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河北省代表團開放團組活動答記者問實錄

雄安發布 2024-03-07 10:53:32

3月6日上午,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河北省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活動。河北省代表團團長、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倪嶽峰,河北省代表團副團長、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正譜等六位代表回答記者提問。一句句平實的話語、一組組詳實的數據,生動展現了燕趙兒女奮發進取的精神風貌,細致描繪出河北大地生機勃發的動人場景。

3月6日上午,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河北省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活動。河北日報記者 趙海江攝

■ 把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關心關懷轉化爲強大動力,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

人民日報記者: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年之內兩次視察河北,就紮實推進雄安新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災後恢複重建等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各方面都十分關注。請問,河北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方面采取了哪些舉措、取得了哪些成績,下步還有哪些考慮?

倪嶽峰代表:感謝人民日報記者的提問。

河北是京畿要地,區位特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11次視察河北,特別是去年兩次視察河北,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爲我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中深情地說:“河北是我工作過的地方,我對這裏充滿感情,把這裏建設好是我的心願。”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厚愛,讓燕趙兒女感到無比振奮、無上榮光;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使我們倍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全省上下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以開展主題教育爲動力,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

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推動的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雄安新區拔節生長,從無到有、從藍圖到實景,一座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現在雄安新區已經進入大規模建設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並重階段,工作重心已轉向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高質量疏解發展並舉。我們認真落實“並重”“並舉”等重要要求,全力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努力把雄安新區建設成爲創新之城、魅力之城、未來之城。目前,疏解配套政策正在不斷完善。認真落實中央一攬子支持政策,細化爲46個方面工作,住房、薪酬、子女教育、醫療、醫保、社保、公積金等政策逐步落地,努力使疏解人員最爲關心的創業條件、居住條件、福利待遇不低于留在北京時的水平。比如,疏解人員在新區租房、購房可以提取在北京繳納的公積金,疏解人員的子女回北京就讀、參加中考高考都沒有障礙,這樣,疏解人員在雄安新區工作、生活會非常舒心、安心。現在,首批疏解央企總部加快建設,4所疏解高校全部開工,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開學開診。新區到北京西站的通勤時間50分鍾左右,到大興機場只要19分鍾。

雄安新區正在成爲“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城市。比如,創新創業的氛圍越來越濃厚。圍繞打造新時代的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我們依托首批疏解單位,謀劃推進了兩個創新主鏈條,一個是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鏈條,由中國星網牽頭,三大運營商和一批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參與;一個是疏解高校協同創新,希望四所高校物理的聯結能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去年,出台雄安人才16條,啓動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彙,一大批來自北京的中關村企業、首都高校大學生到雄安參觀交流,大家充分感受到了雄安創新的味道、優越的環境、美好的前景,有的企業很快就決定簽約入駐,很多大學生表示願意來雄安就業創業。比如,白洋澱已經成爲“候鳥天堂”,白洋澱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野生鳥類達到276種,比新區設立前增加了70種。比如,由于規劃先行、職住平衡,加上智能交通系統,交通不堵車正在成爲雄安的特點之一。再比如,林蔭停車場、小型足球場等等,這些場景正在逐步成爲現實。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抓好標志性項目在雄安新區落地建設。我們將進一步完善疏解配套政策,優化體制機制,廣泛吸引、聚集國內外力量和資本參與雄安新區建設和發展,努力創造“雄安質量”,把高標准的城市規劃藍圖變爲高質量的城市發展現實畫卷。

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成就斐然,重大國家戰略的勢能正在轉變爲河北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河北抓住這個曆史性機遇,緊緊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全域對接、全面承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拓展。一是功能疏解有序開展。全省累計承接京津轉入基本單位超過4萬家,特別是引進在京央企二、三級子公司取得曆史性突破,去年從北京市場化疏解就達到44家,首都輻射帶動作用充分顯現。二是重點領域協同突破。“軌道上的京津冀”正加速形成,1小時交通圈初步構建。比如,現在從石家莊到北京高鐵只需要60分鍾,大家出行更加便捷。全省空氣質量持續改善,2022年我們第一次設區市空氣質量在全國排名中全部退出了後十名,2023年“退後十”成果進一步鞏固,藍天下的京津冀更加亮麗。我們打造了“河北淨菜”品牌,現在主要菜籃子産品在北京市場占到了4成。2023年,我們出台旅遊包車周末和節假日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費等政策,受到遊客廣泛歡迎,全省接待遊客數量和旅遊收入都超過了2019年的水平,“這麽近,那麽美,周末到河北”正在成爲新時尚。三是協同創新成果豐碩。去年全省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倍多。京津冀三地共同做大做強6個協同創新産業鏈,其中河北牽頭兩個,一個是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一個是機器人産業,2023年河北新能源汽車産量同比增長將近1倍。四是體制機制更加順暢。京津冀密切協作,梳理和打破了一批制約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簡化了京津遷入企業落地手續,京津冀社保卡“一卡通”正在加快推動,老百姓的獲得感越來越強。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我們將深入推進區域內部協同,打通聯通京津的經濟廊道,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培育壯大康養、文旅、新能源和大數據、現代物流等産業,爲努力使京津冀成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貢獻河北力量。

