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感歎郭嘉不在的影響是對自己赤壁之戰前輕敵大意的後悔

史海撷英 2024-04-06 18:22:45

赤壁之戰戰敗後,曹操歎息:“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看來,在曹操看來,如果郭嘉還在,他必不會輸掉赤壁之戰!果真如此嗎?

郭嘉不可替代的特點:舉世無雙的洞察力

曹營人才濟濟,智士極多。荀彧、郭嘉、荀攸、程昱、賈诩、劉晔等人,皆有驚人的謀略能力,且各有自己不可替代的鮮明特點。

荀彧強于戰略,荀攸明于軍計,而郭嘉則長于洞見。郭嘉總是能從紛繁複雜、千頭萬緒中找到關鍵點,從而提出最優解!

曹操征呂布,連勝,但下邳不能克,曹操擔心後方張繡、劉表威脅其許昌,想要退兵。郭嘉力勸:“昔項籍七十余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今布每戰辄破,氣衰力盡,內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項籍,而困敗過之,若乘勝攻之,此成禽也。”曹操采納其言,堅決打下去,擒呂布,得徐州。

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劉備在徐州叛亂,曹軍進退不得。郭嘉洞見:“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衆心未附,急擊之必敗。此存亡之機,不可失也。”曹操采納其言,破劉備而還。

郭嘉

曹操與袁紹戰官渡,傳聞孫策將自後方襲許昌。郭嘉洞見:“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衆,無異于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曹操要遠離許昌,北攻河北,衆人擔心劉表、劉備在後方的威脅。郭嘉入木三分的洞見:“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禦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爲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

曹操征邺,遭到袁家兄弟的堅決抵抗,但曹軍依然連勝。衆將都主張趁勝進取時,郭嘉洞見:“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爲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

曹操擊破袁家兄弟,袁家二兄弟投奔遼東公孫康。郭嘉洞見:逼急了,公孫康又會和袁家兄弟搞到一起,緩一緩,公孫康必然把袁家兄弟頭顱送來!

可以說,郭嘉總能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洞見規律,並准確預測事情的走勢,從而爲曹操找到最優解!

赤壁之戰的主要敗因,正是對局勢缺乏全面清晰的洞察

赤壁之戰後,曹操之所以又哭起郭嘉來,正是因爲:赤壁之戰,曹操就敗在對事情的全面洞見上!

曹操

1、誤叛江東的抵抗意志,對孫權堅決抵抗的可能判斷不全

曹操此次南下荊州前,其作戰主導思想,就是立足于荀彧提出的“華夏已平,南土知困”。即通過武力威懾,迫使“南土”降服。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確實迫使劉琮降服,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然而,荀彧這一指導思想,指的主要是降服意志本就不堅定的劉琮集團,並沒有設想立刻展開對江東的征服。

但是,在降服劉琮,擊敗劉備,奪取江陵後,曹操及身邊許多將領都認爲“此實爲震蕩揚州之良會,廓定南方之大機”,企圖通過武力威懾,迫使江東降服,並認爲即便孫權不降,也能順勢滅之!以至于開戰前,曹操就以輕蔑的口吻,約孫權“會獵于吳”,企圖憑一紙恫嚇就迫使江東降服。

事實上,即便當時頭腦比較冷靜的賈诩,雖然反對倉促征吳,但也認爲在荊州安定後,“則可不勞衆而江東稽服矣”,還是認爲可以威服江東!

曹操

顯然,曹操集團的這些想法,都是在低估孫權、周瑜、魯肅等人的抵抗意志前提下做出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爲當時的孫權“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猶豫之計”。

曹操集團當時爲孫權“外托服從之名”的表面現象所迷惑,忽略了孫權“內懷猶豫之計”的一面,因此以爲可以靠威懾解決孫權!因此從戰役一開始,曹軍就倉促行動!

