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鏡憑借揭發官場弊政獲得清世宗贊許,但只顧政績使其不爲人喜

史海撷英 2024-03-30 12:20:14

田文鏡是清朝雍正時期的名臣,他一生從未考中過進士,但最後卻官至魯豫總督、兵部尚書、河南巡撫,他讓雍正皇帝破例爲他特設了一個官至那就是管轄河南和山東兩省的魯豫總督之職,被清世宗稱贊爲天下督撫楷模和天下第一巡撫。

可是清世宗的兒子乾隆皇帝卻對田文鏡極爲憎惡。那麽爲何深受清世宗喜愛的田文鏡到清高宗這就不吃香了呢?其實田文鏡被清高宗厭惡的背後原因值得令人深思,田文鏡的爲官風格即便對現代官場都有很大的教育和啓發意義。

田文鏡憑借敢于揭發官場弊政而獲清世宗喜愛

清世宗繼位之後最爲器重和喜愛的地方督撫有三人,分別是雲貴總督鄂爾泰、浙江總督李衛以及田文鏡,三人對于在地方上推行清世宗新政貢獻很大,可以說清世宗的新政能在地方上得以大力推行全都是靠了三人,所以清世宗十分信任和喜愛這三人。

而且鄂爾泰、李衛、田文鏡三人經曆還頗爲相似,三人都不是正規科舉出身,在康熙時期都是籍籍無名的中下級官員,是清世宗繼位之後發現三人身上的優點,火速提拔三人成爲地方督撫。

在三人中以田文鏡歲數最大,田文鏡出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他的家族隸屬于漢軍鑲藍旗,他年輕的時候是靠家裏花錢捐了一個監生的身份,他這才得以步入仕途。

田文鏡

田文鏡最初是在從正八品的縣丞這種基層官職做起,由于他在官場上沒有關系和靠山,因此他一直在基層幹了22年,才晉升爲正五品的知州。

田文鏡在44歲的時候才晉升爲正五品知州,而這個官職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屬于是中層官員。在清朝很多官員在沒有關系和靠山的情況下,能幹到這個官職基本就算是頂層了,當時的田文鏡做夢都不會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成爲總督、巡撫這樣的封疆大吏。

不過機會總是留給有准備的人,由于田文鏡在任知州時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他的政績考核非常優異,因此吏部以他政績優異將他調入京城出任了正五品的吏部員外郎之職。雖然這個調動屬于是平級調動,但是田文鏡由此進入京城,距離核心權力階層就近很多了,這也讓他更容易受到皇帝關注,也利于日後晉升,可以說這一次調入京城爲田文鏡日後奠定了基礎。

後來田文鏡又晉升爲正五品的監察禦史,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時,田文鏡奉命去巡視長蘆鹽政,回來後田文鏡向清聖祖上書稱新增鹽稅過重,傷害了鹽商的生産積極性,清聖祖命九卿商議之後,最後決定不再增加鹽稅,保持原有稅率,因此田文鏡被清聖祖賞識,晉升爲從四品的內閣侍讀。“五十五年,命巡視長蘆鹽政,疏言:‘長蘆鹽引缺額五萬七千余道,商人原先輸課,增複原引。自五十六年爲始,在長清等縣運行。’得旨:‘加引雖可增課,恐于商無益。’下九卿議行。山東巡撫核定題覆如所議。尋擢內閣侍讀學士。”

這時候田文鏡已經56歲了,他才剛進入內閣當一名文秘類型的官員,此後一直到清聖祖駕崩他都沒再晉升。

清聖祖駕崩時田文鏡已經62歲,這個年紀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都已經到了快退休的年紀了,如果不出意外,田文鏡將會在從四品官職上退休終老。但是人生不管到什麽時候都是存在著機會的,就看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

田文鏡

田文鏡就是在晚年很果斷地抓住了機會,清世宗繼位之後就命禮部選人去祭告華山,代表著祭拜天地新皇登基,這個差事雖然是禮部牽頭,但通常都是由內閣派人。這差事屬于絕對的美差,一路上吃喝玩樂還能遊山玩水,到目的地走個形式就完事了,最關鍵的是京官外出屬于是欽差,一路上還能拿到地方官的孝敬,所以這種差事很多人都搶著去幹。當時的禮部和內閣看田文鏡年紀大了,還爲官十分清貧,再加上田文鏡有著多年地方基層工作經驗,因此就選派他去祭告華山。

