河泵站等7項工程;加快實施東山過境輔路等17項工程;按照適度超前原則,新謀劃了新蘭路改造、龍城汙水處理廠新建等14項工程;陽曲熱源廠于去年10月20日點火運行,新增供熱能力2000萬平方米。

在勝利橋西,興華街雨水泵站馬不停蹄地加快建設。作爲我市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建設的一項重點工程,去年實施的興華街周邊排水系統及道路提標改造工程,涉及多個重要排水系統,使雨水泵站、調蓄池及雨水方涵實現聯動運行,完善雨水抽排、超期雨水削峰、防洪減澇、雨水汙染控制等功能,同步對興華街上遊和下遊管道存在淤積、卡點、堵點的局部節點進行全面整治。“如果8台泵全部開啓,泵站每秒可抽排20立方米的雨水進汾河,抽排不及的雨水將進入調蓄池。”市城鄉管理局市政建管中心興華街項目負責人牛瑞皓介紹,“雨水泵站今年汛期前投運後,將徹底解決興華街周邊雨季積水問題。”

修建“小微公園”、治理內澇頑疾、改造老舊小區……隨著一項項“美麗工程”的實施,市民在家門口、于細微處感受著太原這座城市的溫度,幸福指數不斷攀升:去年,我市建成內澇安全預警監測系統,在市區低窪路段、車輛下穿通道等8類場景、690處點位,安裝監控和水位傳感器等物聯感知設備,城市防汛有了“智慧大腦”;老舊小區改造共開工680個小區、開工率115%,開工小區數和開工率均超額完成任務;春節假期,全市各公園共接待遊客251萬人次,公園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爲緩解“停車難”問題,通過新建停車位、開放共享車位、增設夜間限時停車位等方式,新建、釋放停車位11.3萬余個。

燈火璀璨的鍾樓街上,五步一景,十步一觀,濃郁的紅色讓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年味。春節假期,鍾樓街客流量超過100萬人次,同比增長83.52%。隨著太原堅定實施城市“雙修”戰略,推進城市有機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品質,衆多曆史風貌街區煥發新生。

提升環境獲得感

2月下旬的一場大雪,讓西山變得清新素雅,山巒、樹木和建築物都被白雪裝點得格外妖娆,俨然是一幅經典的水墨山水畫。開展綜合整治以來,西山地區累計治理破壞面1萬余畝,造林綠化近20萬畝,林木覆蓋率由不足20%提升至86%以上,實現了從滿目瘡痍到“郁郁蒼蒼三十裏”的華麗轉身。

降雪也給水質監測帶來不小的影響。雪後的路上結了暗冰,沒法開車,來自太原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水質監測員曹檬檬和趙鑫只能小心地往岸邊走。在汾河出山口的上蘭村,河水流速快,一般不封凍,但這裏寒風刺骨,手凍得發麻,兩人已經習慣了這樣的作業環境,甩桶、拉桶、提水一氣呵成。“有一些自動監測站設備難以處理的項目,像重金屬等指標的監測較爲複雜,就只能通過人工采樣送到實驗室去分析。”曹檬檬表示。分布在汾河太原段各斷面及水庫的采樣點有20多個,監測中心的16名水質監測員,兩兩一組,每個月都要仔細抽檢一遍。

采樣結束後,兩人習慣性地拿起手機,拍起雪後的汾河。“現在的水質是越來越好了,經常能拍到河裏各種各樣的鳥類,作爲一線工作者,更能切身感受到身邊環境的變化。”曹檬檬說,“你看,這是我在溫南社國考斷面采樣的時候拍的一只白鹭,可以清晰地看到倒影,說明水質變得清澈了。”監測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6個地表水國考斷面均爲優良水體,優良率連續兩年達到100%。

晉陽湖水系連通節點工程基本完工,水源置換關井壓采成效顯著,三晉名泉晉祠泉實現初流……在晉源區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傳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該區提出,今年繼續加強晉祠周邊補水體系建設,啓動實施晉祠泉複流配套水利工程,力爭晉祠泉早日實現穩定複流。據統計,在2022年完成壓采2000萬噸地下水任務基礎上,2023年我市再壓采2600萬噸。

“現在經常能看到雪後的西山,這在雪後濕度大、能見度低的情況下,頗爲難得。”家住南中環橋西陽光汾河灣的賀女士深有感觸地說。過去的一年,我市實施揚塵汙染、工業汙染、燃煤汙染、運輸汙染四大治理工程,提高科技治汙能力,推動空氣質量持續穩定好轉:市區空氣質量綜合汙染指數爲4.95,同比下降2.8%,爲2019年以來“四連降”,曆史性降至5.0以下,爲2013年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平;PM2.5濃度爲41微克每立方米,下降6.8%,改善幅度高于全省2.6%的平均水平。

春節期間,很多回到家鄉的人發現,太原河流變清了,藍天增多了,空氣更加清新,公園、綠地就在身邊……城鄉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高,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讓人們的鄉愁有了寄托,幸福感滿滿。

織牢民生“兜底網”

獲得技能大賽第一名的那天,任敬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句話:踏踏實實用心做好每件事,是我在山西大衆高級技工學校學到的最高技能。在衛校學習口腔醫學的她,通過專業培訓,成爲並州技術能手。

像任敬一樣,如今在太原,社會各類從業人員可以便捷地獲取培訓資源,從而提升技能水平、獲得職業認證、評上技能等級,獲得更寬闊的職業發展空間。

就業、上學、養老、吃飯、看病等,是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活日常,承載著每一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爲把民生願景打造成幸福實景,我市提升民生服務供給水平,讓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2023年以來,我市聚焦“均衡”,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學校建設,從源頭上緩解教育資源“東重西輕,南強北弱”的問題。在市級層面,重點加快推進新建、續建項目,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同時布局新校建設項目,持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市屬5所公辦中小學共提供學位11640個。

過去的一年,我市加快推進“百館興體”工程,完成市體校加固改造工程後續收尾工作,建成老軍營全民健身中心,推動府東街全民健身中心開工建設、和平南路全民健身中心和王村南街全民健身中心立項辦理;實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工程,建成體育公園2個,鋪設健身步道87.683公裏,建成社會足球場52塊,完成鄉鎮(街道)器材補短板24處,配置143套室外健身路徑;在全市範圍建成100塊惠民籃球場……社區15分鍾健身圈建設得更加貼近群衆、更加方便實用。

過去的一年,太原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特別是以示範項目爲牽引,統籌實施22項重點任務、53個建設項目,全面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2月7日,太原市電子健康卡正式首發,標志著我市開啓了“一人一碼、一碼通用”的掃碼就診新時代。同時,全市現有184個名醫工作室和59個名中醫工作室,分布在全市31所醫療衛生機構,讓市民在家門口享受高水平醫療服務。

服務好“一老一小”,就是解決好最大的民生問題。我市優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健康體檢項目,爲0歲至6歲兒童提供規範化、有質量的健康管理服務……而今,居民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到托養照護、康養護理、配餐送餐、文化娛樂等“一站式”養老服務。

不斷織密織牢民生“兜底網”,托起群衆“穩穩的幸福”。一項項民生工程的實施,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生畫卷,弱有所扶、勞有所得、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繪就太原人幸福生活底色。

增進民生福祉,建設全省民生幸福首善地,太原值得期待。

記者 任曉明 張曉麗 楊爾欣 太原日報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