第三方面,防汛抗洪救災和災後恢複重建取得重要成果。去年河北遭遇特大洪澇災害,習近平總書記極爲牽挂,在抗洪搶險的關鍵時刻,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我們始終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衆志成城、頑強拼搏,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取得抗洪搶險救災的決定性勝利,災後恢複重建取得重要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涿州看望受災群衆時說,看到大家臉上的表情,我心裏就踏實了。李強總理在報告中,專門講到,有效應對海河流域特大洪澇災害,加強災後恢複重建。我們一是堅決維護人民群衆生命財産安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前安排部署,果斷決策擴面轉移180萬人,科學有效處置重大險情,最大程度減少了人員傷亡。其二就是一刻不停抓好災後恢複重建。黨中央給了我們好政策,財政資金預撥付、保險資金預賠付,讓受災群衆一下子吃了“定心丸”。我們迅速搶修水毀基礎設施,抓好農業補種改種、複工複産複市和災毀房屋修繕加固重建,確保了群衆安居樂業、溫暖過冬。三是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抓住中央增發國債機遇,謀劃實施了一批防洪工程項目,同時出台了《河北省防汛避險人員轉移條例》,探索完善農業、農房、巨災等保險,努力在大澇大災之後實現大建大治。我們將把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關心關懷轉化爲強大動力,堅持把恢複重建與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緊密結合起來,建設更加宜居、更加安全的美好家園。

3月6日上午,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河北省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活動。圖爲媒體記者爭相舉手提問。河北日報記者 霍豔恩攝

■ 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讓經營主體放心創業、安心發展

香港商報記者:我注意到,河北春節上班第一天就召開了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大會。請問,河北在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

王正譜代表:謝謝記者朋友的提問。我認爲,優化營商環境的本質,就是構建和完善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的是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抓經濟就是抓營商環境。好的營商環境可以增強信心、穩定預期、促進高質量發展。正如您提到的,今年春節一上班,我省就召開了優化營商環境大會。實際上,去年我們的“新春第一會”也是這一主題。通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積極成效,去年河北入選全國5個優化營商環境進步最明顯的省份。主要做了四個方面工作:

一、提效能、優服務。營商環境好不好,經營主體的感受最重要。我們把提高經營主體的“獲得感”作爲首要目標,紮實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一是“只進一門”。所有涉企和民生領域審批事項,集中進入各級政務服務大廳,圍繞企業和個人高頻服務事項,推出90項便民利企“一件事一次辦”,企業和群衆更省心了。二是“一網通辦”。建成全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1067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全流程網辦。最大限度減少證明材料,讓群衆辦事申請“一次提交”、辦事結果“多端獲取”。三是“一線應答”。整合省市縣三級熱線電話,實現12345一號對外,完善受理、轉辦、督辦、反饋、評價工作機制和流程。目前,日均受理群衆訴求4萬多件,接通率98%以上。

二、抓改革、促公平。改革的目的是要進一步促進公平、保障公平。我們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消除妨礙公平競爭的各種壁壘,爲經營主體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從以下三個方面做了探索和完善:一是招投標方面。推行招標投標“雙盲”評審改革,提高招投標全程網辦率、評標專家盲抽率、技術盲評率、分散評標率,最大程度減少人爲幹預。改革以來,民營企業中標金額由39%上升到56%。二是市場准入方面。嚴格落實國家市場准入負面清單,清理與企業性質挂鈎的標准、産業、補貼等規定,把更多的資源、機會、權限放給市場、放給企業。三是政策落地方面。上線“河北惠企利民政策通”平台,提供政策查詢、解讀、受理、反饋等一站式服務,推動政策直達快享、應享盡享。

