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留下7.3億外債,民國政府償還37年,毛主席對此怎麽處理?

華太師 2024-03-24 21:25:48

晚清史既是一部我國頻頻遭受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一部清政府向列強的“賠款史”。幾乎每一次遭受侵略後,清政府都要向侵略者賠款。直到清朝滅亡,我國仍有7.3億兩白銀的外債。隨後的民國政府也不敢違抗列強,繼續向列強賠款。

即便如此,直到1949年,我國還有一部分外債沒有還完。那麽,我國是如何欠下這麽多外債的呢?毛主席又會如何處理這些賠款呢?

清政府外債的主要來源,自然是曆次戰爭失敗後給列強的賠款,其根源便是清政府的腐朽無能。

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清政府一開始只將英國視爲普通的“海寇”,不加重視。但英國真正打上門來之後,清政府又無力抵擋英軍。結果1842年英軍切斷漕運,清政府被迫求和,與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不但割讓了香港島,給予英國經濟特權,還要向英國賠償2100萬銀元。

《南京條約》僅僅是個開始,列強從鴉片戰爭中看到了清朝的軟弱,此後紛至沓來,多次對我國發動侵略戰爭。這些侵略者在我國領土上燒殺搶掠,最後卻要我們賠償他們。更可悲的是,清政府最後還都同意了他們的要求。

1860年,英法兩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擊敗清軍,又迫使清政府賠償白銀1600萬兩。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向日本賠償白銀2億兩。

1901年,清政府又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戰敗,向列強賠償白銀4.5億兩。由于清政府根本拿不出這麽多錢,只能向列強“借款賠錢”,最終賠款本息高達9.8億兩。

除了直接賠款之外,清政府的部分外債還來自于列強所攫取的特權和領土。這些本屬于我們的東西,列強在還給我們時卻還要向我們勒索“贖買費”。

舉個例子,日本在《馬關條約》中,要求中國割讓的地區除了台灣和澎湖之外,還有遼東半島。但俄國、法國、德國三個國家擔心日本奪取遼東半島後勢力過大,可能會獨吞中國,便聯合起來向日本施壓,最終迫使日本將遼東半島還給了中國。

這事情看起來是個好事,其實對于中國而言是又一個恥辱。因爲日本在歸還遼東的同時,又向清政府索要了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即贖買遼東的費用。遼東半島本就是我們的領土,被日本強占了,現在還給我們,還要求我們出錢,簡直豈有此理。

更恥辱的是,即便如此,清政府也不敢不給,乖乖奉上3000萬兩白銀。同時俄、法、德三國也以“還遼有功”爲由,向中國索取各種特權,迫使清政府承認他們的“特殊利益”。這三國雖然沒有直接要錢,但給中國造成的經濟損失不亞于之前的“贖遼費”。

總之,在晚清70多年的時間裏,清朝一再喪權辱國,欠下了大筆外債,直到清朝滅亡都沒有還完。而民國政府雖說推翻了清朝,但也因爲害怕列強幹涉而不得不繼續承認各項不平等條約,繼續向列強賠款。

更諷刺的是,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以孫中山先生的繼承者自居,卻完全忘記了孫中山獨立自強的宗旨。他們不但繼續賠款,甚至在日本于1931年發動侵華戰爭後,依然在向日本支付賠款,1937年以後才逐漸停止。而日本又將賠款主要用于發展軍事,換言之,蔣介石實際上是將中國自己的錢賠給日本,讓日本來打中國!

由于欠款太多,加之民國政府常年財政困難。因此直到1949年,我國仍未還清外債,同時還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沒有廢除。那麽面對這些外債和不平等條約,毛主席會怎麽處理呢?

自從英國在1840年以武力打開我國國門以來,中國遭遇了太多的恥辱,賠款成了家常便飯。清朝只還了一小部分外債就滅亡了,緊隨其後的民國政府也不得不繼續向列強賠款,但直到1949年也沒能還完。那麽,面對剩下來的賠款,毛主席是怎麽應對的呢?

