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被項羽追殺,將兒女扔下車嫌車跑的慢,他的大智慧幾人能懂?

漢史趣聞 2024-01-28 17:52:31

大家都知道劉邦逃命時,將一雙女兒扔下車的事迹。這件事就被司馬遷記錄到了《史記》裏,廣爲流傳。也成爲了劉邦的黑料,每每說到這件事時,大多數人都是批評他的。

覺得虎毒尚不食子,他怎麽能這樣呢?

那可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呀,況且還是老來得子。他是三十歲左右娶妻的,那時候三十歲的人,確實可以稱爲老夫了。

要知道劉邦起義時,已經48歲了。項羽是24歲,正值壯年。他們兩個人合力一起推翻了秦朝,用了3年多的時間。

到了楚漢爭霸時,劉邦50多歲了。他逃跑被項羽追殺,把孩子扔下車,就是發生在楚漢爭霸時期。

他之所以扔孩子,其實裏面是藏有大智慧的,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大智慧呢?

很多人理解不了。

我們就說一下,當時到底是怎麽一個大環境?

爲何他非要把孩子扔下車?

按照《史記》的記載,本來項羽統一天下後,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劉邦被封到了漢中,當了漢中王。

他在漢中厲兵秣馬,休養生息,經過短暫的休整,他在韓信的帶領下打到關中,並且占領了整個關中。

這時候他唯一的敵人,就是項羽了。他要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學秦始皇當皇帝。不過,他也知道他肯定不是項羽的對手。

只能說連老天爺都在幫他。

他手下裏有了蕭何,有了韓信。就連張良也來投奔他了,等于是漢初三傑,都到他這裏了,真可謂是人才濟濟。

本來張良跟隨的是韓王,不過,韓王被項羽逼死了。

張良沒有主子了,項羽殘暴,殺了他的主人,他要爲韓王報仇。他再次面臨抉擇,就選擇了追隨劉邦。

劉邦剛從漢中殺出來沒多久,張良就過來了。

更要命的是,項羽還殺了義帝。

這個義帝在他們起義時,是他們的首領(傀儡),若是起義失敗,他們就把責任推在義帝身上。若是起義成功,義帝這個傀儡,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因爲大秦被滅了,起義成功了,義帝也該殺了。項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派人將義帝殺死的。

如今劉邦想要討伐項羽,必須要有借口吧,古代打仗發兵,都是要有理由的,正義之師可以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更容易獲得民心,有民心支持,就能打勝仗。

他要成爲正義之師。

劉邦發兵的理由,就是討伐項羽無道,殺了義帝。

他們要爲義帝報仇。

他開始集結天下人,聯合對項羽不滿的諸侯,開始發兵討伐項羽。

項羽的都城在彭城,他們就要打彭城。

之所以打彭城,是因爲項羽外出打仗去了,把精銳之師也帶走了。彭城只有範增把守,只要項羽不在,不和項羽發生沖突,劉邦就不懼怕項羽。

更何況他集結了將近四十萬人。

項羽打誰去了呢?

齊國有一個叫田榮的貴族,田榮、田橫、田廣(反秦時戰死了)他們兄弟三人,在齊國很有影響力,也很有威望。齊國本來是他們兄弟三人的,但是,項羽分封十八個諸侯王時,故意沒封這兄弟三人。

原因是項羽的叔父項梁被殺時,他們兄弟三人見死不救,沒有及時出兵,導致項粱被殺。項羽嫉恨他們,對他們沒有分封。

田榮對項羽不滿,憑什麽要聽項羽的?

他就在齊國造反了。

項羽要去平叛田榮,他就帶著士兵前去了。讓他沒想到的是,田榮在齊地一代很有威望,很多人追隨他,爲他拼命。

項羽一時之間陷入到了拉鋸戰中,贏不了,也走不脫。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得到消息,劉邦帶著幾十萬大軍,要攻打他的都城彭城了。彭城可不能落入劉邦的手裏,項羽必須要救彭城。

若是彭城淪陷,他一世英名就被全毀掉了。

怎麽救呢?

項羽是少有的軍事奇才,他要打劉邦一個措手不及,若是想要打劉邦一個措手不及,他必須要快速趕到彭城。

只有出其不意,才能將劉邦等人趕出彭城,甚至趕盡殺絕。

于是,他就秘密集結了3萬騎兵,采用白天休息,夜裏趕路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秘密的到達了彭城。

當時的彭城被劉邦占領了。

劉邦連戰連捷,更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他和其它諸侯王,每天都在彭城喝酒取樂,士兵也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根本想不到項羽會殺回來,就連一向小心的張良,也沒想到項羽竟然如此神速的趕來了。

項羽的三萬人馬,都是骁勇善戰的騎兵,他們是選擇深夜進行反擊的。當時劉邦等人都睡的迷糊著呢,他們本來就懼怕項羽,現在聽說項羽殺回來了。

試問誰人不怕?