三、強要素、解難題。要素保障是抓投資、上項目的重要一環。我們通過現場辦公,完善政企交流等工作機制,對企業反映集中的融資、用地、用工等問題,實行清單化管理,助力企業加快發展。一是融資。堅持省市縣聯動,主動對接溝通,積極爭取支持,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搭建省級金融服務平台,幫助企業與金融機構精准對接,提供一站式、普惠型金融服務。二是用地。健全規劃、招商、供地等全周期管理機制,完善重大項目用地保障制度,及時協調解決問題,爲省重點項目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撐。三是用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強化校企合作,優化專業設置,開展訂單式培養,聚焦制造強省、數字河北等技能型人才需求,開展針對性培訓,較好滿足了企業用工需求。

四、重法治、守誠信。法治建設、誠信建設是營商環境的重要方面。我們從企業和群衆關切的問題入手,抓整治、補短板,著力打造法治河北、誠信河北。一是抓規範執法。修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細化執法標准、執法程序,積極探索“輕微免罰”等柔性執法舉措,開展任性執法、選擇性執法專項整治,有效保護了經營主體合法權益。二是抓誠信建設。加強政務誠信建設,健全政務誠信訴訟、協調執行機制,我省地級市和縣級市,在國家城市信用監測排名中居于前列。三是抓産權保護。著眼破解立案難、審判難、執行難等問題,完善涉企産權保護案件的申訴、複查、再審等機制,堅決打擊侵犯企業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爲,以司法公正護航企業發展。

優化營商環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是一個不斷推進、持續完善的過程,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也需要記者朋友們的監督和幫助。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圍繞進一步提升政務服務效能,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抓好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大會任務的落實,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讓經營主體放心創業、安心發展。

3月6日上午,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河北省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活動。圖爲媒體記者現場提問。河北日報記者 霍豔恩攝

■ 真誠歡迎全國、全世界的優秀人才來到雄安、紮根雄安、奮鬥在雄安、成就在雄安

新華社記者:當前,雄安新區正在奮力打造新時代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請問,雄安新區將在加速人才聚集方面采取哪些措施爲建設未來之城提供堅強人才智力支撐?

張國華代表:謝謝記者朋友的提問。打造新時代的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雄安新區的重要使命。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勇擔使命,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堅持千年大計、人才爲本,堅持把人才作爲第一資源,緊緊圍繞“謀創新、聚人氣、促疏解”這個主題,堅持五湖四海聚賢納才,真心愛才精心用才,形成人心向往、要素彙聚、合力共建、共同發展的生動局面,全力打造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主要抓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制定能“吸引人”的政策體系。堅持“普惠+優惠”原則,構建具有雄安特色的人才政策體系。一方面,以“三個不低于”爲目標,加快推進京雄同城化,出台教育、醫療、薪酬、社保、住房等系列配套疏解政策,讓疏解對象來得了、留得下、發展好。另一方面,實施極具突破性、創新性的“雄才十六條”等細化的18個政策文件,給予真金白銀的激勵支持,廣泛吸引各類創新創業人才。

二是構建能“集聚人”的産業平台。大力發展高端高新産業,建設科創中心、創新研究院、綜保區、高新區等10余個創新平台,推動央企在新區設立各類機構200多家,爲人才發展提供廣闊舞台。著力培育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鏈條,推進疏解高校協同創新,讓雄安空氣中到處充滿創新味道。圍繞産業鏈布局人才鏈、創新鏈,加強産才融合對接,加大龍頭企業、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引進力度,對接院士項目21個。

三是組織能“聚人氣”的品牌活動。堅持“謀創新、聚人氣、促疏解”,開展了一系列品牌活動,舉辦科技·人才·創新周,開展中關村千企、百所高校、百家科研院所、首都大學生系列雄安行活動和“雄安拔節生長·北京行活動”,對接企業2300多家,與150所高校簽訂合作意向書,發布150項科技成果,3000余名高層次人才、企業家、高校代表彙聚雄安,2萬余名北京高校學生到新區研學求職,雄安新區人氣越來越旺。

四是營造能“留住人”的服務生態。優化“引育留用”體系,成立雄安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打造一支服務人才的專業隊伍,推出雄才卡、雄才網等10余個服務應用場景,發放雄才卡10481張,提供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的人才服務。實施雄才·安居工程,建設一批青年人才驿站,構建“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保障體系,同時抓好子女教育等各類要素配套,讓各類人才放下行囊、成就夢想。

今天的雄安拔節生長、日新月異,城市綜合功能、公共服務功能、商業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實現了從“一片地”到“一張圖”再到“一座城”的華麗蝶變。這裏的房子不高,交通不堵,處處是遊園,教育養老醫療水平一流,城市生活場景妙不可言,白洋澱重綻光彩,是創新創業、宜居宜業的理想之地。在此,我們真誠歡迎全國、全世界的優秀人才來到雄安、紮根雄安、奮鬥在雄安、成就在雄安,與我們一道建設“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未來之城。