也正是這個差事給了田文鏡一躍晉升成爲地方督撫的機會,這一年山西全省爆發了巨大旱災,莊稼都沒有收成,老百姓都快餓死了,但是時任山西巡撫德音爲了自身政績,隱瞞災情不報,老百姓得不到朝廷救濟,還要正常繳納賦稅,這讓很多受災百姓被迫賣兒賣女,傾家蕩産流離失所者不計其數。

當時川陝總督一職由清世宗的心腹愛將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兼任,年羹堯把山西旱災情況如實報告給了清世宗,並請清世宗赈濟災民和制定救災政策,而山西巡撫德音卻向清世宗彙報,山西雖然部分地方發生旱災,但是災情並不嚴重,不需朝廷赈濟,德音爲了保住政績,還向清世宗表示願意繼續向朝廷上繳當年賦稅。

這樣一來清世宗就不知道是該信年羹堯還是該信德音了,正好田文鏡祭告華山歸來,他必定路過山西,因此清世宗立刻召見田文鏡詢問山西情況。

田文鏡真的是一個辦事認真負責的官員,他雖然只是負責祭告華山,但他一路上都仔細觀察地方民情民生,因此他對山西受到旱災情況掌握的十分詳細,他也是准備回京就把這件事報告給清世宗,恰好清世宗還召見他,于是他就把山西災情如實上報,並且他還根據自身在基層的工作經驗,直接爲清世宗制定了妥善的救災辦法。

愛新覺羅・胤禛

田文鏡如此表現讓清世宗眼前一亮,清世宗覺得這田文鏡雖老,但是辦事很認真負責,還能爲國爲民分憂,于是清世宗就決定提拔他。“雍正元年,命祭告華嶽。是歲山西災,年羹堯入觐,請赈。上谘巡撫德音,德音言無災。及文鏡還,入對,備言山西荒歉狀。上嘉其直言無隱,令往山西赈平定等諸州縣,即命署山西布政使。”

其實讓田文鏡當山西布政使也是雍正對他的考驗,當時山西不僅旱災嚴重,地方官府的財政虧空也很大,田文鏡到山西不僅要赈災還要清查虧空,所以雍正就想看看田文鏡能不能把山西的事辦好。

結果就是62歲的田文鏡向清世宗證明了人雖老但用處還很大,田文鏡到任後立刻著手赈災,穩定了人心,災情影響逐漸消退後,田文鏡又立刻清繳虧空,他自創“審追”之法追繳虧空,他先是派人把虧空官員全部監視起來,並派人監督清算虧空官員私産,最後變賣虧空官員私産來填補虧空,即便是已經離職或者退休的官員,一旦查出虧空也都受到“審追”之法的追究。

愛新覺羅・胤禛

所以田文鏡憑借雷厲風行的手段,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把山西各地虧空全部填平,讓山西官場吏治都爲之改變。也因此田文鏡得罪了很多官員,他的官聲也非常差,同僚們對他都是敬而遠之,不過清世宗卻很喜歡田文鏡這種辦事風格,于是很快就晉升他爲河南巡撫,後來又特意爲他特設了兼管河南和山東兩省的魯豫總督之職。

可以說田文鏡是憑借敢于揭發官場弊政,辦事認真負責獲得了清世宗賞識,他到任河南之後又在魯豫地區積極推廣雍正新政,使得雍正新政在中原地區得到大力推行,他也成了清世宗最爲倚重信任的得力助手。但是最後田文鏡也蛻變成了類似于德音一類只爲追求政績的官員,這也使得清高宗對他很有看法和不滿。

一味追求政績不顧百姓死活讓清高宗痛斥田文鏡爲酷吏

當時的河南官府虧空比山西更加嚴重厲害,田文鏡到任後繼續沿用“審追”之法,很快就清查了河南各地官府虧空。

此後田文鏡又大力在河南推行雍正新政,而且清世宗還特意把新政中的士紳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作爲試點讓他在河南推行。士紳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觸犯了很多官僚士紳的利益,因此田文鏡在河南得罪了很多士紳官僚階層,但是他不怕傷人,凡是不在河南積極推行雍正新政的官員,全都被他彈劾了一遍。

