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高血壓低齡化,“無聲的殺手”不容忽視

小康雜志社 2024-05-16 11:19:19

5月17日是第20個世界高血壓日。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數據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達27.5%,也就是大約每4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高血壓患者,患病人數約爲2.45億。然而,目前仍有近一半人不知曉這個疾病,其治療率和控制率也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高血壓這類慢性病早就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屬。2020年我國一項涵蓋89萬名中青年人(35~49歲)高血壓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他們當中有26.2%的人患有不同類型的高血壓。因此年輕人對待高血壓也不可以掉以輕心。

1.高血壓是我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的核心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張龍介紹, 血壓是指血管內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通常我們說的血壓是指動脈壓。心髒收縮時,大量血液進入動脈,對血管壁的壓力最高,此時産生收縮壓,也叫高壓。心髒舒張時,動脈內血液量最少,對血管壁的壓力最低,此時産生舒張壓,也叫低壓。收縮壓與舒張壓的差值稱爲脈壓差。

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診室血壓測量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可診斷爲高血壓。家庭連續規範測量血壓5~7天,平均血壓>135/85mmHg可考慮診斷爲高血壓。

高血壓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如果父母患有高血壓,遺傳給子女的高血壓發病率也會大幅上升。此外,高血壓“盯上”年輕人,除了家族性遺傳之外,越來越多的還是受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響:毫不在意體重,吃東西追求“重口味”,鈉鹽攝入量超標,愛吃油炸食品、肥肉等,食入較多飽和脂肪酸,頻繁飲酒,長期吸煙,長期在高壓下生活等,這些因素都是導致高血壓的罪魁禍首。

大多數高血壓病人沒有明顯症狀和不適,也就導致自我認知和關注度的缺乏,從而使人群對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達標率都比較低下。而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會導致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中風偏癱、急性腦出血、腎衰、蛋白尿等等,而有效控制率只有16.8%,所以高血壓是我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的核心。

2.2/3患者無明顯症狀,“無聲的殺手”常被忽視

浙大二院心血管內科常務副主任蔣峻主任醫師介紹,高血壓患者中,2/3的人群沒有明顯的症狀顯現,所以高血壓被稱爲“無聲的殺手”。“很多來門診的患者一聽自己是高血壓,都覺得震驚,明明身體都好好的。那是因爲有些症狀被忽視了,比如頭痛、疲倦、陣發性眩暈、胸悶等。等到這些症狀非常明顯時,那就說明血壓已經飙得比較高了。”

在門診中,醫生們都發現了,老年患者對高血壓的控制非常重視,倒是年輕人常常看過一次病之後,就不當回事,也不監測血壓,任憑病情隨意發展。

“血壓的監測,都是過猶不及的。”浙江省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高血壓科)主任醫師謝建洪說,他碰到過一天監測十多次血壓的老人,反而因爲高血壓引發了焦慮,不利于血壓的控制。他說,平時在家,一般選擇清晨和晚飯前後兩個時間段,分別進行一次監測就可以了。這兩個時間相對來說是人體血壓的高峰值,只要這兩個時間段的血壓處于正常值就可以了。“血壓本就是波動的,沒有必要總是監測,庸人自擾。高了就吃藥、低了就停藥都是不可取的,要根據醫囑服藥,不能隨意自行更改。”

圖源:卡樂圖片。攝影/甯穎

在年輕群體中也存在不少誤區,覺得“一旦吃藥就會終身服藥”。蔣峻說,事實並非如此,也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病情嚴重的話,的確需要服藥,但不會形成藥物依賴,有效地控制血壓才能降低其它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事實上,大部分高血壓患者處在臨界值邊緣,最有效的藥就是生活方式的改變。”

3.非藥物措施是治療高血壓的首選基礎療法

高血壓患者應遵醫囑堅持用藥。此外,還應改善生活方式。非藥物措施是治療高血壓的首選基礎療法,控制體重、限鹽攝入、戒煙、避免情緒波動及合理運動,五者缺一不可。

(1)減少鈉鹽攝入。鈉鹽攝入量與血壓水平和高血壓患病率呈正相關,飲食療法關鍵點就是限鹽。鈉鹽可顯著升高血壓,而鉀鹽則可對抗鈉鹽的升血壓作用。建議每日攝入鈉鹽數應少于6克。

(2)減少糖的攝入。高血糖會損傷血管壁,進而分泌過多胰島素,刺激血管收縮,引起高血壓。因此,高血壓患者要注意減少糖的攝入。

(3)控制體重。體重減輕有利于高血壓患者降壓達標,每減輕1000g體重,收縮壓可降低4mmHg。減重不宜太快,一年內減輕原體重的10%爲宜。

(4)控制酒的攝入。臨床高血壓患病率隨飲酒量的增加而升高。攝入酒量越多,收縮壓和舒張壓也越高,此外,嗜酒還有造成低血壓休克的風險。

(5)保持心情愉悅。人心情不好,腎上腺素水平就會上升,血壓也會隨之上升。

(6)改善睡眠。高血壓患者前一天的睡眠質量影響著當天血壓的波動,如果沒睡好覺,血壓必然升高。所以說高血壓患者要有一個好心態,更要有一個好的睡眠。

來源:透視社綜合中國婦女報、浙江日報·潮新聞、新民晚報報道責編/制作:李煦、廖明娟(實習)

校對:李旭穎

審核:龔紫陌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