2、對孫劉聯合的可能性估計不足

曹操集團在分析局勢時,多數人都樂觀地認爲:劉備投奔孫權,孫權必然會殺了劉備以取悅曹操,唯有程昱認爲孫權必然會借助劉備抗曹。

事實上,當時劉備敗走夏口,與公子劉琦聯合之初,其與孫權的合作尚在“談判”階段,還未成勢。按照當初郭嘉“急之則相持,緩之則爭心生”的一貫思想,曹操原本可以先安撫孫權,集中力量消滅劉備,然後再考慮下江東之事。然而,此時的曹操,輕視孫權,輕率發動東進,這是進一步促使孫劉聯合!

3、倉促發兵,以短擊長

在連續誤判後,曹操輕率發動東征!

諸葛亮、周瑜指出曹軍存在的若幹致命缺點:連番作戰已是強弩之末、北方人不習長江流域的水土已經流行疫病、荊州人心未附等問題,皆是倉促發兵所激化的。

顯然,曹軍已經完全沉溺于其表面強大的實力,忽略了自己內在的隱患!

此時的曹軍,無論是對對手的判斷,還是對對手之間關系的判斷,或是對自己實力的判斷,都迷于表面,缺乏洞見!因此,不知己亦不知彼,自然失敗!

良謀尤在,恨曹公不從

即便郭嘉不在,堂堂曹營,還是有很多智謀之士的。這些智謀之士依然保持著極高的水准!

賈诩就提出:不應急于東下,而應該好好經營荊州,安撫百姓,然後“則可不勞衆而使江東稽服矣”。如果采納賈诩的建議,曹操即便不能真的使江東稽服,但也可以使荊州鞏固,荊州鞏固,尤其江陵在手,孫吳也就不可能“劃江而治”,居江東上遊的曹操就始終保持著戰略主動權!

程昱也提出過對孫劉聯合的洞見。程昱就指出:“孫權新在位,未爲海內所憚。曹公無敵于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禦我。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

顯然,程昱的意見就是看出孫權必然堅決抵抗,並會與劉備聯合,曹操僅僅靠恫嚇威懾是不能成功的!

因此,如果按照程昱的意思,自然應該先集中力量徹底解決劉備,再考慮威懾孫權的問題!

賈诩

賈诩、程昱都仍然很有能力。只是,曹操沒有采納他們的意見!之所以如此,是因爲郭嘉有著自己第二個特點。

郭嘉的特點:“深知孤意”

曹操曾感歎:“唯奉孝爲能知孤意。”

之所以如此,一則是曹操對郭嘉的絕對信任。曹操與郭嘉關系親密,是朋友一般的關系。相比之下,程昱、賈诩與曹操的關系都比較微妙。兩人都曾深居簡出,不結交私友。程昱甚至曾以“知足不辱”而辭官回家。

二則是郭嘉的謀劃陳述更爲全面。賈诩、程昱的謀劃陳述,往往集中于一點,一般不做全面展開。比如,賈诩提出緩進戰略,沒有切中曹操的另一個顧慮:北土未安。馬騰、韓遂在北,爲其後患,許都的擁漢派人士時刻蠢蠢欲動,因此曹操不敢長期在荊州經營。而程昱的分析則圍繞孫權必借重劉備而展開,沒有(也可能是不便、不敢)指出曹操同時對付孫劉所面臨的風險和不足!

郭嘉

相比之下,在提出謀略時,能夠更加全面的,只有郭嘉、荀彧。因此,有理由認爲:郭嘉若在,可能可以全面分析曹操的問題,提出更有效的解決方法,並能夠使曹操采納!曹操感歎“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是有理由的。

曹操感歎郭嘉不在的影響,其實本質上是後悔自己在赤壁之戰前的大意。

在曹操迫降劉琮,擊敗劉備後,確實擁有了奪取長江流域,乃至提前天下一統的曆史機遇。然而,一時間的志得意滿,驕傲大意,導致荊州水軍覆滅、江陵丟失,曹操再次退出長江流域,渡江定江東,乃至一統天下的夢想由此而終,其曆史教訓是深刻的。

1 阅读:28
评论列表
  • 2024-04-07 20:14

    記吃不記打,忘記前面烏桓的時候的差點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