要知道田文鏡彈劾的這些官員大多都有關系和背景,所以田文鏡如此彈劾也讓他在朝廷中央受到了很多高官的質疑和反對。其中最爲反對田文鏡的就是直隸總督李绂,由于田文鏡彈劾了李绂的同窗好友,致使其被罷官,因此李绂和監察禦史謝濟世多次上書彈劾田文鏡。

愛新覺羅・胤禛

但是清世宗對田文鏡不遺余力推行新政很是滿意,所以他在中央力挺田文鏡,李绂和謝濟世多次彈劾之後,甚至惹怒了清世宗,爲了給田文鏡撐腰,清世宗盛怒之下把李绂和謝濟世全部罷官並以朋黨罪給二人判了一個斬監候之刑。“四年,李绂自廣西巡撫召授直隸總督,道開封,文鏡出迓。绂責文鏡不當有意蹂躏讀書人,文鏡密以聞,並謂绂與振國爲同歲生,將爲振國報複。绂入對,言振國、諴、言綸被論皆冤抑,知縣張球居官最劣,文鏡反縱不糾。上先入文鏡言,置不問。球先以盜案下部議,文鏡引咎論劾。是冬,禦史謝濟世劾文鏡營私負國、貪虐不法,凡十事,仍及枉振國、言綸、諴,庇球諸事,與绂言悉合。上謂濟世與绂爲黨,有意傾文鏡,下诏嚴诘,奪濟世官,遣從軍,振國、諴論死,戍言綸、陳于邊。振國故蔡珽屬吏,既罷官,以珽薦複起。及珽得罪,上益責绂、珽、濟世勾結黨援,擾國政,誣大臣,命斬振國。”

眼看李绂和謝濟世受到如此嚴懲,這一下朝臣們就明白了清世宗是完全支持田文鏡,從此再也沒人敢彈劾田文鏡了。田文鏡在河南的地位越發穩固,河南也成了雍正新政推行的率先試點基地,田文鏡也越來越受雍正寵信。

值得一提的是在田文鏡之前清朝沒有魯豫總督之職,河南一直屬于是直隸總督的轄區範圍,雍正五年(1727年)時,清世宗特意爲田文鏡特設魯豫總督之職,由田文鏡統轄河南和山東兩省,在田文鏡去世後,清世宗撤銷了魯豫總督之職,魯豫總督的轄區範圍被並入直隸總督職權之內,由此可以看出清世宗對田文鏡的器重。

雖然田文鏡很受清世宗器重,但他官聲確實不怎麽的,別看他爲官很清廉,生活方面一直是非常簡樸,他的子女也從來沒有因他是高官而沾光,這種官按現代角度來看,簡直是難得的清官廉吏典範。

可是田文鏡雖然清廉,但卻絕不是個好官,田文鏡爲官期間只知盲目執行雍正新政,他從來沒有顧慮到實際情況問題,這也造成了他在推行新政期間不顧士紳百姓的爲難之處,只知盲目執行而不會變通。再加上田文鏡爲人剛直強硬,因此他也得罪了很多同事官員,所以他的名聲不僅在政壇上很差,在民間也很差,同僚官員和百姓背後都稱他爲酷吏。

如果田文鏡在河南強推士紳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觸犯了士紳利益,那麽田文鏡的官場生涯後期則是連普通底層老百姓的利益都觸犯了。

雍正八年(1730年)時,河南和山東兩省不少地區都遭受了水災,田文鏡最初向朝廷上報了水災情況,可是當清世宗決定赈濟災民減免受災地區稅賦時,田文鏡爲了自身的政績考核,他居然向清世宗稱河南和山東兩省府庫充盈不需要朝廷撥款赈災,而且還能像往年一樣向朝廷上繳足額稅賦。而清世宗出于對田文鏡的信任,他就批准了讓魯豫兩省自己赈災救災,結果就是後來水災越來越嚴重,河南和山東兩省很多地區百姓流離失所,不僅流離失所,老百姓還要繼續向官府交稅,這使得兩省百姓怨聲載道,甚至部分地區還激起了民變。即便事情發展到這種情況,田文鏡依舊向朝廷隱瞞災情嚴重度,還向朝廷堅稱河南和山東兩省能如實上交足額稅賦。“旋命兼北河總督。是歲山東水災,河南亦被水,上命蠲免錢糧。文鏡奏今年河南被水州縣,收成雖不等,實未成災,士民踴躍輸將,特恩蠲免錢糧,請仍照額完兌。部議應如所請,上仍命文鏡確察歉收分數,照例蠲免,現兌正糧,作下年正供。”