事實上,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就有人詢問毛主席對此的看法。對此,毛主席的回應是:新中國不承認一切列強逼迫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不再支付所謂“賠款”,也不再給予列強租界等特權。並且,美國的“教育基金項目”也一概停止!

當時就有許多人對此感到擔憂,擔心毛主席如此強硬的做法會引起列強幹涉。尤其是部分高級知識分子和民族資本家,他們在解放戰爭中也反對國民黨的倒行逆施,和我黨有一定的合作關系,但在面對列強時又態度軟弱,總是因爲擔心再挨打而向列強妥協。

比如張東荪,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曾支持我黨的活動,還曾參與第一次政協。但在我國即將抗美援朝的時候,張東荪就極爲憂慮,認爲新中國注定不是美國的對手。他甚至自行與美國方面聯絡,聲稱中國無意與美國爲敵,請美國不要把戰火燒到中國,爲此他還試圖充當中美之間的“調停人”,有了籌備“臨時政府”的想法。

可想而知,毛主席作出不再賠款的決定時,面臨的壓力也是十分巨大的。但他還是耐心地向不理解這一決策的人們解釋:新中國與舊中國的重要不同,正在于獨立自主。新中國不會受任何列強的操縱,這是人民的選擇。有人民群衆作爲後盾,我們就不怕任何人。如果新中國還是像民國政府一樣對列強卑躬屈膝,那跟舊中國又有什麽分別呢?

至于拒絕賠款後會不會受到列強的制裁乃至封鎖,毛主席在《別了,司徒雷登》中已經作了明確的答複:“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

由此可見,毛主席是根本不怕列強封鎖的。即便列強聯合起來封鎖中國,他也堅信中國一定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廢除不平等條約大家還能理解,“教育基金項目”是什麽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這筆錢其實本來也是賠款的一部分。《辛醜條約》規定清政府要向列強賠款共計9.8億兩白銀,但清政府沒能力一下拿出那麽多錢,只能“分期付款”,這筆錢就被稱爲“庚子賠款”。

“庚子賠款”中,給美國支付的賠款占了相當一部分。但幾年後美國就提出:他們可以不要這筆賠款,將其退給中國。

美國人真有這麽好心嗎?當然不是。所謂的“退款”,不是直接把錢退給中國,也不是不要求中國賠款了。而是中國繼續向美國支付賠款,美國再把這筆錢存入一個專門的“教育基金項目”,就用這筆錢贊助中國的教育,支付中國建學校、派遣留學生的費用。

這條件聽起來還不錯,但實際上美國人是包藏禍心的。只不過當時許多人還不理解這一點,毛主席便對他們作了解釋:美國人出錢贊助中國的教育,看起來好心,實際上是爲了挖走中國的頂尖人才。

要知道,美國這筆“教育基金”可不是給中國的基礎教育的,而是給中國的高等教育的。當時中國大部分人都上不起學,小學畢業就算有文化,能上大學就算高級知識分子了。

美國的教育基金基本都是用來資助各所高校,以及供中國大學生赴美留學的。但美國的資助也是有條件的,接受了美國資助的高校,就必須在教學方面部分服從美國的意志。同樣地,用美國資助的錢赴美留學的學生,美國也會盡可能將其留下,讓他們爲美國效力。

因此,毛主席才會在停止支付賠款的同時,也停止了美國的“教育基金項目”。只有這樣,才是對不平等條約的全面廢除。不久後,毛主席就在中央會議上明確指出:中國人民還不平等條約帶來的債務已經還了太多了,此後絕不會再還一分錢!

其實,毛主席作出這樣的決策是早有預兆的,在此之前,他已經做了兩件事,爲最終廢除不平等條約作了鋪墊。那麽毛主席做了那兩件事呢?中國拒絕支付賠款後列強反應如何呢?

1949年新中國成立,毛主席明確表示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並且不再向列強支付賠款。當初清朝滅亡時,依然欠著列強7.3億兩白銀的債務。民國政府因爲害怕列強幹涉,也不得不繼續還債,直到新中國成立都沒有還完。

而在毛主席的領導下,新中國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獨立自主,中華人民真正站了起來。其實在此之前,毛主席已經通過兩件事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是哪兩件事呢?

