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夢空間》的懸念,14年過去了,柯布到底脫離夢境沒有?

何以雜志 2024-05-09 00:32:02

在《盜夢空間》的尾聲,我們看到主人公柯布在曆經艱辛的任務後,終于回到了久違的家中,孩子們歡快的笑聲如同最美妙的音樂,溫暖著他疲憊的心。

他的手中緊握著那個熟悉的小陀螺——他的圖騰,是他分辨現實與夢境的唯一信物。然而,就在觀衆屏息以待,想要見證那決定性的一刻,確認陀螺是否最終會停下時,畫面卻悄然淡出,字幕緩緩升起,留下了無盡的遐想和熱議。

這部影片的結局,無疑是電影史上最標志性的瞬間之一,它不僅鞏固了導演克裏斯托弗·諾蘭在商業大片敘事領域的獨特地位,更在影迷心中種下了一顆永不凋零的好奇種子。

柯布和他的團隊在羅伯特·費舍爾的意識中成功植入了想法,但這一切並非無代價。

齋藤和柯布先後墜入迷失域,時間的差異讓前者在那無邊的虛空中逐漸老去,然而,當兩人重逢時,齋藤依舊銘記著對柯布的承諾。

電影的最後幾分鍾裏,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飾演的角色與其他《盜夢空間》的成員一同在飛機上醒來,漢斯·季默那激昂振奮的旋律在背景中悄然奏響,爲這一刻增添了莊重與解脫的雙重情感。

費舍爾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渾然不覺,而齋藤則拿起電話,准備履行與柯布的約定。

經過一段緊張而漫長的等待,柯布終于通過了海關,踏上了回到美國的土地。

當他回到家中,柯布的手再次伸向那個承載著無數秘密與疑問的陀螺。但這一次,當孩子們的聲音如同天籁般響起,他的眼中不再有迷茫與遲疑。

他不再關心陀螺是否停止旋轉,不再讓那個冰冷的金屬物體定義他的現實。

他放下了一切,徑直走向了他的孩子們,走向了那個充滿愛與溫暖的真實世界。

科布還在做夢嗎?

在《盜夢空間》那令人回味的結局中,柯布的亡妻馬爾,如影隨形般侵擾著他的夢境與現實的界限,她的存在如同一道揮之不去的陰影,始終籠罩在這部驚心動魄的心理迷宮之上。

就在柯布和他的團隊竭盡全力試圖說服目標人物費舍爾,讓其解散他父親的商業帝國,從而爲雇主齋藤帶來巨大利益的關鍵時刻,馬爾的出現,如同一顆突如其來的子彈,打斷了所有的計劃與布局。

她向費舍爾開槍,迫使建築師阿裏阿德涅將他們一同推向迷失域的深淵,以拯救費舍爾那瀕臨崩潰的意識。

這一連串的變故,最終引導著柯布直面他內心深處關于馬爾死亡的創傷,而在費舍爾得以重生的同時,我們的英雄,由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飾演的角色,也成功地將迷失在迷失域之中的齋藤救回。

任務雖然完成,但每個人似乎都只是從一場夢境跌入了另一場夢境。

在機場的行李認領處,柯布與他的嶽父邁爾斯重逢,由于齋藤的影響力,他如今可以自由地踏入美國的土地。

當他們回到家中,柯布終于能夠再次目睹他孩子們純真的面龐。然而,在他邁出那重逢的第一步之前,他拿出了那個旋轉的陀螺圖騰,這個他用來辨別現實與夢境的線索。

他輕輕旋轉著它,但這一次,他並未駐足等待那個陀螺停止旋轉,而是轉身走向戶外,走向他的孩子們。陀螺依舊在旋轉,而鏡頭卻已漸漸淡出,留給觀衆一個懸而未決的結局。

《盜夢空間》的明星邁克爾·凱恩在一次接受《Esquire》雜志的采訪時,揭示了一種解讀電影結局的幕後技巧。

在片中扮演柯布的導師兼嶽父的凱恩,曾對電影的劇本感到困惑,他向導演諾蘭詢問:“我不明白夢境何時開始。”他問:“何時是夢境,何時又是現實?”諾蘭回答道:“嗯,當你身處場景之中時,那就是現實。”凱恩解釋說:“明白了——如果我在場景中,那就是現實。如果我不在,那就是夢境。”

關鍵在于,凱恩飾演的角色斯蒂芬·邁爾斯教授出現在《盜夢空間》的最後一幕中。

按照諾蘭與凱恩所設定的規則,這似乎暗示著電影的結局是設定在現實之中的,柯布並非在夢境之中。然而,諾蘭給凱恩的指示可能並不完全適用于電影的結尾,因爲電影真正的含義遠超過了柯布是否在夢境中的問題。

所有的線索

在柯布和齋藤從迷失域中蘇醒的那一幕之後,諾蘭刻意將《盜夢空間》引入了一個含糊不清的狀態,讓觀衆對影片的感知和解讀變得開放——這恰好也是電影中的兩大主題。

可以說,《盜夢空間》的結局是一種有意識的視覺迷失域,旨在困住觀衆的思維。從柯布和齋藤醒來的那一刻起,角色之間就再也沒有對話,也沒有更多的鏡頭或圖像來明確解釋或證明任何一種解讀。

如果柯布仍在夢中,那可能意味著他的整個團隊和家庭都是他的投影。然而,如果任務真的已經完成,那麽每個人都回到了現實,一切都會有一個幸福的結局。

這兩種結果都有問題,這就是爲什麽《盜夢空間》的結局如此難以解釋。例如,思考一下齋藤是否真的足夠強大,能夠通過一通電話就解決柯布的問題,或者那只是柯布在迷失域中投影出他潛意識裏想要回家的願望。

柯布使用馬爾圖騰的事實可能意味著它作爲圖騰已經失效,因此他永遠無法確定自己是否處于現實之中。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是否是馬爾父親安排在機場與柯布見面,或者他出現在那裏只是因爲柯布在投射他回家的場景。

在飛機上有一部電話,所以柯布本可以輕松地安排接機。這同樣是一個他們精心策劃的複雜計劃,所以在待辦事項中安排機場接機也是理所當然的。

在早期的夢境場景中,柯布戴著一枚在“現實世界”場景或機場的結尾場景中並未出現的婚戒,這一點支持了結局是真實的這一觀點。

柯布使用馬爾留下的圖騰這一事實,或許暗示著這個小小的金屬物件已不再僅僅是辨別夢境與現實的工具。它,承載著柯布與馬爾之間深深的羁絆,見證了他們共同度過的時光。

這個圖騰,它的重量,它的觸感,只有馬爾和柯布知曉。如今,馬爾已逝,柯布成了唯一還活在世上、能感知這個圖騰每一個細膩紋理的人。

因此,他完全有可能將它作爲衡量現實的標尺,而這個圖騰並未因他的使用而“失靈”。

在影片的尾聲,柯布的孩子們似乎與他記憶中的模樣別無二致,他們身上穿著的衣裳,也與他在夢境中見到的如出一轍。這,或許是他在夢中的另一重佐證。

在演職員表中,柯布的孩子們由兩組演員分別扮演。女兒菲利帕,標注著三歲和五歲的年齡,而兒子詹姆斯,則標注著二十個月和三歲。雖然差別細微,但在柯布的記憶中,與他在家中重逢的孩子們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不易察覺的差異。

這些細節,如同拼圖的一角,引導著我們走進柯布的內心世界,一個充滿愛與思念,現實與夢境交織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柯布與他的孩子們,無論身處何方,無論現實與夢境,他們的心,始終緊緊相連。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