雍正九年(1731年)時,兩省災情更加厲害,徹底壓不住了,甚至已經有很多百姓被迫跑到京城告禦狀,這時候雍正才知道河南和山東兩省水災如此嚴重,于是雍正派了寶親王弘曆(即清高宗)和戶部侍郎王國棟到災區去視察災情,同時下旨撥款赈濟災民。

還是皇子的清高宗就是因爲這一次下到民間,見識到了河南和山東兩省百姓無不唾罵田文鏡,他才知道田文鏡是一個爲了政績不顧百姓死活的酷吏,也讓清高宗對田文鏡的印象十分惡劣。

災情壓不住了,朝臣們就都開始站出來紛紛彈劾田文鏡,都要求清世宗將田文鏡嚴懲以安撫河南和山東兩省百姓。但是清世宗還是比較袒護田文鏡,他對外稱人都會犯錯,更何況田文鏡已經70多歲,必是被下屬所蒙蔽。于是清世宗以田文鏡年邁多病爲由,讓其停職休養,並沒有對其做出懲罰措施。

愛新覺羅・胤禛

雍正十年(1732年)時,田文鏡去世,終年72歲。清世宗聽聞田文鏡去世的消息後還十分悲痛,清世宗特意下旨讓田文鏡陪葬清泰陵,並讓河南和山東兩省爲田文鏡建專祠祭祀,還讓田文鏡入享河南省賢良祠。“九年,谕曰:‘上年山東有水患,河南亦有數縣被水,朕以田文鏡自能料理,未別遣員治赈。近聞祥符、封丘等州縣民有鬻子女者。文鏡年老多病,爲屬吏欺诳,不能撫綏安集,而但禁其鬻子女,是絕其生路也。豈爲民父母者所忍言乎?’並令侍郎王國棟如河南治赈。文鏡以病乞休,命解任還京師。病痊,仍命回任。十年,複以病乞休,允之。旋卒,賜祭葬,谥端肅。命河南省城立專祠。又以河道總督王士俊疏請,祀河南賢良祠。”

雖然清世宗沒有追究田文鏡,但清高宗繼位之後第一個譴責聲討的前朝舊臣就是田文鏡,清高宗對外稱田文鏡有負清世宗信任,隱瞞災情導致了河南和山東兩省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是一個典型的酷吏。“高宗即位,尚書史贻直奏言士俊督開墾,開捐輸,累民滋甚。上谕曰:‘河南自田文鏡爲督撫,苛刻搜求,屬吏競爲剝削,河南民重受其困。即如前年匿災不報,百姓流離,蒙皇考嚴饬,遣官赈恤,始得安全,此中外所共知者。’並命解士俊任,語詳士俊傳。乾隆五年,河南巡撫雅爾圖奏河南民怨田文鏡,不當入河南賢良祠。上谕曰:‘鄂爾泰、田文鏡、李衛皆皇考所最稱許者,其實文鏡不及衛,衛又不及鄂爾泰,而彼時三人素不相合。雅爾圖見朕以衛祀賢良,借文鏡之應撤,明衛之不應入。當日王士俊奏請,奉皇考允行,今若撤出,是翻前案矣!’寢雅爾圖奏不行。”這也算是清高宗爲田文鏡定性了,只追究到此,不再繼續深究,畢竟也不能太爲難一個死人啊。

其實田文鏡就是一個只知一味追求政績,忽略實際情況的官員。雖然這類型的官員能夠清廉律己,但是他們爲了政績可以犧牲一切,這樣的官員對老百姓來說也不是一個好官。

愛新覺羅・胤禛‍

清世宗是一個嚴于律己更嚴于律人的皇帝,他的治國之策向來以嚴酷爲主,所以清世宗很喜歡像田文鏡這種對自己很嚴苛對別人更嚴苛的官員,而且田文鏡的執行力度也是清世宗所需要的,因此清世宗很是喜愛和器重他。

相比之下清高宗的風格則與清世宗相反,清高宗向來以祖父清聖祖爲榜樣,執政風格以寬仁爲主,所以田文鏡這種上下都不討好的官員,自然會受到清高宗的譴責。但清高宗還是給清世宗留了面子,沒有太過于深究田文鏡。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