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禾賽科技張偉:喊低價沒有意義,應關注激光雷達産品競爭力

新京報貝殼財經 2024-04-29 13:00:17

在今年北京車展上,激光雷達企業禾賽科技發布第四代芯片架構超廣角遠距激光雷達ATX。禾賽科技方面介紹稱,ATX是一款平台型産品,體積比AT128縮小60%,重量減小50%,同時也能實現更遠的探測距離、更好的最佳分辨率、更廣闊的視野。

隨著智能駕駛方案開始逐漸加速落地,業內對于激光雷達的價格也更加敏感;與此同時,用戶對于激光雷達的感知度問題依然存在。在北京車展期間,禾賽科技亞太業務副總裁張偉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僅僅喊一個低價沒有意義,更應該關注的是産品是否足夠有競爭力,是否能給客戶提供更多的價值。

禾賽科技亞太業務副總裁張偉。圖/受訪者供圖

激光雷達價格和性價比取決于客戶需求

新京報貝殼財經:汽車行業的價格戰是否傳導至激光雷達行業?

張偉:我們認爲價格和性價比其實都取決于客戶的需求。僅僅喊一個低價沒有意義,更應該關注産品是否足夠有競爭力,是否能給客戶提供更多的價值。

舉例來說,測距和分辨率是激光雷達的核心性能指標,而將測距能力提升50%能夠極大地幫助車企實現更高的AEB安全車速上限。如果一台激光雷達能准確識別150米以外平躺著的輪胎(反射率10%),就能支持車輛在130km/h狀態下的AEB刹停;而如果僅能識別100米外輪胎,其AEB安全刹停速度則僅有110km/h。前者比後者的安全速度上限提升20km/h。

價格實際上是受市場驅動影響,頭部供應商在現在的環境裏售價差別不會太大。另一方面,當售價在同一個範圍內時,大家的成本是不是都能控制得很好,這是不一定的。

成本控制是一個公司真正的核心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功做紮實,提升運營效率。一家經營狀況健康的供應商才能長久地陪伴客戶,尤其是車規級産品,我們定點的都是至少兩年半後的産品,如果兩年後公司不存在的話,我們談這個就沒有意義。

新京報貝殼財經:您認爲提高激光雷達滲透率的最主要因素是什麽?規模化普及首要因素是否要降本?

張偉:從行業角度來講,一直希望激光雷達成本/價格呈下降趨勢,目前下一代激光雷達價格已經下降了很多。

禾賽不希望去喊一個“白菜價”,也不太支持價格戰這種做法。目前激光雷達已經進入了大規模量産上車的時期,它就像一個産品進入了商品階段,而這個階段企業的盈利能力也很重要,作爲零部件供應商也需要保持一個比較合理的毛利率,這樣才能更好地、健康地活下去,然後去服務好客戶。

新京報貝殼財經:如何判斷激光雷達大規模上車的時間點?

張偉:按照鴻溝定律,從早期使用者跨越到大衆使用者需達到16%的市場占比,新技術跨越了鴻溝意味著即將進入主流大衆市場。

按照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的預測,2024年激光雷達的上車量將突破97.59萬輛,2025年將突破175萬輛;預計2024年激光雷達在15萬元以上新能源車型的搭載率將達到16.04%。這就意味著激光雷達在15萬元以上新能源汽車市場將“跨越鴻溝”,進入快速增長的全新周期。

智能駕駛方案與車型定位緊密相關

新京報貝殼財經:如何看待純視覺解決方案這一智駕技術路線?

張偉:使用什麽樣的傳感器組合,或者打造什麽樣的智駕方案,與車型的定位緊密相關。

如果目標僅是L2高速輔助駕駛等比較簡單的功能,的確用純視覺是可行的,因爲車輛僅在非常特定的環境下代替駕駛員駕駛。

但如果目標是L2++的城區輔助駕駛或L3級別輔助駕駛,則需要更高的安全冗余來支持各種各樣的行車環境,包括黑暗、逆光、異形車等複雜情況,目前僅靠純視覺還難以應對。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市場上絕大多數搭載城區輔助駕駛功能的車型均標配了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並不是解決100%的問題,99%還是攝像頭解決的,只是有1%的問題它沒有解決,但在這1%的場景裏,激光雷達可以帶來安全性10倍以上的提升。激光雷達就像是隱形的安全氣囊,在關鍵時刻能夠拯救生命,沒有什麽比生命安全更重要。

新京報貝殼財經:智駕體驗是整體感受,如何讓終端消費者對激光雷達産品的存在有更清楚的認識?

張偉:讓終端消費者對智駕系統的某個零部件有深入認知是比較難的,但隨著功能的完善和交付,會最終讓消費者感知到。比如最近車企的AEB之爭就加速了消費者對智駕和激光雷達的認知。有激光雷達加持的AEB安全性能有了明顯的提升,一旦有激光雷達的智能汽車比無激光雷達更安全,在關鍵時刻可以拯救生命,那麽,消費者就更容易理解它的價值。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王琳琳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翟永軍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