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知青想參軍,弟弟步行長途送證明,卻遭遇政審無緣軍旅夢

曆年壹沫 2024-03-27 10:32:23

戰火紛飛的年代早已過去,但1968年那場震撼人心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卻悄然拉開了序幕。

在這風雲變幻的年代裏,趙楓彤出生于一個小康之家,自小就對書海無涯、探索世界充滿了向往。

高中一畢業,楓彤便被分配到遙遠的江淮大地,開啓了他人生中最難忘的知青歲月。

從城市到農村,從書齋到田間,趙楓彤一下子置身于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入眼處是綿延數裏的田野,青翠的稻浪在微風中起伏;手底下是磨出老繭的粗糙之手,曾經白皙的手掌此刻也布滿了裂痕。

同窗好友錢從心和尉有爲也和他一起分在了永順生産隊。三個年少有爲的書生,就這樣穿上了厚重的布衣,拖著生疏的步伐,開始了他們農民的新生活。

時間流轉,付出與收獲緩緩到來。在喘息之余,趙楓彤常與好友們聚在一起,暢談詩書、排遣鄉愁。農家的姑娘敏耳識趣,也常陪在身旁,歲月就在如此淳樸中徐徐流淌。

知青們雖已在這片熱土紮根,但內心深處總懷著重新展翅翺翔的夢想。趙楓彤的父親在上一場政治風波中被誣陷,如今已得以平反。一紙平反證明,不啻是楓彤重拾理想的敲門磚。

無意中從生産隊長那裏得知,今年有關于征兵的通知下發。趙楓彤循規蹈矩,挺直那年輕而富有朝氣的身板,踏上了新的征程。報名、體檢、政審......層層關口都要一一通過。

"爹,我或許可以......我必須拿到那份證明!"趙楓彤目光堅毅,信心滿懷。

滔滔家書很快寄了出去。與此同時,他那意氣風發的弟弟趙楓銀和好友倪冠中也早已行動了起來。

那一夜寂寥如常,夜色濃郁得仿佛可以拿捏。趙楓彤裹著被窩逐漸入睡,而厚重的夜幕下,一對孤影正向他走來。

"楓彤哥,證明來了!"

白霧在他們唇邊凝結,又很快被呼出的熱氣擾散。趙楓銀和倪冠中像兩位探險家從茫茫黑夜中歸來,飽經風霜但毫無怨言。

"你們......?!"趙楓彤一時說不出話來。

原來距離他們近百裏的老家接到了趙楓彤的信件,當即趕制出了證明件,兩人步行跋涉幾十裏路而來。這便是最後一程,趙楓銀和倪冠中克服重重阻隘,踏著冰霜終于將證明親手送到了哥的手中。

那一刻,趙楓彤的世界在朦胧微光中驟然亮起。

證明到手的那份雀躍,很快就被淡淡失落的心情取而代之。盡管條件俱備、一切看似可期,但趙楓彤最終因爲家世問題,無法如願以償通過政審環節,就此與夢想擦肩而過。

與此同時,隊裏的其他知青們也紛紛收到上級下達的新通知:誰也別想分配出去,一切從長計議。

眼下既無法返城也難以就業,知青們注定要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繼續紮根。

等待和失意緩緩在心間發酵,但楓彤不曾後悔。趙楓銀和倪冠中不遠萬裏的一番辛苦也讓他更加體會到友誼的珍貴。

他明白自己並非一個人在戰鬥,他們都在一起努力,爲了同一個夢想出發。

歲月如梭,轉眼間再難追溯。但那些或苦或甘或喜或憂的日子,已悄然成爲骨血中揮之不去的一部分。

趙楓彤最終還是離開了偎依多年的熱土,重新回到鋼築水泥的都市。身旁的泰山玉砌已換了個模樣,但那些被歲月抛灑在心間的印記,永遠也磨滅不掉。

他時常會想起那個寒夜,想起好友們寸草不生的奔襲,想起自己挺拔的身姿和燃燒的夢想。那是他人生最動蕩也最值得銘記的一段日子。

人活百年,歲月如夢。趙楓彤的青春雖早已隨風而逝,但這段知青往事終將化作一捧溫暖的余燼,永不熄滅地閃爍在他的余生之中。

0 阅读:17
评论列表