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一直碾壓西方?其實有段時間裏,它已落後得令人後怕

審度 2024-01-02 16:17:45

懷著民族自豪感,我們一直以來有這樣一種認識:中華民族有史以來一直領先于世界,直到近代,西方國家才趁著古老東方大國的曆史低谷期,靠著“奇技淫巧”撿了個漏。

這看似很正常,每個國家都會經曆低谷期,哪有長盛不衰嘛;這不才過去了幾十年,中國又重新領先世界了。

這麽說似乎也沒錯,但筆者近些天看到個觀點,頓覺細思極恐:在新中國誕生以前,千百年來,中華文明實際上從未有過突破性的進步,而它的落後是令人發指的。

這個話題用這樣一種方式說出來免不了被批評,但筆者仍然決定與大家討論一番,仁者見仁。因爲觀點難免主觀,如有不當之處,筆者接受批評。

觀點是這樣的:中國古典建築被視爲中華文明的結晶,我們向來都是非常自豪地將其向全世界“推銷”。充滿智慧的古代工匠可以不用一釘一鐵便築成宏偉大殿,曆經數百年風雨而不倒,乍聽如天方夜譚。

可實際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恰恰暴露出了封建時代中華文明的固步自封。

從結束穴居和巢居以來,木結構房屋是人類最早的建築形式,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是如此。而在此之後,在追求建築“更堅固、更宏偉”的發展道路上,彼此卻開發出兩條截然不同的“科技樹”。

西方國家很快就嘗試用石頭作爲建築材料,成功建造出高度和跨度達數十米的宮殿與教堂;前1世紀左右,霍丹姆宮在也門首都薩那落成,成爲人類曆史上第一座突破百米的建築;1865年,鋼筋混凝土技術被申請專利;1913年,世界第一座200米建築伍爾沃斯大廈在紐約落成,彼時清朝剛剛滅亡只有一年。

再看中國:千百年來,古代工匠所做的是讓宮殿看上去更加精美,用瓦片替換了茅草,在牆面上繪制華美的彩飾,以中國古典建築集大成代表作的故宮爲參考,古人確實將建築的“精美”二字展現到了極致。

可從本質上講,這些宮殿在核心技術上與最早的木屋並沒有實質性區別。爲支撐巨大的屋頂,大殿內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柱子作爲支撐——也就是說,當西方興建混凝土大廈、構建現代化城市時,中國所造房屋的與兩千年前古人修建的其實是同一種東西,只不過規模更大,看上去更精致一些。

當然,我們不能僅用這一點就全盤否定中華文明的發展進步,然而往更深的層次思考,古人真正的問題絕不在于不會蓋高樓,而是發展理念上出了大問題。

筆者認爲,中華文化中最大的頑疾在于太過強調“實用”二字,甚至將其擺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中華文明誕生于黃河流域,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中國很早就發展出成熟的文明體系。穩定的氣候與廣闊的平原令先民們不必爲食物發愁,“倉廪實而知禮節”,中國早早地就成爲雄踞世界的文明大國,並且中華民族堅韌強大的內核將文明延續到了今天,這使得幾乎每一名中國人有著與生俱來的民族自豪感與優越感。

然而,也正是如此,古人們過早地將“小農思想”奉爲圭臬,從平民百姓到封建統治者,每個人都傾盡全力地維護自己在各自“一畝三分地”上的“溫飽”。人們將眼前利益視作一切,久而久之便安于現狀,懼怕變革。

縱觀過去兩千多年,古代中國所謂的“科技”發展並沒有創造出多少新東西,絕大多數只是將已有的東西進行改良,讓它們變得更加趁手,小到農具大到思想幾乎皆是如此。

從東西方建築發展曆程差異中更能體現出這一點:西方建築不斷叠代的背後,是力學、結構學等自然科學的發展;而古代中國在這一方面是極大缺失的——雖有一些古人也做過相關研究,甚至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相關成果並沒有得到重視,更沒有對社會發展以及社會生産力的革新起到很大影響。

人們太過強調“實用”和“經驗”,乃至中國人對這兩點的追求深入骨髓,時至今日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

另一方面,小農思想本身存在巨大的局限性,它讓人們把利益看得太重,人變得市儈而失去真誠;一些人甚至將如何算計別人視爲一門高深學問,把所謂的“城府”奉爲一種高尚的東西。

更可怕的是,正是由于缺乏變革,許多東西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逐漸教條化,反而進一步阻礙了中華文明的進步,乃至造成文明發展的倒退,最典型的代表莫過于由儒家思想演化而來的“儒教”——後者作爲封建統治者的愚民工具,可以說是“取其糟粕去其精華”,贻害無窮。

從整體來看,西方在曆史上走的彎路並不比我們少,當中國古人們過著服章華美吃穿無憂的理想生活時,歐洲百姓甚至還普遍爲下一頓飯而發愁。然而,這種憂患然而逼迫西方文明在曆史中持續進化,最終超過了強大的東方文明,真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當時間來到19世紀中期時,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歐洲,在文明程度上世紀已領先了清王朝一個代差。更爲悲劇的是,現代文明建立的過程中,我們幾乎沒有做出任何貢獻。不信您可以看一眼如今我們身邊都是些什麽——城市、房屋、服裝、醫療、教育等等,幾乎一切模式都是從西方學來的;而老祖宗留下的那一套,要麽被我們親手焚毀,要麽變成了博物館。

雖然上述聽起來有些喪氣,但這卻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然而,承認這些是爲了自甘落後嗎?事實恰恰相反。

師夷長技並不丟人,因爲最終率先抵達終點的才是贏家;而曆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中收獲許多,這段令人無奈的曆史給了我們很重要的啓示。

如今網絡輿論十分強調“對立”,但凡涉及外國的話題,不少人一定要爭個高低。其實爭一時的輸贏毫無意義,爭強好勝也從不在中華文化的範疇之內。我們不應該忘記,中華民族真正的偉大之處在于我們的堅韌不撓,無論面對怎樣可怕的困難都不會退縮,無論遭遇怎樣的挫折都能爬起來,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另一點也十分關鍵:比起西方國家,近代中國的落後令人發指。可只過了短短一個世紀,中國便幾乎抹平了這巨大差距,甚至在一些方面實現反超。而這一切改變,恰恰是從新中國建立時開始的——這說明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正確的主義、思想與路線更爲重要。

9 阅读:750
评论列表
  • 2024-01-04 17:55

    思維混亂,一開始說中國建築的發展只是轉向精美,後面又說中國建築追求實用,你到底有沒有理清這兩者是什麽關系

  • 2024-03-15 22:45

    什麽是文明?技術等不等于文明?中國是否只有木質結構建築?鋼構混凝土建築就代表文明?中國的三合土呢?甯複幾千年風吹雨淋至今尚在的古塔結不結實呢?中國近代在技術上落後了我不否認,但是將技術與文明畫等號我不承認。沒古代文明作基礎現代文明是外星人給你帶來的嗎?學習他人之長我贊成,但是失去自我全盤西化我堅決反對。中國一定要走獨立自主的道路,重要一點就是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地繼承,而決不能作西方文化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