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美國專機借道中國領空,帶著拜登的任務,直奔蒙古首都而去

慶彬有理 2024-03-26 09:30:28

說起“印太沙皇”坎貝爾,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上個月,他被任命爲美國國務院常務副國務卿,而在這段時間裏,爲了籌備他的“外交首秀”,幫坎貝爾刷一下存在感,拜登政府也是費盡了心思。

而且,既然坎貝爾是所謂的“印太沙皇”,這個存在感還是得在亞太地區,一定要面向中國,才能凸顯出他的“政治價值”。

前段時間,美國國務院就放風說,坎貝爾正在對日本和蒙古進行爲期五天的訪問,這是他上任以來首次海外訪問。

而這兩個目的地,都各有各的說法。坎貝爾先是到日本去,跟日方討論下個月的美日菲峰會,然後舉行副部長級會議。

而這一趟行程,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因爲這段時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在亞太地區,爲美日菲下個月的三邊峰會忙前忙後。

所以布林肯跟坎貝爾是殊途同歸,前者去菲律賓跟小馬科斯接觸,後者去了日本找岸田文雄溝通。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在亞太地區事務上,坎貝爾被委以了相當的重任,並不僅僅是布林肯的一個副手那麽簡單。

整體來看,美國爲了有效推動自己在亞太的戰略布局,加強與中國的“戰略競爭”,特意派出了兩路人馬,布林肯是一路,去了韓國與菲律賓;而坎貝爾是另外一路,去日本和蒙古。

布林肯出發得要早一些,主要是參加韓國那個形式大于意義的“民主峰會”,同時強調美韓同盟關系,繼續在半島問題上對朝鮮示強;然後再去菲律賓,跟小馬科斯政府炒作南海局勢。

而坎貝爾則是直接去日本,出席美日菲的副部長級會談,也是爲美日菲三邊峰會做鋪墊。日本這邊忙完之後,坎貝爾要再跑蒙古一趟,呼應蒙古的“第三鄰國”戰略,討論一些合作框架,到這一步,坎貝爾在亞太的“外交首秀”就算是圓滿完成了。

但這個過程,究竟能幫他在中國這裏刷多少存在感,就不好說了。不過,至少在美國政府換屆前,我們與坎貝爾打交道的機會只多不少。

本來常務副國務卿這個職務,在美國制定對華戰略的過程中就有舉足輕重的話語權。上一任常務副國務卿舍曼退休以後,這個職位空缺了小半年時間。拜登政府物色來物色去,終于還是鎖定了坎貝爾。

而在內部競爭中,坎貝爾優勢也十分明顯,從提名到國會投票通過,前後也就用了4個月的時間。看得出來,坎貝爾的對華強硬立場,以及一系列配套策略,在拜登政府內部還是很有市場的。

實際上,早在奧巴馬時期,坎貝爾就是負責亞太事務的最高級別外交官,“重返亞太”戰略,最早就是出于他手。也可以這麽說,美國政府內部,如果只看參與亞太事務的履曆,還有跟中國打交道的經驗,在坎貝爾這個“中國問題專家”以外,找不到第二個合適的人選。

但與其說坎貝爾負責制定美國對華外交政策,倒不如說,是美國對華外交政策的需要,決定了常務副國務卿這個位子是什麽樣的人來做,因此是先射箭再畫靶的底層邏輯。

而坎貝爾一上來的外交首秀,把蒙古作爲目的地之一,也有其他的考量在內。我們之前也提到過,蒙古位于中國與俄羅斯之間,有且只有中俄兩個鄰國,盡管經濟發展高度依賴中俄,但在外交上走“第三鄰國”戰略,刻意與中俄保持一定距離,靠意識形態跟西方套近乎。

說白了,蒙古很清楚自己的利用價值在哪,也不介意用這點價值,去換取西方那邊的好處,前提是得把握好尺度,不能觸及中俄蒙合作中的核心利益。

據了解,坎貝爾訪問蒙古期間,將與蒙古總理奧雲額爾登會面,討論加強美蒙戰略第三鄰國夥伴關系,擴大各領域合作,同時就地區與國際問題交換意見。

都是一些再常規不過的話題,不過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抛開第三鄰國的框架,美國與蒙古幾乎找不到什麽共同語言,討論也只是流于形式。

美國真正想讓蒙古做的事情,是敞開國門,放手幫助美國掣肘中俄,但蒙古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得還算拎得清輕重的,知道中俄對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蒙古也很清楚,坎貝爾就算要訪問蒙古,也得經過中俄的領空。“第三鄰國”歸根結底,終歸還是得排到第三,屈居在中俄之後。

而且,前段時間,中俄也在有意無意地提醒蒙古,在安全合作這塊,蒙古尤其要擺正位置。有中俄在邊上盯著,美國就算不斷開高價碼,盡力拉攏蒙古,也很難取得預期效果。“印太沙皇”這個名頭,也許唬得住小國,但真正的大國,都不會把這個綽號當一回事。

11 阅读:5316
评论列表
  • 2024-03-27 20:25

    親俄中國揍,親中俄羅斯揍!其實挺痛苦的!也只有親美了!其實親美無所謂,如果中俄不願意誰家的飛機都別想進入蒙古。只要不願意蒙古的飛機休想出國[笑著哭][笑著哭]

  • 2024-03-26 14:09

    我允許你走進我的世界,但不允許你在我的世界裏走來走去卻不跟貼!

  • 2024-03-27 07:05

    封閉空域!

慶彬有理

簡介:拓展思維世界,給廣大讀者視覺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