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北宋十大名將

風滿袖 2024-03-19 08:55:15

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句話:“南宋缺相,北宋缺將”。北宋真的缺將嗎?北宋開國時掃滅五代十國割據勢力,使中國重歸統一。前中後期又要面對遼、西夏、金這些少數民族國家的威脅,雖沒有南宋時期那麽動蕩,但還是産生了不少良將。下面就盤點北宋時期十大名將並排名(作者個人意見,如有不同意見,請暢所欲言)。

1、李繼隆

李繼隆是北宋初年名將,他是宋太宗明德皇後的哥哥,曾經參與平定後蜀、南唐、北漢的戰役,立下戰功無數。參與第一次幽州戰役時率軍大破遼軍,打敗耶律休哥。雍熙二年(985年),李繼隆率軍大破黨項首領李繼遷,後來又參與第二次幽州戰役。端拱元年(988年),率軍再次打敗遼國大將耶律休哥的大舉入侵。淳化四年,率軍再次大破李繼遷,生擒黨項族首領李繼捧。

宋真宗繼位後,李繼隆被解去兵權,回朝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公元1005年李繼隆去世,終年55歲,被追贈爲中書令,谥號忠武。

2、曹玮

曹玮是北宋開國名將曹彬的第四個兒子,他沉穩有謀,少年時便跟隨父親在外任職。在知鎮戎軍時,曹玮招降外族、襲破李繼遷,並據地形修築工事、鞏固邊防。他曾長期戍邊,親自率軍帶回歸降的河西大族,使李德明不敢妄動。此後與秦翰破章埋族于武延川,分兵滅撥臧于平涼,屢立戰功。公元1016年,曹玮在三都谷之戰中大敗入侵的吐蕃李立遵部,此後累遷至宣徽北院使、簽書樞密院事。

因宰相丁謂誣陷,連貶萊州知府。後官至彰武節度使,封武威郡公,公元1030年曹玮去世,終年58歲。獲贈侍中,谥號“武穆”。

3、宗澤

宗澤是北宋末年抗金名將,他本是進士出身,原先曆任各縣、州文官,政績卓著。靖康元年,任磁州知府,擊敗金軍,同年十一月,金軍包圍宋都汴梁,被任命爲兵馬副元帥,赴京勤王。多次率軍擊敗金兵。“靖康之變”發生後,宗澤上表勸趙構稱帝,改知襄陽府。建炎元年(1127年),經宰相李綱舉薦,調知開封府,後又升任東京留守兼開封府尹。他聯絡兩河“八字軍”等部協同抗金,並任用嶽飛等人爲將,屢破金軍。

在鞏固開封防務的同時,宗澤曾二十多次上書,建議趙構還都開封,並制定了收複中原的方略。趙構不僅未加采納,反而一再破壞其抗金部署。建炎二年(1128年),宗澤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在三呼“過河”之後便與世長辭。死後獲贈觀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谥號“忠簡”。

4、狄青

狄青是北宋中期名將,他出身貧寒,年少入伍,因面有刺字,善于騎射,人稱“面涅將軍”。宋仁宗時,憑借戰功,累遷延州指揮使。皇祐五年(1053年),領兵夜襲昆侖關,平定侬智高之亂。此後曆任樞密副使、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遷升樞密使。

狄青以一個小兵最終升任樞密使,按理說這個成就是很高的了。然而在北宋文官的地位要比武官高的多,縱然狄青已經是樞密使,但是他卻遭到了文官集團的排擠,後來被免去樞密使之職,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銜,出知陳州。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狄青抑郁而終,年僅四十九歲。獲贈中書令,谥號“武襄”。

5、潘美

潘美是北宋開國名將,但是在演義中他卻被演義成爲奸臣潘仁美。潘美與趙匡胤的關系很好,公元960年潘美參與了平定李重進之亂,因功被授爲泰州團練使。公元970年潘美參與征伐南漢,以功拜山南東道節度使、知廣州兼市舶使、兼任嶺南道轉運使。公元975年,潘美輔助曹彬攻滅南唐。公元978年,潘美跟隨宋太宗征討北漢。

公元980年雁門關大捷後,潘美被封爲代國公,三年後改任忠武軍節度使、韓國公。公元986年,因爲攻打遼國失敗,導致楊業全軍覆沒,被削三級,降爲檢校太保。公元987年潘美被任命爲檢校太師、真定知府,不久,改任都部署、並州通判。加官同平章事,數月後去世,終年六十七歲。追贈中書令,賜谥號爲武惠。