一個是“紫石英號”事件: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戰役期間,英國軍艦“紫石英號”突然闖入長江。此前解放軍已經要求一切外國艦船撤離長江,此時紫石英號的到來,無異于對解放軍的公開挑釁。

解放軍隨即作出警告,要求紫石英號離開長江,但紫石英號拒絕服從。在英國人看來,國民黨方面已經給了他們進入長江的特權,他們就可以在長江上橫行。並且他們也看不上解放軍,覺得解放軍根本擋不住他們。

結果解放軍隨即發起炮擊,直接將紫石英號打得重傷擱淺。三艘英國軍艦趕來支援,也被解放軍炮兵擊退。面對解放軍的壓力,紫石英號不得不舉起白旗。這還是自鴉片戰爭以來,英軍第一次向中國軍隊舉白旗。

紫石英號被炮擊,引起了英國的軒然大波。英國首相艾德禮宣稱英國軍艦有在長江中“維護和平”的合法權利,指責中國違反“國際公約”,要求中方道歉。前任首相丘吉爾更是公然叫囂,要派航母編隊到中國來報複。

然而面對英國的威脅,毛主席全然不懼,毫不讓步。最後英國軍艦只能灰溜溜地逃離長江,再也沒有回來過,所謂的“報複”也不見蹤影。紫石英號事件既是一場軍事沖突,也是一個政治標志:它充分說明了,新生的人民政權是絕不會承認舊中國的各種不平等條約的,哪怕是武力威脅也無法動搖這一點。

另一件事則是“司徒雷登事件”: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後,蘇聯大使館隨民國政府遷往廣州,而美國大使館卻留在了南京,與人民政權進行接觸。這種看似奇怪的現象背後,實際上是美國的“兩頭下注”:一方面勾結國民黨,另一方面又感覺國民黨快要失敗,因此希望提前和人民政權達成協議。

此時的美國大使正是司徒雷登,他積極奔走,希望促成美國和人民政權之間的協定,毛主席便派出黃華和司徒雷登在南京談判。其實毛主席也並不反對和美國建交,但前提是美國必須尊重中國的國家主權,廢除不平等條約。

然而,此時的司徒雷登乃至美國政府都還抱有幻想,並且對中國保持著一貫的傲慢。他們堅持要求新中國承認自己的“國際義務”,實際上就是延續不平等條約以及支付賠款,美國才能和新中國建交。但即便如此,美國也不保證會斷絕和國民黨之間的聯系。換言之,美國“兩頭下注”的政策沒有改變。

這樣一來,人民政權和美國的談判自然不可能成功。當時許多人還是畏懼美國的實力,擔心美國幹涉,便紛紛發表言論,希望人民政權能在對美談判中作出一些妥協。面對這些對美國仍然抱有幻想的搖擺分子,毛主席用一篇雄文作了回答:《別了,司徒雷登》。

最後,毛主席拒絕了美國的“條件”,司徒雷登也灰溜溜地離開了中國。而西方列強也果然在美國的帶頭下,對中國進行了集體封鎖。他們成立了所謂的“巴黎統籌委員會”,對中國的禁運清單中竟然列入了超過2100種貨物。他們妄圖通過這種方式,扼殺新中國的工業化,摧毀中國的經濟發展,進而達到再次控制中國的目的。

但即便如此,毛主席也不會被他們嚇倒,更不會因此再向他們賠一分錢,承認一項不平等條約。毛主席寫道:“難道不能克服現在這點困難嗎?沒有美國就不能活命嗎?”

的確,在西方列強的重重封鎖下,我國依然完成了“兩彈一星”等種種成就。最後反倒是西方列強不得不放棄經濟封鎖,主動來找我們建交。

1972年尼克松訪華,跨越整個太平洋向我國伸出了“友誼之手”,隨後西方各國紛紛跟進,與我國建立外交關系,並和台灣當局斷交。事實證明了毛主席的正確:在他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

5 阅读: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