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處處透著一股詭異

我是曆史其實挺有趣 2024-03-19 08:59:08

(唐僖宗李儇 形象)

唐僖宗乾符年間,大唐很不安生,宏觀來說就是盛唐早就一去不返,天下大亂,而從微觀來說,則是山東地區鬧饑荒,而且還是連年饑荒。

唐僖宗李儇,大唐的第十九位皇帝,因爲唐朝一共就二十一個皇帝,所以李儇也算是末代帝王了。

而且,還是個表現非常不好的末代皇帝。

李儇這個皇帝,可以說是本朝開國以來最能玩,最會玩的皇帝,他的個人愛好包括但不限于,鬥雞賭鵝,騎射劍槊,歌舞音樂,圍棋賭博,基本上古代有錢人能玩的東西,全讓他玩了個遍,當然也包括玩女人。

您要說這些愛好裏他最喜歡的,大概就是馬球了。

馬球,簡單來說就是騎馬踢足球的意思。

皇帝本人甚至還自我吹噓說:

如果科舉考試裏有馬球這個項目,那麽我去參加,一定能做狀元郎。

僖宗在位的時候,疏于政務,長安城裏甚至還曾經有一群無業遊民組織武裝暴動攻入皇宮,差點就把皇帝給拿下了。

這麽一個皇帝,你指望他努力工作好好幹活,那是不現實的。

上行下效,所以對于統治階級來說,全國範圍內的紊亂已經不足爲奇,少一件兒不少,多一件不多,而區區山東饑荒,也無所謂,反正重鑄盛唐榮光是幾代人的責任,不一定非要在本代完成,只要自己餓不死就得了。

但是,朝廷就算不赈濟災民,任由他們自生自滅,也應該提防他們造反起義,而僖宗就連這一點也做不到,因爲權力不掌握在他手裏,他做皇帝的時候,朝廷裏宦官說了算。

宦官,這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特殊産物,我們一般管他們叫公公。

(唐朝宦官 壁畫)

這個公公們啊,普遍受教育程度比較低,沒有什麽文化,他們和讀書人,和士人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文臣在政治環境中追求自身權力的擴大,有一個很重要的動機,那就是他們往往要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士大夫們是有理想的,漢朝的賈誼,晁錯,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張居正,他們的個人訴求往往是和王朝的命運緊緊的捆綁在一起的。

但是,宦官有所不同,因爲朝廷有禮制,有規章,有體統,朝廷規定宦官只能是內官,所以他就算官兒做的再大,也只能是擱宮裏邊混日子,他們也不可能做皇帝,所以他們的理想往往是畸形的。

宦官掌權之後,他沒有目標,沒有既定的規劃,他的過程都是爲了享受目的而存在的。

說白了,宦官幹政,目的就是爲了更大的改善自己的生活,過上窮奢極欲的日子。

而一旦他們把方向對准個人的物質建設,那麽王朝的發展對他們來說就輕如鴻毛了。

唐朝的任何人都有可能害怕唐朝的滅亡,武將會面臨戰爭,文官會集體失業,但宦官們卻無所謂,因爲,他們完全可以融入新的王朝,侍奉新的君主。

總而言之一句話,山東地區的老百姓結結實實的挨了幾年餓,是皇帝也不管,權宦也不作爲,一毛錢救濟金也沒發下來,所以後來山東百姓就起義了。

這其中最爲典型的,就是王仙芝起義和黃巢起義。

王仙芝和黃巢都出身于鹽商之家,當然那個時候他們的家業屬于是灰色收入,可獲利頗豐,也絕對不缺錢,因此普通百姓窘迫的生存壓力不會影響到到他們,他們能在這個關頭站出來反抗唐朝黑暗腐朽的統治,實在是讓人有點匪夷所思。

但是,曆史長河何其漫漫,看多了,你就會發現凡事皆有痕迹可循。

(黃巢 繪像)

雖然王仙芝和黃巢是同行,但是王仙芝是個體戶,個體戶王仙芝能有限,販賣私鹽被官府給盯上了,他在流亡過程中嘯聚百姓,揭竿而起,而黃巢屬于是大家大業,他吃得好喝的好睡得好,那日子過得相當哇塞。他幹嘛要起義呢?

也和李儇有關系。

黃巢年輕的時候,愛武藝好讀書,喜歡文學,他曾經一連多次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結果每次都名落孫山,成績非常糟糕。

他成績糟糕的原因一方面是時運不濟,因爲科舉考試這事兒有時候還真得看運氣,因爲唐朝將近三百年的時間裏,也不過只錄用了七千人,所以平均算來,每年能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的,只有三十人左右。

唐朝大詩人孟郊,考了一輩子的試,四十六歲才高中,所以黃巢三次五次的落榜,也是情理之中。

我們經常會把黃巢當做一個有點文化的流寇,但是另外一方面,從黃巢一生之事迹來看,他骨子裏是一個十分驕傲自負的人,其人在詩作上略有小成,留下過“滿城盡帶黃金甲”和“報與桃花一處開”的名句,在軍事指揮上,黃巢也是一個極有才能的人,在和大唐朝廷對抗的過程中,他橫渡長江四次,橫渡黃河兩次,在唐王朝偌大的疆土上來去自如,而幾乎從未遇到過激烈的抵抗。

四個字形容這種戰略縱深,那就是空前絕後。

這麽一個能力優秀的人,在他最爲純真燦爛的年紀裏遭受到來自于仕途上的挫折,會使他的心理發生一定程度的異變。

當然說句玩笑話,這也有可能是山東人對編制的執念。

王仙芝要比黃巢起義早,同爲山東人,黃巢一看他那麽個大老粗都能亂世有爲,我又何嘗不如呢?所以黃巢也跟著起義了。(朱溫 繪像)