6、曹彬

曹彬是北宋開國名將,後周太祖郭威妃子張氏的外甥。當初趙匡胤統領後周禁軍時,曹彬不偏不倚,不遇公事從不登門拜訪,群居宴會,他也很少參與,因此得到器重。趙匡胤建立北宋後,曹彬爲北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961年曹彬與王全斌等人領兵進攻北漢,戰降敵將王超、侯霸榮等一千八百人,俘獲敵人一千多人。公元964年曹彬參與滅蜀之戰,他擔任都監,以不濫殺著稱,回朝後升任宣徽南院使。公元968年曹彬參與攻打北漢,在洞渦河擊敗北漢軍,斬首二千余級,俘獲許多北漢士兵。公元974年,曹彬率水陸軍十萬攻滅南唐,次年克金陵。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分兵三路攻遼,曹彬爲東路軍主將。他因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于岐溝關之戰大敗,致使宋軍全線潰退,被降爲右骁衛上將軍。後複起爲侍中、武甯節度使。宋真宗即位後,曹彬複任樞密使。公元999年,曹彬病逝,終年69歲。

7、章楶

章楶是北宋的名將和詩人,曆任多個職位,並在對抗西夏的戰爭中表現出色。章楶在1065年狀元及第,之後被授予陳留知縣,後遷任京東轉運判官、湖北刑獄使、成都路轉運使等職位,政績卓著。他在元祐六年(1091年)擔任環慶路經略安撫使,提出對西夏的戰略,主張逐漸占據西夏疆土以削弱對方,並有效遏制了西夏向東的侵犯。

紹聖元年(1094年),章楶出兵西夏,依據地形修築工事,鞏固邊防,攻取西夏大片地區,取得了宋朝對西夏作戰的戰略主動權。在西夏軍進攻平夏城時,他在胡蘆河川三戰三捷,大破西夏軍,奇襲天都山,擒獲西夏統軍嵬名阿埋,使西夏國王震駭。因這些功績,他積功升爲樞密直學士、龍圖閣端明殿學士、進階大中大夫。此外,章楶還是一位詩人,著有《成都古今詩集》等作品。他在1102年去世,谥號爲莊簡,後改爲莊敏。

8、王韶

王韶是進士出身,初任新安主簿,後爲建昌軍司理參軍。熙甯元年,上《平戎策》,提出收複河湟等地,招撫沿邊羌族,孤立西夏的方略,被宋神宗采納,任命爲秦鳳路經略司機宜文字。後率軍擊潰羌人和西夏的軍隊,置熙州,收複河、洮、岷、宕、亹五州,對西夏形成包圍的之勢。

熙甯六年,率軍又打敗了瞎征,收複了河州。接著又攻下了宕、岷二州,疊、洮二州的羌人首領開城投降。熙甯七年,爲解河州之圍,率軍直撲定羌城,大敗羌人,不久升爲樞密副使,後來被貶職,元豐二年複職,晉封太原郡開國侯。元豐四年去世,谥號爲襄敏。

9、種世衡

種世衡是大儒種放的侄子,北宋時期的著名將領,也是種家軍的創始人。種世衡的仕途生涯始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他因叔父種放的恩蔭而補爲將作監主簿,開始了他的官宦生涯。他曾在保定、武功(今陝西鹹陽)及泾陽三個城邑任職。後來,他通判鳳州,但因權臣王蒙正的構陷,被流放到窦州,之後又被調到汝州任職。然而,得益于龍圖閣直學士李紘及宋绶等人的辯白,他最終升遷爲衛尉寺丞,簽書同州、鄜州判官。

種世衡在邊境防禦方面有著卓越的貢獻。他築古細腰城以斷絕羌人與西夏的交通,有效地保護了邊境的安全。此外,他在慶曆年間,西北用兵時,又遷升爲東染院使。他的軍事才能和英勇善戰,使得他在邊境防禦中屢立戰功,深受朝廷的賞識和百姓的愛戴。

10、楊業

楊業是北宋初年的名將,他曾是北漢將領,公元979年,宋太宗趙炅親率大軍圍攻太原,楊業隨北漢主降宋,爲左領軍衛大將軍、鄭州防禦使。次年,在雁門關之戰大破遼軍,殺其節度使驸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以功遷雲州觀察使。

公元986年,宋太宗兵分三路北伐大遼,當時遼朝兵勢甚盛,楊業提出一個可保萬全的作戰計劃,遭到潘美和王侁等人的反對及誣蔑,被迫冒險迎敵。不久聽到楊業兵敗的消息,非但不前去援救,反而帶兵逃跑。楊業見無援兵,只得再率部下力戰。最後因坐騎重傷不能行走,被俘,不食3日而死。

1 阅读:30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