3月6日上午,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河北省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活動。圖爲媒體記者認真聽會。河北日報記者 趙海江攝

■ 深入發揮“近”的優勢,做足“美”的文章,不斷開拓京津以及全國各地客源市場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今年春節期間,石家莊正定古城火爆出圈,成爲大家最願意去的熱門景點之一。請問,今年河北在促進文旅融合、提振旅遊消費,進一步提升“這麽近,那麽美,周末到河北”品牌影響力上有哪些具體舉措?

馬宇駿代表:感謝媒體朋友對河北和石家莊文旅事業的關心。近年來,我省圍繞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立足豐富的文旅資源、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便捷的交通條件,聚焦京津及周邊省份重點客源市場,精心打造了“這麽近,那麽美,周末到河北”品牌。春節期間,石家莊跻身“南客北遊”十大目的地;正定古城成爲全國五大熱門景點之一,名寺古刹、古城燈會、常山戰鼓、非遺巡演等給各地遊客留下深刻印象。據不完全統計,春節假期正定接待遊客863.76萬人次,同比增長466%,其中省外遊客222.3萬人次。

正定的出圈,是厚積薄發的結果。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就興建榮國府,開創了中國旅遊的“正定模式”。近年來省市兩級不斷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紮實推進古城風貌恢複提升,古城魅力持續煥發。節日期間,我們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遊客在看千年古建、品民俗風情、賞璀璨夜景中感受千年古城的文化魅力。同時,實施景點免票、停車免費、共享輪椅、機關單位開放廁所等暖心舉措,獲得遊客認可。

2024年,河北省將深入發揮“近”的優勢,做足“美”的文章,繼續實施旅遊包車周末和節假日免費通行河北高速、“樂遊京津冀一碼通”等舉措,推出世界遺産、古城古韻、趕考之路等旅遊線路,不斷開拓京津以及周邊省份、長三角、珠三角等客源市場。

在省委、省政府統籌安排下,石家莊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大做強“紅、綠、古、新”四大特色旅遊品牌,著力提升人文魅力、激發消費潛力,重點抓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打造文旅融合新格局。對全市旅遊景區進行資源整合,打造文旅産業鏈平台,進一步叫響石家莊文旅品牌。推進棉紡廠、華北制藥、石鋼等工業遺址公園建設,打造富有文化內涵和人文氣息的産業空間、生活空間、藝術空間、消費空間。另一方面,擦亮音樂體育新名片。去年我們舉辦了以搖滾音樂爲龍頭的演藝活動1000余場,組織了馬拉松、網球、橋牌等20余項國際、國內體育賽事,自信、活力、開放成爲城市新印象、新標志。今年,我們將接續推進演藝場地、比賽場館建設,辦好石家莊搖滾音樂演出季、全國街舞大會、三人制籃球、五人制足球、網球、橋牌等品牌文體活動,持續推動音樂活動向音樂産業延伸、體育賽事向體育品牌拓展。

“這麽近,那麽美,周末到河北”,歡迎廣大朋友到河北、到石家莊觀光度假、旅遊休閑!

3月6日上午,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河北省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活動。圖爲媒體記者現場提問。河北日報記者 趙海江攝

■ 積極承接京津養老服務需求,加速培育壯大醫養康養産業

中新社記者:養老協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領域。請問,河北環京周邊縣市在積極承接京津養老功能疏解、推動醫養康養産業發展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

王亞軍代表: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已走過10年曆程。養老協同作爲協同發展的重要領域,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承德作爲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近年來,我們充分發揮毗鄰京津、溫泉富集、生態環境美、氣候條件好、生活成本低等獨特優勢,積極承接京津養老服務需求,加速培育壯大醫養康養産業。主要做了四個方面工作:

優化政策,積極引導承接。堅持産業發展、規劃先行,高標准編制康養産業發展總體規劃,加快構建以皇家禦道旅遊帶爲牽引,以避暑旅居、溫泉康養爲特色的全域承接格局。制定出台養老機構補貼、人才用工保障等24條政策,落實京津冀異地就醫“一卡通”等普惠政策,吸引京津老年人到承德康養養老。

