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中斷”,倒逼重塑性增長

商訊社 2024-02-24 17:04:17

供應鏈管理對公司發展,乃至推動業績的貢獻力,早已突破了原有的管理定義,它不再只是企業、采購部門的管理運營,而是上升爲一項公司的戰略資産——這一認識的起因,正是來自過去特殊時期所發生的“供應鏈中斷”所帶來的切膚之痛。

來源 | 經理人傳媒旗下《經理人》雜志

本刊記者/左秦

圖片來源/公衆號公共圖庫

過去兩年,在全球管理咨詢報告中,提及最多的一個詞叫做“韌性(toughness)”。該詞源于物理概念,是指材料受到使其發生形變的力時,面對折斷産生的抵抗能力,其定義爲材料在斷裂前所能吸收的能量與體積的比值。

“韌性”一詞很好地表達了企業管理者的訴求:通過自身的韌性力,抵禦外部環境的沖擊、破壞,最大程度地避開對企業的傷害,從而讓企業得以在風暴中繼續生存。

此一時彼一時。如果只是強調生存,不強調發展,企業還是很難實現成長。成長靠什麽?答案是唯一性的:增長!

在《全球供應鏈:奔赴再平衡》報告中,普華永道提出:

“當前,我們面臨著新的環境。通貨膨脹、能源危機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等因素引發經濟動蕩,爲商業領袖重塑新的現實。物價可能將在一段時期內居高不下,而僅僅關注企業韌性和短期盈利能力並不足以應對新的局面。企業要想生存和長久發展,就必須踏上轉型之路。

爲了生存乃至蓬勃發展,企業需要考慮在包括供應鏈在內的自身各個領域開展全面業務轉型。這需要包括CEO在內的整個最高管理層從采購部門手中接過控制權,並迅速采取行動。隨著企業尋求供應鏈再平衡並尋找新的供應商、地域和人才,一場全球競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需求遷移的企業數量龐大,但替代方案有限,這意味著企業必須全力以赴,從衆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從供應鏈角度,由此前強調“韌性式生存”轉變爲如今更爲迫切的“增長和脫穎而出”,這是企業管理者的新課題。

機遇和風險

爲什麽要將供應鏈課題,視爲“增長戰略”的重要環節?因爲,在如今的企業運營管理系統中,相比其它管理板塊,供應鏈具有規模性機遇和風險的兩重性。

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全球企業,對供應鏈的切膚之痛,源自“它在過去的3年內,被一度中斷過”。當然,任何事物有硬幣的兩面性:一面是,對于“供應鏈中斷”至今仍深惡痛絕;另一面是,由于“供應鏈中斷”,也帶來了全新的機遇。

去年,就有關CEO遭遇“供應鏈中斷”問題的意見和態度,普華永道曾做過調研。結果顯示,一部分管理領導者將“供應鏈中斷”視爲商業風險,然而,另一部分管理領導者認爲,因“供應鏈中斷”倒逼了企業改革——轉變運營方式,探索新的戰略,以增強實力。

普華永道還發現,對管理重點有不同偏好的領導者,對“供應鏈中斷”有不同的結論:偏重于風險管理的領導者,傾向于將“供應鏈中斷”視爲一種風險,而偏重于運營的領導者,則傾向于將“供應鏈中斷”爲極小的風險。

爲了進一步精准了解因“供應鏈中斷”問題,對企業運營帶來的影響,普華永道還設計了有關機遇與風險值的評估體系。根據最終的分值,其中獲得最高的41%機遇與風險值的爲“向新能源轉型”,其次是29%的“客戶需求/偏好不斷變化”,以及19%的“對勞動力/技能的要求或預期不斷變化”。而機遇與風險值最低的則是-14%的“供應鏈中斷”。

可見,CEO們盡管厭惡“供應鏈中斷”,但更多是積極地探索新的機遇。以位列前三個最高機遇與風險值來看:

“向新能源轉型”涉及的是,全球新産業經濟的趨勢,以及由此引發的對供應鏈重塑;

“客戶需求/偏好不斷變化”涉及的是,供應鏈的生産、配套、技術、貿易、配送等等,均需要重新根據市場客戶的戰略進行調整。

“對勞動力/技能的要求或預期不斷變化”涉及的是,因供應鏈變化導致的人力資源的變動情況。

按照普華永道的建議,企業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尋找場地——供應鏈遷移場地,以及尋找有關勞動力價格低窪的區域市場。

供應鏈新遷移地的勞動力成本,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盈利水平。40多年前,中國廉價勞動力市場使得跨國公司蜂擁而至,而現在,當中國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之後,中國企業自身也需要尋找勞動力低窪區域。普華永道整理的數據顯示,中國當前的勞動力價格(平均月薪)爲7348元,遠高于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從成本角度,中國企業的供應鏈向東南亞區域轉移,已經是確定趨勢(圖表1)。

新技術和高回報

複雜的外部因素影響供應鏈的整體績效,因此需要更佳的預測和更快的適應。

運用數字化增強網絡的透明度和自主性,供應鏈就可以作爲一個互聯且自我協調的生態系統而運行。

普華永道認爲,先進的新一代技術可以吸收大量外部和內部數據,從而協助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中做出實時決策,這些助力方式主要表現如下: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先進的新一代技術可以實現手動任務的自動化,簡化流程並優化資源分配,從而顯著節約成本並提高運營效率。

提升韌性和減輕風險。先進的新一代技術可支持實時查看供應鏈運營情況,從而主動識別風險,預測分析並對中斷作出快速響應。

提高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先進的新一代技術可支持追蹤整個供應鏈中的貨物和材料流動,提供端到端可見性,並確保産品的真實性和合規性。

提升客戶體驗。先進的新一代技術可支持實時追蹤訂單、個性化推薦和無縫客戶交互,從而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

可持續發展和ESG合規。先進的新一代技術可以優化運輸路線,減少浪費並監控對環境的影響,幫助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和ESG合規性。

那麽,這些已獲采用的,以及正在贏得未來對供應鏈投資的新一代技術到底是什麽?比如:基于雲的通用數據平台、物聯網(l0T)/連接設備、第三方支出分析工具、掃描和智能數據采集/OCR、人工智能(AI)/機器學習(ML)、區塊鏈、射頻識別(RFID)、機器人/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等等。

比較遺憾的是,根據普華永道的結論,只有22%的CEO表示,公司預計在這些技術上進行高投入。

“在重新布局以實現增長方面,供應鏈數字化至關重要。它可以降低成本並減少風險。你何樂不爲?”普華永道在向其客戶提供咨詢時,經常會反問企業。

爲此,普華永道還進行了一場實證式的調研,被調研企業分爲三類:一類是數字化精英企業,即那些已經開發數字化能力,並將限行線性供應鏈轉變爲生態系統的企業;第二類是所有公司,即那些已經實施數字化建設企業;第三類是數字化新手企業,即那些剛開始進入數字化建設的企業。

結果顯示,數字化精英企業在供應鏈數字化方面大投資回報率實現6.8%,後兩類企業則分別是5.9%、3.3%。可見,在供應鏈數字化方面,投入越多、越早,其投資回報率越高(圖表2)。

此外,普華永道好還提及有關引入ESG轉爲業務增長的價值驅動課題。這對于中國企業的影響,也許在不遠的一個時期內,會有更大的變局發生。當然,未雨綢缪是必要的。

世易時移。此前,供應鏈管理僅僅歸屬于采購管理,但在如今的形勢變化之下,供應鏈管理的難度、涉及的範圍,以及新技術的運營等等的挑戰,早已超出了一個采購部門的能力範圍,因此,它不再是運營問題,而是一項戰略資産,成爲公司下一步發展、增長的重要關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