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爆發後,斯大林6次請求毛主席出兵支援,主席作何回應?

南書房 2024-05-03 21:14:24

1945年8月9日,蘇聯正式出兵東北,在蘇軍猛烈進攻下,素有日本“陸軍之花”的關東軍,可謂是潰不成軍,很快,蘇聯便占領了整個東北,一定程度上說,蘇聯出兵對于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起到促進作用的。

當然,斯大林不是慈善家,蘇軍出兵東北也是有條件的出兵,爲了讓蘇聯出兵,國際社會和我國答應蘇聯了一系列條件。如外蒙古維持現狀,蘇聯在旅順港擁有特殊權益等。

不爲人知的是,早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不但沒有出兵東北的實力和想法,斯大林還先後6次給毛澤東發電報,請求我黨出兵支援蘇聯。

一、蘇聯請求我黨出兵支援

1941年7月,在德國瘋狂進攻下,蘇軍節節敗退,大批軍隊被俘或者戰死,正當德軍向著蘇聯快速挺進時,斯大林收到了日本關東軍秘密在中蘇邊境集結70萬重兵的情報。

蘇聯的戰略重心一直在歐洲,其精銳部隊大部分也是駐紮到歐洲,在蘇聯面對德國都力不從心之際,如果關東軍再從遠東殺進蘇聯國土,那麽,以蘇聯此時的軍力,是很難扛住兩線進攻的。

在這種曆史大勢下,斯大林明白,絕不能讓日軍出兵遠東,而要做到這一點,我黨無疑是一支可借助的力量,只要我黨可以派出有力部隊在東北和內蒙地區,牽制日軍,那麽日軍就很有可能放棄出兵遠東之計劃。

于是,斯大林親自給毛澤東發電報,要求我黨派出部隊破壞內蒙、熱河、察哈爾、北平等地區的鐵路交通要道,必要時,派出主力部隊牽制日軍。

對此,毛澤東給予了積極回應,毛澤東親自指示彭德懷,要求八路軍在保全自身實力的情況下,破壞日軍交通要道,間接支援蘇聯。

不過,毛澤東明確拒絕了出兵。在接下來的兩年裏,在蘇聯戰局非常不利的情況下,斯大林連續5次給我黨發電報,要求我軍出兵牽制日軍,甚至斯大林後來還提出支援我國先進武器。可毛澤東仍然表示拒絕。

二、毛澤東說無能爲力

那麽,毛主席爲何拒絕出兵呢?

其一,在1941年-1943年三年間,抗戰正處于相持階段,我黨本身就處于極其艱難的階段。

斯大林第一次發電報給我黨時,毛澤東就指出,面對實力強悍的日軍,我黨必須實事求是,絕不能爲了支援蘇聯,不顧一切派出重兵和日軍硬扛,一旦如此,不但我黨武裝力量會遭受很大損失,對于我黨敵後根據地的發展,也是極其不利的。

因此,毛澤東指出,對于蘇聯的支援,我黨要秉承間接,長期的原則,對于直接派兵支援蘇聯,實在是無能爲力。

在這個特殊的曆史階段,一方面,國民黨開始大幅度反攻,到了這個時期,蔣介石公然停了八路軍的軍饷,調撥給我黨的武器裝備,幾乎沒有。

皖南事變中,新四軍主力更是被國民黨消滅。

對于我黨陝甘甯邊區,國民黨進行了殘酷的經濟封鎖,最困難時期,連毛主席等領導人都只能吃著鹹菜打仗。

與此同時,日軍對我黨武裝的圍剿,從來沒有停止過,面對日軍一次次圍剿,我黨武裝根本騰不出來有生力量去支援蘇聯。

其二,這個曆史階段,我黨武裝尚不具備和日軍硬碰硬的實力。

要想支援蘇聯,那麽必須派兵在內蒙、東北等地,和日軍對抗,面對裝備精良,號稱日軍戰鬥力第一的關東軍,以八路軍的實力,如果真的派兵,和關東軍硬碰,那麽我黨武裝必將損失慘重,這絕對是不符合我黨戰略的。

其三,在中蘇邊境地區,我黨抗日武裝東北抗聯,此時已經主力盡失,如果東北抗聯主力猶在,也許毛澤東會考慮出兵支援。

東北抗聯軍力巅峰時期是在1937年,這一年,抗聯擁有11個軍接近三萬人。日軍全面侵華後,日本關東軍制定了三年全殲抗聯的戰略計劃。

在關東軍的殘酷圍剿下,缺乏有效支援的抗聯損失極其慘重,1938年冬,我黨領導的抗聯隊伍只剩下5000多人。

1940年2月,抗聯主要領導人之一楊靖宇犧牲。兩年後,另一位領導人趙尚志被俘犧牲。在斯大林向我黨發電報請求派兵支援時,東北抗聯人數已經不足1000人。試想一下,如此薄弱兵力,如何支援蘇聯。

試想一下,如果東北抗聯幾萬人馬一直活動在廣闊的東北黑土地上,那麽毛主席或許會命令他們牽制日軍,讓日軍不敢隨意出兵遠東。畢竟,幾萬兵力已經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哪怕是日軍也不敢忽視。

三、爲何日軍沒有選擇北進

令很多人疑惑的是,在德國全面進攻蘇聯的四年間,哪怕是蘇聯損失極其慘重的前兩年,作爲德國的盟友,日本卻一直按兵不動。這一切是爲什麽呢?

日軍畏懼蘇聯強悍戰鬥力,是日軍沒有出兵遠東的根本原因。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爲了不讓蘇聯紅軍奪取政權,西方組成了一支幹涉軍,日本是幹涉國之一,然而,這支幹涉軍,卻被蘇聯紅軍很快趕走了。

1939年,日本和蘇聯爆發了諾門坎戰役。最初,日軍參謀部門作出預測,經過斯大林的血腥大清洗,蘇軍至少有六成以上的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軍官,被殺死或者被投入監獄,因此,日軍認爲,這一次戰役,日軍一定會獲得勝利。

事實上,蘇聯在蘇德戰爭前期一敗再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爲斯大林大清洗,讓蘇軍損失了大量優秀軍官。

然而,戰爭結果卻讓日軍徹底慌了,這一戰,在蘇聯機械化兵團進攻下,日軍坦克師團損失大半,擔任主力的第23師團幾乎全軍覆沒,直接戰死人員就超過18000人,這一戰之後,日軍從此不敢妄動。

可以說,這次戰役是日軍後來選擇南下進攻英美戰略的重要原因。

其次,1941年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是日軍沒有出兵遠東的一個原因。日軍希望借此條約,促使蘇聯放棄對中國的支持。

從毛主席采取間接、長期支援蘇聯,拒絕直接出兵支援蘇聯可以看到,對于戰局,毛主席始終有著清醒的認識,正是因爲毛主席擁有著這種非凡的戰略眼光,我黨才能一步步發展壯大,並取得革命的勝利。

31 阅读:789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