搭建平台,精准有效承接。先後與京津民政部門簽訂《養老服務框架合作協議》,主動融入京津冀養老服務協同大局。加強協同養老對接合作,在京津舉辦“沐浴熱河·樂居承德”等大型招商推介,實施博愛頤園等承接北京養老需求疏解項目18個。推行養老機構互認互通,將承德壽康康養中心等一批優質養老機構錄入北京綜合爲老服務平台,實現評級標准互認、惠企政策互通。抓好宣傳推介延伸拓展,面向北京大型社區精准推介,營造“心向往之、承德養老”濃厚氛圍。

培育業態,多元融合承接。以溫泉賦能康養養老,發展“溫泉+康養”中高端業態,實施隆化七家溫泉小鎮、天域溫泉等項目34個,打造“霧靈山居”“三時壹宿”等高端民宿100余家;放大“溫泉+度假”綜合效應,推出購房養老、懷舊體驗、委托代管等産品,吸引京津老人“候鳥式”旅居養老;培育“溫泉+冰雪”新熱點,開展嬉冰雪、沐溫泉、品民俗、看賽事系列活動,打造全季旅遊康養業態。

完善功能,全力保障承接。著力提升醫養結合能力,與北京友誼醫院、北京老年醫院等53家醫療機構深化合作,建設京津冀醫聯體10家,每所二級以上醫院托管1家康養養老機構,提供高水平、專業化醫療服務。大力推進交通路網直達,從北京坐高鐵到承德僅需50余分鍾,每天北京與承德之間往返經停高鐵120余趟次,灤平、豐甯、興隆開通到北京的城際公交,旅遊康養片區實現高速互通。持續加強專業人才培養,依托承德醫學院等高校,設立康複、照護等專業學科,爲康養養老提供人才支撐。

立足新的起點,我們將進一步調高標尺,精准對接養老需求,培育壯大銀發經濟,努力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

3月6日上午,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河北省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活動。圖爲郭進考代表回答記者提問。河北日報記者 霍豔恩攝

■ 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農人融合發力,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河北日報記者:河北是農業大省,糧食生産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河北省代表團中有多位知名農業專家,能否介紹一下在守護糧食安全、端穩中國飯碗方面有哪些措施做法?

郭進考代表:感謝這位記者朋友提問。河北是糧食生産大省,小麥種植面積3370多萬畝,占到了全國的十分之一左右,在國家糧食安全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有力保證了糧食生産穩定。特別是2023年,全省積極克服自然災害影響,糧食總産達到762億斤,其中,小麥總産達到297.1億斤,小麥畝産達到439.4公斤,創曆史最高水平,較全國平均多50.4公斤,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作爲農業科技工作者,近年來,我們圍繞“增單産”這一課題,對上千戶農民進行了調研。通過分析可以看到,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農人“四新”融合發展,是河北糧食單産提升的有力支撐。

一是加強新品種研發推廣。種子是糧食的“芯片”,新品種對單産提升的貢獻率一般在40%左右。我省小麥畝産每次取得“台階提升”,都離不開新品種的引領。比如我們團隊新選育的馬蘭1號新品種,示範田一般畝産達到600公斤以上,較同等農田畝增80公斤左右;去年晉州市周家莊鄉3760畝馬蘭1號展示田,實收平均畝産達到了735.6公斤,省裏將該品種列爲了小麥主推品種,爲小麥單産提升奠定了基礎。

二是加強新技術應用。同等地力、同一品種不同管理措施,畝産也會相差10%以上。有了新品種,新技術應用不到位,仍然達不到高産結果。河北省大力推廣小麥節水、精細整地播種、播後鎮壓、一噴綜防等關鍵技術,有力保證了糧食豐收。

三是加強新裝備示範。河北省大力推廣整地播種一體機、等深勻播機等新型農機具,大幅度提升了小麥播種質量,整地粗放的中低産田畝可增産小麥50公斤左右。邢台金沙河創造的畝産863.7公斤高産紀錄,就是使用新型播種機實現的。

四是加強新農人培訓。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的落地靠的是人,同等地力、不同農戶生産,畝産可差上百斤。近年來,河北省全面推進新農人技能培訓,爲技術落地提供了保障。比如我們和邯鄲農業農村局培訓的新農人,魏縣愛耕種植專業合作社李喜林種植的小麥畝産達到了800公斤,引領了當地小麥生産。

2024年,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將繼續深入田間地頭,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讓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農人融合發力,讓更多的人學會科學種田,讓每一滴水生産更多的小麥,讓每一寸土地生産更多的糧食,爲保障糧食安全、端穩中國飯碗作出不懈努力。

0 阅读:21

雄安發布

簡介:雄安新區唯一官方大魚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