這些集結在一起的王,包括漢王劉邦,魏王魏豹、趙王、賽王司馬欣等人,都是怕的要死,項羽的威猛,他們都是親眼見過的。

難道是天降神兵嗎?

他們也不知道項羽帶來了多少人,包括劉邦在內的所有諸侯王,第一時間都是選擇逃命,若是再不逃,真的就要死了。

這種情況下,他們不可能取得戰役的勝利的。

有人會問,韓信在哪裏?

彭城之戰韓信沒有參加,他應該是在廢丘圍困章邯。

反正劉邦集結的這些烏合之衆,四十萬大軍,全部都被項羽打敗了。劉邦在車夫夏侯嬰的帶領下,逃出了彭城,算是撿回來了一條小命。

不過,他並沒有脫離危險,一直都有追兵追殺他。

就是在逃命期間,在他們逃亡的路上,劉邦遇到了同樣逃亡的一雙兒女,他們將兒女帶上車。劉邦和兩個兒女,一起逃亡了。

他們後面就是項羽的人,這些人一直在追著他,想要逮捕他。正所謂擒賊先擒王,他就是那個王呀。

更要命的是,劉邦乘坐的車,本來就是豪華車輛,車身很重,還特別的醒目。再加上車上拉了四個人,包括車夫夏侯嬰在內,他們根本跑不贏後面的追兵。

眼瞅著追兵越來越近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將兩個孩子,給扔下車了。而且是扔了不止一次,爲此,他還和夏侯嬰發火了。

他扔掉孩子後,夏侯嬰就要救上來,如此往返,又耽擱逃跑的時間了,他說要殺夏侯嬰的頭,讓夏侯嬰趕緊趕車。

有人以爲,他把孩子扔下車,就是爲了想要逃命。甯願讓兩個孩子犧牲掉,也要逃命。甚至夏侯嬰都不了解,爲何要把孩子扔下車?

其實劉邦早就想到了,孩子跟著他是很不明智的選擇。項羽真正痛恨的人是他,要捉拿的人也是他,要殺的人還是他。

若是孩子和他在一起,才是最危險的。孩子和他在一起,項羽的人就知道是他的孩子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都被追兵追上了,一家人必死無疑呀。

若是把孩子放下,就是另一種情況了。

至少孩子有逃生的可能性。

孩子各自逃命,把他們藏在安全的地方,項羽的人不會刻意去找兩個孩子的,在路上逃跑的孩子也不少,根本認不出是誰家的孩子

對不對?

這種情況下,兩個孩子才是更爲安全的。

所以,劉邦最終選擇將孩子放下來。對于他來說,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講,把孩子帶在身邊,都不如和孩子分開逃跑安全。

所以說這就是劉邦的大智慧,可是,他這種大智慧,又有幾個人能懂呢?

最重要的是,劉邦還是被人家項羽的大將丁公追上了。若是換爲別人,被追上肯定就是束手就擒了。

可是,劉邦不是別人,他要給丁公打感情牌,說服丁公讓丁公放他一馬。

恰好這個丁公,也是想要左右逢源的人。雖然他效忠于項羽,可是,劉邦也是一個人物,這個天下不是項羽的,就是劉邦的。

他想要兩邊都押寶,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當劉邦這樣的英雄人物,向他低頭谄媚時,他聽從了、驕傲了。聽了劉邦的話,他的耳根子軟了,決定放劉邦一馬。

劉邦死裏逃生了。

後來劉邦當了皇帝,丁公得知後特意來投奔他,想的是當年救過劉邦的小命,放過劉邦一馬,劉邦肯定會重用他的。

沒想到的是,劉邦竟然將他給殺了。

殺他的理由就是亡項羽天下的人,就是這個叫丁公的,若不是當年丁公放了他劉邦一馬,整個天下又是項羽的了。

所以亡項羽天下的不是劉邦,而是丁公。

由于丁公對自己的上司不忠,所以,他必須要殺了丁公。這也是在告誡劉邦的手下,一定要忠于自己的主子。

畢竟現在他當皇帝了,不允許手下背叛自己。

再說了他當年逃跑,又是丟兒子下車,又是丟女兒下車,就是這個叫丁公的人,對他緊追不舍導致的。

被逼無奈下,讓他出此下策的。

也僅僅只有丁公十惡不赦,知道他幹的這件醜事,他不可能讓丁公活的。

所以,丁公就這樣被他殺了。

回過頭來再說劉邦,其實那種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他把孩子扔掉,確實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大不了孩子被抓成爲俘虜,只要他能逃掉,就可以卷土重來。

若是他完了,一切都完了,都有可能被滅族的。關鍵是他最終安然無恙,兒子女兒,老婆老爹,都沒事。

這一筆賬,他算的是清清楚楚。

所以,他丟孩子這事,也就不用诟病了。這裏面確實蘊藏著大智慧,並非是膽小怕事,不負責。

大家覺得呢?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