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麽多亡國之君,爲什麽只有崇祯獲得了底層百姓的普遍同情?

琅琊左史 2024-05-01 08:20:53

因爲死的壯烈!

崇祯本可以逃走,遷都南京接著幹,但他卻以死殉國,這種死法足夠浪漫,足以激起百姓們的憐憫同情。

崇祯作爲明朝末帝,工作的確不好幹。

災害頻仍,遭遇小冰河期,水災旱災雪災地震,年年不斷,糧食歉收,百姓淪爲流民。

貧富差距斷崖式拉大,土地和財富集中到官紳階層,這些階層又免稅,明王朝的稅賦全部壓到普通百姓身上。明王朝沒錢、百姓沒錢,官紳有錢。

財政崩潰,入不敷出,明朝文官體系和軍隊體系都發不出薪俸,統治機器面臨崩潰。

天災疊加財政崩潰,農民四處起義,起義軍加速了財富重新分配和權力重新洗牌,爲了鎮壓起義,捉襟見肘的明財政更是雪上加霜。

朝堂上黨爭劇烈,東林黨、浙黨、楚黨、齊黨、昆黨,輪番上陣,互相攻讦,政務處于癱瘓狀態。

後金在遼東趁勢崛起,四處攻掠,已經逼近山海關,寇將入關,北境吃緊。

內有反賊,外有虜寇,天災不斷,財政崩潰,黨爭喧嚷,面對這個爛攤子,崇祯已經無力回天。

當李自成打到北京城的時候,崇祯帝環顧四周,已經無人可用無將可守,心灰意冷、哀莫大于心死。

列祖列宗的江山社稷即將毀于一旦,不孝子孫有何面目去地下面見先祖。

崇祯走到煤山上,找了棵歪脖子樹,以發覆面,自挂東南枝,銜恨而亡。

明朝亡國,責任並不在崇祯,而是多種事件疊加導致。

明王朝走到了300年的岔路口,沒能躲過興亡周期律。

崇祯皇帝,有太多令人唏噓的故事,他雖然暴怒無常,但勤政愛民,底層百姓對于他,同情多過憎惡。

中國老百姓普遍同情弱者,可能自己本身就是弱者,對于弱者,更能引起共鳴。

君父壯烈而亡,子民焉能不哭?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