(朱溫 繪像)

黃巢一起義,山東地區很多百姓願意跟隨他,而這其中,有一個叫做朱全忠的人,十分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

朱全忠,宋州砀山縣人,這個地方在今天的安徽宿州。

當然,我們更熟悉的應該是朱溫這個名字。

朱溫的家庭,是一個學者家庭,就是說,朱溫的爺爺和父親都很有文化,還在民間做過老師,但是朱家僅限于研究和學習,從來沒有人做過官。

不過,雖然朱家沒人做官,但是他們畢竟是文化人,在芸芸衆生,人人以讀書識字爲貴的年代裏,大家就感覺老朱家和別人就是不太一樣。

氣質不一樣,談吐不一樣,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也不一樣。

所以,朱家雖然不顯貴,但卻能和當地一個很有名望的家族保持通婚的關系。

可以這麽說,朱溫的家世還算可以,至少要比石勒和朱元璋那種奴隸和赤貧強出不少。

老朱家哥仨,大哥朱全昱,二哥朱存,老三才是朱溫。

一個孩子還比較好養活,但仨孩子就稍微有點吃緊,而且朱溫出生沒多久,他父親就病逝了,寡母王氏一個人養活仨孩子,日子更加難過,母親王氏爲生計所困,只好帶著仨孩子到砀山縣附近的另外一個縣城蕭縣去討生活,因爲蕭縣有一戶劉家,是大戶人家,而王氏則以住家保姆的身份帶著三個孩子住在劉家,勉強算是有了條活路。

(劉崇 形象)

劉家的劉老爺,是蕭縣的縣令,不常在家,朱溫對他沒有什麽印象,劉家的劉夫人倒是個心地仁善的好人,對這一母三子都十分友好,唯有劉家的公子劉崇,朱溫一直以來都不喜歡他,當然,劉崇對朱溫的態度也不是很好。

因爲,朱溫在逐漸長大的這個過程中,他的性格也逐漸暴露了出來。

朱溫這個人,好吃談不上,但是懶做,不喜歡參與勞動,因爲他屬于是跟著王氏住在蕭家,給蕭家打打義工是應該的,但是朱溫在蕭家也從來不幹活。

既然如此,他當然也不會把自己看待成蕭家的下人,而是認爲自己身材強壯,性格雄渾豪邁,生來就是要幹大事兒的。

這一點,似乎在史書中也有印證。

有一些史料記載,說朱溫出生的時候,是個夜晚,說他呱呱墜地之時,朱家的屋子裏紅光滿室,照夜如晝,鄰居們還以爲老朱家著火了,急忙打水來救火。

巧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出生的時候,明朝的史料也是這麽記載的,內容都大差不差。

在後人看來,這當然充滿了不實在的杜撰。

因爲,古來帝王四五百之多,似乎一個皇帝出生的時候,必然天有異象,要麽打雷閃電,要麽狂風暴雨,要麽冒出五顔六色的光芒,有些更敢說的,說什麽仙人托夢,金龍繞柱,其目的無非在于告訴別人,這個人的出生,和別人不一樣。

但是實際上,朱溫好像很普通。

他認爲自己身材魁梧,性格豪爽,能幹大事兒,那都是他自己以爲,是他自我感覺良好,實際上他都不一定能比得過蕭家的公子劉崇。

因爲,朱溫沒有文化,沒有接受過正統教育,他也不會武藝,如果要打架鬥毆,只能靠一身蠻力,從少年到青年,他也沒有足夠豐富的社會閱曆和苦難遭遇。

外部環境的變化,風土人情的了解,四時風物的感受,這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很重要的,你見識的越多,你經曆的越多,那麽你的成長速度就會越快,朱溫數十年如一日的在蕭縣混日子,他能有什麽本事?

而所謂苦難,這就有點玄學了。

中國人往往認爲,一個人在得到巨大的成功之前,必須要經曆最爲深重,最爲難捱的苦難折磨,只有經曆過漫長的,最黑的夜,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

按照這個邏輯來說,朱溫早年喪父,家境又不好,他是吃過一些苦的,但是好像,不夠多,達不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那個程度。

(抽象畫“苦難”)

苦難當然是不值得歌頌的,因爲這個世界上的苦難分兩種,一種是可以磨煉你的意志和性格,鍛造你不屈的靈魂的,比如爬山的過程雖然辛苦,但你至少收獲了強健的體魄,比如熬夜苦讀非常痛苦,但至少咱學到了知識,這都是在困難中得到了收獲,另外一種就比較無聊了,就是有個人拿把小刀一直喇你,然後搞得你很痛很痛,這種苦難除了讓你渾身難受到生不如死之外,沒有任何正面的作用。

另外我們還要記住一句話,沒有人生來就是爲了吃苦而生的。

朱溫驕傲自負,他反感劉崇大戶人家少爺的身份,討厭劉崇對他的頤指氣使,但是問題是,在當下的環境裏,想要證明自己並不平凡,想要出人頭地,似乎有點無處發力。

如何走出去,這是一個問題。

所以,朱溫這不一定是自負,也有可能是自卑。

就在這個時候,朱溫聽到了黃巢起義的消息。

對于朱溫這樣一個精神世界充滿空虛寂寞,自負又自卑的人來說,他去參加起義,是毫無意外的。

因爲,朱溫意識到,作爲一個普通百姓,想要實現自己階級身份上的跨越難比登天,他必須抓住眼前這有可能是此生僅有的機會。

而那個我考不上誰都別考了的黃巢不會知道,今天來參加自己起義軍隊的年輕人,模樣普通,氣質一般,卻會成爲撕開未來世界口子的狠人。

13 阅读:3400
评论列表
  • 2024-03-19 21:17

    把🐷溫畫這麽漂亮,感覺他都不像反派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