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文廟推動傳統文化熱“五一”假期日均遊客近4000人

吉林日報 2024-05-03 21:30:48

長春文廟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距今有一百多年曆史,是長春市區最古老的文化遺迹之一。2011年文廟建成孔子文化園,成爲長春市開展傳統民間活動、弘揚國學文化的重要場所。今年“五一”期間,長春文廟博物館開展“勞動鑄就夢想,奮鬥開創未來”勞動節公益文化活動,使省內外遊客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樂趣,長春文廟成爲長春旅遊熱門景點和亮點。

“五一”假期,長春市文廟博物館每天延長開放時間到18:00,並且每天都安排了投壺遊戲、漢服體驗、“長春文廟印記”打卡、參觀展覽、主題社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既新奇、有趣,又富有知識性,帶遊客度過了一個不一樣的假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江上往來人,但愛鲈魚美”……泮橋旁的“詩頌勞動節——長春文廟印記”打卡區域,遊客們有序排著長隊,背誦著關于勞動的詩詞,最終如願領取到每天限量贈送的“長春文廟印記”打卡宣傳冊。得到這個宣傳冊的遊客,將一個個印有“魚躍龍門”“取仕必得”“無我”“一路連科”等蘊含美好寓意的印章蓋在打卡宣傳冊上,帶走了祝福和回憶。

在大成門前的“中華射禮”——投壺體驗區域,大朋友們和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投壺是古代的一種投擲遊戲,也是一種禮儀。遊客通過“投箭入壺”這一集民俗、娛樂和健身于一體的投擲遊戲,可以強體魄、識禮儀,增加曆史文化知識,也體驗了喜慶健康文明的節日氛圍。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漢服不僅是一種服裝,更是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和曆史意義的文化符號,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寶藏,體現了中國古代的美學、禮儀和哲學思想。此次文廟活動還安排了“華夏衣冠”——漢服體驗環節,遊客們身著華美的漢服,顯得秀麗端莊、溫婉大氣,展現出漢服獨特的魅力。

豆漿是一種漢族傳統飲品,相傳爲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5月1日當天,長春文廟開展了“一方石磨 尋味非遺”五育主題社教活動。遊客參與體驗熱情高漲,在體驗石磨豆漿制作過程中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與樂趣,身體力行、身臨其境地觸摸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除此之外,市民、遊客還參觀了“大道之行——《孔子聖迹圖》藝術精品展”“開科取仕——中國科舉文化專題展”“聖迹儒風——中國文廟曆史沿革展”等常設展覽,了解孔子事迹和思想,學習到優秀傳統文化知識。5月2日,長春市民劉女士帶著上小學的外孫子來長春文廟參觀展覽。她告訴記者,外孫子以前來這裏看過一次展覽,但感覺印象不深,學習效果不好。這次利用“五一”假期特意又來看一次,在講解員的講解下,孩子覺得對這塊知識了解透徹多了。外孫子平時就挺喜歡國學文化,這次帶他來文廟參觀,也是想寓學于樂,更多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相信對他的成長和做人做事都有好處。

同時,由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長春市文廟博物館共同主辦的“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士子的行旅’中國古代科舉與旅行特展”在孔子書院展廳繼續開展。展示了古代士子讀書求仕的人生軌迹和不懈奮鬥的心路曆程,爲觀衆提供一個了解和體驗古代科舉文化的獨特視角。展覽展出了“狀元及第金榜題名”青花瓷硯、玉兔蟾宮折桂、綠釉蟹形瓷雕、清林東郊“在垆爲學日程”座右銘單片(複制件)等珍貴文物藏品。其中,三份清代殿試卷(複制品)尤其引人注目,它們字迹工整、文辭博贍,無不訴說著士子們艱辛與詩意相伴的行旅人生。

“‘五一’期間,長春文廟的遊客每天達到3800余人,有長春本地的也有外地的遊客,多數是帶著孩子來的。我們舉辦的這一系列公益活動深受遊客歡迎。我們覺得這些對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增強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長春文廟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奚旸對記者說。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夢溪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