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老戲曲成爲永不凋零的“繁花”,第十四屆東方名家名劇月落幕

浦東發布 2024-04-21 21:50:30

日前,隨著昆劇《牆頭馬上》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落下帷幕,曆時36天的第十四屆東方名家名劇月圓滿落幕。在此期間,京昆越滬淮五大劇種交相輝映,8台8場海派佳作集中亮相、齊展風采,名家與實力青年翹楚共挑大梁,讓古老戲曲成爲新時代永不凋零的“繁花”。

除演出以外,戲曲工作坊、戲曲非遺閱讀推廣、文化進社區進場館進高校、文化惠民等活動蓬勃開展,拉近了觀衆與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距離,助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傳承古韻今風,繪就藝術華章

赓續十余載,東方名家名劇月始終以“推動民族戲曲在當代壯行”爲宗旨,不斷“聚焦新劇目、展示新成果、培養新觀衆”,做民族藝術與觀衆之間的橋梁,爲優秀劇團和劇目搭建平台,爲戲曲的今天和未來培養觀衆,爲中國戲曲事業輸送源頭活水。

回看本屆東方名家名劇月,五大院團8台海派精品荟萃,引發觀演熱潮。3月15日,上海淮劇院都市新淮劇《金龍與蜉蝣》作爲開幕大戲,用現代審美對曆史題材進行了重新審視,贏得觀衆滿堂彩。閉幕演出當晚,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黎安和沈昳麗主演的昆劇《牆頭馬上》,再現了古典愛情的悲歡喜劇。複古的造型和一桌二椅的傳統布置,簡練濃縮並突出了昆曲雅致的美學內核,爲現場觀衆帶來美的享受。

4月12日-14日,上海京劇院衆名角兒閃亮登場,三出廣爲流傳的傳統名劇盡顯流派風采。國家一級演員傅希如與花臉名家唐元才攜手帶來傳統大戲《楊家將》,二人在劇中展開激烈“較量”,對手戲引得觀衆滿堂彩。青衣名家李國靜、國家一級演員楊楠共同演繹風格诙諧的古典愛情輕喜劇《鳳還巢》,全面彰顯了梅派唱腔的魅力。京劇名家王珮瑜、國家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王越演繹了流傳的經典三國戲《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谡》,文武戲均十分出彩。

此外,觀衆跟隨越劇《西廂記》的劇中人一起跌宕起伏、婉轉絕倫;在越劇《梁祝》中看東方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纏綿悱恻、唱腔清越。上海灘頂流“小百搭”舒悅戲說社會百態,帶觀衆領略了滬語和海派文化的魅力。上海滬劇院經典滬劇折子戲《日出·重逢》《三看燈》《蘆蕩火種·智鬥》《搶親奇緣·定情》以及各具特色的滬劇十大流派聯唱,也在本場演出中一展“上海鄉音”的風采。

拓展社會美育,煥發戲曲活力

秉承曆屆東方名家名劇月的傳統,今年東藝依然在演出之外設置了戲曲工作坊、戲曲非遺閱讀推廣及文化惠民等活動,吸引了更多觀衆感受傳統戲曲藝術的博大氣韻,傳統文化煥發時代新活力。

二月的觀衆藝享日中,會員觀衆們跟隨國家二級演員、越劇推廣人沈歆雯的腳步,一同了解了越劇生行與折扇的基本知識以及《梁祝》《西廂記》兩部劇中折扇運用的情感特點,共賞江南靈秀之氣。觀衆同時體驗了一次化身才子,手持折扇的肆意潇灑人生。

三月觀衆藝享日活動中,《牆頭馬上》主演黎安、沈昳麗和廣大昆曲迷們近距離交流,講述搭檔過程中的點滴感悟以及該劇曆經四代昆曲人的傳承故事,品味經典,追溯昆曲本源之美。活動現場,兩位演員現場演繹了《牆頭馬上》中的片段,引得觀衆喝彩。

3月2日、3日,東藝還走進世紀公園音樂廣場,在中外人才非遺國風主題嘉年華活動中推介名家名劇月,吸引衆多中外遊客感受國學和非遺文化的藝術魅力。3月5日、4月3日,東藝分別走進複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通過戲曲劇目集萃與推介,拓展全新美育路徑。

此外,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攜手上海圖書館,推出了與非遺藝術結合的閱讀推廣活動,帶領讀者感受“非遺”精粹——淮劇和昆曲超越時空而長存的非凡意義和永恒魅力。3月9日,對話經典,接力傳承——《金龍與蜉蝣》主創談活動邀請到該劇複排導演海博和主演王俊傑解讀經典和分享交流。3月17日,讀者在上海昆劇團國家二級演員、閨門旦袁佳的帶領下,共同走進昆曲,一道回看昆曲發展演變的六百年,感受昆曲音樂和表演藝術的生命力,品味昆曲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演繹。

文字:曹之光

編輯:倪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